第580章 末日乱象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80章 末日乱象

鳌拜等人得出结论,调动多少军队赶往辽东作战,明军也会相应地增加兵力,目的就是锦西消耗掉八旗的实力。

所以,现在看似两三万,或者会增加到四五万,但这远不是明军能够投入的力量。

这就是一个陷阱,或者叫无底洞。与明军在锦西进行生死存亡的决战,可能正中明军的诡计。

如果绕道出关,看似软弱胆怯,却是最为保险,最能保存实力的策略。

西北剧变,中原不保,山东将失,京师很快便将失去藩篱。如此形势下,哪还顾得上其它?

豪言壮语顶个屁用,狂妄自大也是灭亡之道,鳌拜冷眼看着不谙战事却还高谈阔论、唾沫横飞的王公大臣,心中鄙夷。

明军早已经不是二十多年前的样子,八旗兵将也不再复昔日的勇武凶悍。武器装备的差距,更不用说。

最为关键的,则是汉人整体反抗情绪的爆发,在伪帝的蛊惑煽动下,向着满人发起了猛烈的反扑。这,才是大势滔滔,不可阻挡。

要认识到这一点,鳌拜相当痛苦,但却不得不承认,无论怎样,只有百多万的满人,终于要被打回原形,再也不能骑在汉人头上作威作福。

甚至于,复仇的怒火会使满人在辽东也难以维持,只能逃到更北面的苦寒之地,以此来抵挡明军可以预期的继续猛攻。

看到了前线将领不断送回的急报,鳌拜知道这不是夸大其辞,而是真的恐慌惊惶。

也不是作战不力,而是面对装备精良、士气高涨的明军,确实是打不过。

而康小三和那些王公大臣,却还没有醒悟,还在做着春秋大梦。

或是认为前线将士怯战,或是认为下一次作战说不定能挽回颓势,或是觉得回到辽东并不困难,明军阻击不过是偏师攻袭,目的就是制造恐慌情绪。

康小三突然从御椅中站起,群臣愕然,议论吵嚷的声音渐渐停息。

“形势虽然危急,但大清也还没一败涂地。”康小三扫视着群臣,语气中显示着他愤怒激动的情绪,声音都有些发颤。

群臣噤声,都垂下头去,不敢看怒气勃发的小皇帝。

康小三瞪着眼睛,大声说道:“八旗将士还有十余万,这比当年先祖入关时的兵力还要多。待各部集结于京畿,朕要御驾亲征,将贼寇个个击破。”

痴人说梦!鳌拜垂着注视着脚尖,根本不听康小三的胡言乱语。今时不比往日,还提那些陈芝麻烂谷子,有意思吗?

睁开眼睛看看,现在的八旗,还有几分当年的武勇?现在的大明,也不是当年腐朽衰败的末日王朝。

“不要再议撤出关外的事情。朕决心已定,满人全部动员,与贼寇决一死战。”康小三咬牙切齿地说道:“朕宁做战死皇帝,不做亡国之君。”

说罢,康小三气呼呼地一甩袖子,转身快步离去。

“退朝!”太监拉长的声音,回荡在一片静默的大殿之中。

鳌拜冷笑两声,转起头,和几个亲信交换了下目光,大步走出了宫殿。

愿意怎么叫唤就怎么叫唤,反正没几个人听他的。鳌拜自管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安排,去行动。

时间比金子还要宝贵,说不定哪天又是消息频来,形势再次急转直下,变化得连调整的机会都没有了。

……………….

京城已是人心惶惶,消息已经封锁不住。不管是王公大臣,还是普通满人,都在做逃离京师的准备。

但明军在锦西的行动,使得满人更加惶恐。

因为,出关在他们看来只有一条,那就是出山海关,走辽西走廊,根本没有想过其它的道路。

现在后路被断,只能绕道而走,千里的路途,不仅人烟稀少,还要翻山越岭,想想就令人心中生畏,直叹艰难。

一时间,满人从上到下,都群情激愤,叫嚷着集中兵力,出关打开通路。

鳌拜本来想撇开朝廷,直接下令,让满人携带金银细软向遵化转进。可一时间舆论汹汹,反倒让他谨慎起来。

这个骂名不该由他背,哪怕与明军在锦西决战,失败的可能性很大。

他考虑的是皇家可能是幕后推手,借此而削弱他的权威,利用满人的情绪来施压,并把他推到大多数满人的对立面。

“既然如此,那就由朝廷决定,本公遵旨便是。”鳌拜思虑再三,只是通知了心腹亲信,尽快把家眷和财物撤离京师,转向遵化,

另外,他派出侄子和儿子那摩佛各带着数千精锐八旗,前往遵化驻防。同时,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80章 末日乱象

