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慰问慈幼院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45章 慰问慈幼院

索尼的孙女成为皇后,个人和家族的利益已经与皇家紧密捆绑,荣辱与共。

自知病重难医的情况下,肯定会再出最后一份力,建一份大功。除了奏请皇帝亲政,哪里还有更大的事情?

皇帝还纳了遏必隆的女儿为妃,目的也是拉拢。

鳌拜感觉到皇家正在做着准备,为亲政,为收回辅政大臣手中的权力。一旦失去了权力,他的下场可不会美好。

但皇帝即便亲政,鳌拜也不会放弃手中权力,他也不相信皇帝在羽翼未丰前,敢用强硬手段收回权力。

历史上也是如此,面对索尼请皇帝亲政的奏议,康小三在孝庄太皇太后的授意下,以退为进,再三推却。

最后辅政大臣复奏:“主上躬亲万几,臣等仍行佐理”。孝庄太皇太后才勉强俞允,择吉亲政。

亲政之后不久,索尼去世,鳌拜仍然把持朝政大权。直到两年后,才被康小三以少年布库擒拿问罪。

从事后看来,孝庄和康小三的以退为进,并且在亲政后也未强行剥夺鳌拜的大权,很有迷惑作用,使鳌拜放松了应有的警惕。

但现在,形势已有很大的改变,历史可能不会重演。鉴于明军北伐在即,康小三也确实年幼,鳌拜等辅政大臣依然会掌握权柄。

走到今天这一步,虽然有大略方向,但能发展到什么地步,鳌拜依然没有完全的把握。

但有一点,把力量转向辽东,已经是不变的策略。不管能不能顶住明军的北伐,他都要以亲信经营和稳固辽东。

就算不能废君自立,他也能在辽东手握重兵,令皇帝不敢妄动。

对于辽南的明军,也就不急于进攻,甚至留下这个祸患,更有利于他在辽东的坐镇和发展。

“阿布不禄的奏折很快会到,年后便派达福和卓布泰再领两万人马出关增援。”鳌拜沉声说道:“龙兴之地,不容有失。”

这不过是个借口,奉天将军阿布不禄肯定会夸大敌情,请求援兵,以便夺回失地,稳固辽东。

如此一来,鳌拜便能把儿子和兄弟调回辽东,并带上两万精兵,从而牢牢控制住辽东这个退身之路。

同时,这也为北方战败,皇室也退回辽东时,他能施展手段,继续把持朝政大权创造更好的条件。

“鳌公此计高明。”班布尔善恭维道:“以辽东为根据,只要掌握在手,谁敢轻动鳌公?”

鳌拜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本公也不想如此。可惜,前车之鉴,不得不防。”

所谓的前车之鉴,自然是多尔衮的下场。生前位高权重,死后掘墓鞭尸,皇家的无情,可见一斑。

和多尔衮的功劳比,鳌拜自知还差得远,更不敢心存侥幸,把身家性命寄托在皇家的宽仁上。

和班布尔善又商议了一番,班布尔善才告退而去,独留下鳌拜在书房内,反复思虑。

……………..

相比于京师的粉饰,却是阴霾笼罩,百姓困苦。即便是刚刚光复的金州,春节的气氛也是真实而欢乐的。

更不用说江南,或者是南京了,节日气氛更加浓厚。

皇家慈幼院也布置得喜庆,孩子们都穿上了新衣,在老师的带领下,恭谨地迎候万岁和妃子的到来。

“肯定又有赏赐,不知道是好吃的,还是小银币。”

小叶用眼角的余光看了一眼说话的孩子,发现这个臭小子嘴角竟有一丝晶亮,不禁撇嘴鄙视:就知道吃,口水都流出来了,没出息样儿!

小鲁干咽了口唾沫,充满期待地想象着皇帝会赏什么?嗯,年夜饭很丰盛,有鸭有鱼,还有汤圆……

大多数的孩子都心存期盼,礼物虽不算贵重,但对于他们这些孤儿来说,却有着很不一般的意义。

孙妙清和其他老师,站在队前,闲聊着,也没有过于约束孩子们。身后偶尔响起咯咯的笑声,他们的脸上也露出笑意。

“陪万岁来的是贤妃,其他三位应该不太方便。”已经有礼部官员提前告知,以便统一说辞。

“听说贤妃与万岁是共过患难的,在夔东的时候就相识了。”

“万岁的家事,还是少议论为好。”

孙妙清对此比较赞同,开口换了话题,“明年就要北伐,估计又有不少孩子要入慈幼院。”

“也可能是在北方再建慈幼院,未必就会把孩子们都送到这里来。”一位中年教师捋着胡须,猜测着说道:“光复京师,兴许就在那里兴建。”

“这么说,有些同事可能会调去北方啦?”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45章 慰问慈幼院

孙妙清垂下眼帘,权衡着,思虑着,万一要调自己去北方,能不能接受呢?

“万岁驾到。”一句提醒,打断了孙妙清的思绪,也让所有人停止了议论,神态也恭谨起来。

黄立身着便装,应盈落后半步,在宫人和侍卫的陪伴和保护下,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之中。

“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拜见贤妃,千岁,千岁,千千岁!”

孩子们也跪倒叩头,清脆的童音响起,并不齐整。

黄立脸上满是和熙的笑容,向上抬了抬手,朗声道:“都平身吧!”

应盈也含笑颌首,伸手虚扶了一下。

众人谢恩之后,起身站立,微躬身体,表示恭敬。

“天凉,别让孩子们站着久等。”黄立扫视着身着新衣的孩子们,笑着说道:“发完新年赏赐,咱们再叙话。”

干脆而直接,没有什么华丽词藻的宣讲。对于孩子们,这些完全没有必要。什么好好学习,什么知识改变命运,老师都会讲的,用不着皇帝再啰嗦一遍。

实惠的,看见孩子们脸上没有菜色,脸上洋溢欢乐,黄立就高兴。

同样,孩子们也不想听什么长篇大论,对于皇帝的到来,惦记的也是赏赐,以及年夜饭的丰盛。

宫人和侍卫们拎着食盒,送去食堂。那是皇帝出钱采办的美味佳肴,让孩子们吃得更开心,更解馋。

皇帝的赏赐也很简单,一个孩子一枚用红线缠绕的银元,能拴在手腕上,还能挂在脖子上。

“谢万岁,谢娘娘。”一个个孩子走过来,从黄立和应盈手中接过赏赐,躬身致谢,感情真挚,笑得开心。

黄立和应盈也是和蔼可亲,把银元交到每个孩子手中,不时还摸摸孩子的头和脸蛋儿。

对于孩子的喜爱,应盈是发自内心的,越小越看着顺眼。特别是可爱的女孩子,摸摸脸蛋儿和小辫子,她的眼睛都弯成了月牙。

“小叶子呀!”黄立看到了熟愁的面孔,虽然脸变圆了不少,可模样儿并没有大变。

“万岁爷好,娘娘好。”小叶躬身施礼,端庄而恬静,表现出区别于其他孩子的成熟。

应盈投来询问的目光,似乎有些好奇。

黄立笑着解释道:“在福州就认识了,