派出亲信前往沿途州县,通知当地官府,做好接应大批满人路过的准备。

除了满人,出关的还有旗奴包衣。要在辽东苟延残喘,人口必不可少。耕种、生产,都需要很多的劳力。

至于劫掠普通汉人百姓出关,鳌拜曾经想过。

当年,皇太极数次从边墙入关抄掠,抢夺了大量的人口牲畜和钱财物资,奠定了辽东比较稳固的根基。

但形势不同,时机不对,鳌拜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可不是当年八旗骑兵纵横千里,却没有哪支明军敢于应战,且辽东稳固的时候了。

尽快地撤回辽东,把北方烂摊子甩给明廷,使其因为恢复重建、赈济抚恤百姓而消耗钱粮,也间接地拖延了明军在辽东的军事行动。

鳌拜自顾自地安排着这一切,并不请示朝廷。既然已经是跋扈擅权的形象,现在这个时候,就更不用掩饰了。

何况,鳌拜因为换地之事,就曾矫旨将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处死。

“京师陷入混乱,恐怕已经难以避免。”鳌拜眯着眼睛,坐在轿中,听着外面街市上的喧嚣,心中已经有了预感。

但他与皇家的矛盾也是不可调和,爆发的日子也近在眼前。所以,他不想再多费心神。

他已经做好了盘算,等到事不可为,他就带着亲信心腹所率领的军队,一路赶往遵化,出边墙绕道返回辽东。

辽沈有他的兄弟卓布泰和侄子塞本得,还有他的心腹奉天将军阿汉布禄,应该已经控制了辽沈地区。

返回辽东,手中有兵,皇家也不敢对他动手。如果明军依然猛攻,辽东难以守住,满人还能继续北撤,到松花江或黑龙江流域生存。

当时辽东有奉天将军和吉林将军,而吉林将军是在康熙元年改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之子巴海为首任。

也就是说,吉林将军还在宁古塔,并未移驻吉林乌拉(又称船厂)。

而且,宁古塔将军、吉林将军、船厂将军三个名称经常混用,直到历史上的乾隆二十二年,正式更名为镇守吉林乌拉等处将军。

至于黑龙江将军,直到康熙二十二年才设立,在乾隆三十二年移驻黑龙江齐齐哈尔。

所以,鞑虏返回辽东,还并不是最后的生存之地。他们还能往北跑,象后世的吉林省、黑龙江省,应该属于奴儿干都司。

只不过,鳌拜等满人并不知道,大明新皇帝可并不满足于只相当于后世辽宁省的辽东地区,连后世的东三省,都满足不了他的胃口。

当然,走一步算一步,鳌拜等人现在想的还是经营辽东,重演后金时期与大明的对峙状态。

这就象清廷以为能守住北方一样,都是痴心妄想。只不过,并不自知而已。

但鳌拜的预感确实没错,不仅是京城,京畿地区都将大乱之局。其中有满人出关的仓惶,也有人为的阻挠和破坏。

京城内,杨起隆发展的旗奴包衣还有部分继续潜伏,此时纷纷行动起来,准备暴动起事。

京城外,何春义等人通过制造混乱,导致征讨察哈尔部的清军哗变后,又占领一座县城大搞声势,便又化整为零,隐蔽地靠近京师,伺机而动。

现在,义军已经有了三千多人,武器装备也鸟枪换炮,且盔甲齐全,战力又有很大提升。

即便如此,何春义等人也不会与八旗硬碰,他们向满人出关的沿途运动,准备对逃跑的满人下手。

“还是以伏击为主,尽量避开八旗军队,或是趁其人少时再行动。”何春义已经换上了清军军官的服装,率领一支“清军”驻扎于较为偏僻的乡镇外。

这是相当有迷惑性的操作,地方官不敢管,甚至还送来粮草物资。

而所谓的“诛权臣、保大清”的口号,更使鳌拜以为是朝廷幕后操盘,并不知道真正的叛军其实与明军无异。

“根据京城送来的情报,不少狗官正在收拾家当,准备把家眷送往遵化。”黄州开口建议道:“咱们劫他一家伙,足够弟兄们吃喝了。”

黄吉也点头赞同,说道:“在这些狗官身边,应该还有内应。而且,随行的护卫也不会太多。”

何春义想了想,说道:“这帮家伙是要出边墙,绕道回辽东。好,这确实是个不错的目标,咱们这就开始行动,在路上等着他们。”

“嘿嘿。”黄州笑了两声,脸上的疤在跳动,显得神情有些诡异,说道:“咱们不如找个偏僻的地方,就在那守株待兔,来多少就干掉多少。”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80章 末日乱象

何春义笑了笑,说道:“鞑虏不是傻子,一次两次可能成功,但总有走漏风声的时候。咱们还是多侦察几个地方,能够灵活行动。”

现在,北伐胜局已定,这伙义军也起不到关键作用。行动大小,缴获多少,其实也只是锦上添花,对整个战局没什么影响。

但要让鞑虏带着财物安然出关,谁都不甘心。哪怕干掉几个铁杆汉奸,劫掠些汉奸家眷,心里也能舒坦不少。

至于杨起隆,还在京城内外活动。他倒是想搞大的,趁着鞑子皇帝出宫逃跑,干他一家伙。

京城里的一家小酒楼内,杨起隆刚送走了一个老太监,便离开酒楼,走在街道上重新又思索起接下来的行动。

清廷皇宫中,留下了很多明朝的太监。如果没有这场翻天覆地的王朝剧变,这些前朝太监也就是过完余生,默默无闻。

嗯,说默默无闻也不准确。历史上,清廷几次抓到“朱三太子”,都少不了找来这些老太监老宫女,来辨认真假。

不管宫中的太监能不能成事,哪怕把鞑子皇帝吓一跳,杨起隆也认为是值得的,也是他的一件功劳。

潜伏在京城的旗奴包衣已经发动起来,就等着在败逃出关的路上搞破坏,或是接应外面的人马。

出关是满人的选择,对很多旗奴包衣来说,却是解脱羁绊,重获自由的时机。

新兴大明对于平民百姓的政策,已经通过何春义和杨起隆等人的宣传,为很多百姓和满清的奴隶们所知。

所以,大部分汉人对于满清的败亡是期待且振奋的,他们冷眼看着昔日威风的统治者,即将如丧家之犬般仓惶逃跑。

“让开,滚开!”喝骂声打断了杨起隆的思绪,几个衣衫褴褛的乞丐被推撞得东倒西歪,一个小乞丐都滚到了他的脚边。

十几辆大车满载着物品,有被褥、箱笼和各种生活用品,甚至还有桌椅,行进在街道上。

几个骑马的满人,挥着马鞭,驱赶着挡路的行人,大声喝骂着。

杨起隆如其他胆小的百姓一样,赶忙躲开,冷眼旁观着,还有人低声议论着。

“是户部侍郎图哈海的家眷,那个骑马的最凶的家伙,是图哈海的儿子。”

“这是要出关回辽东啦,这东西装得,就差把宅子也装上带走了。”

“嘿,还有去刨坟挖棺,一起带回辽东的呢!”

“听说明军快打到德州,就要进入京畿地区了。”

“锦西不是被明军占了,出关的道路被断了吗?”

……………..

杨起隆微翘起嘴角,带着淡淡的冷笑。

他的消息来源于潜伏人员,从清廷,从朝堂,从很多官员那里,比百姓们要详细一些。

西北崩盘,河南也在败退,威胁最大的看来还是沿运河向北推进的明军。

取得徐州大捷后,明军加快了推进速度,清廷仓促调兵抵挡,但失败也只是时间问题。

不管是士气,还是民心,已经彻底翻转。绿营哗变叛乱此起彼伏,八旗要防外又要防内,手忙脚乱,穷于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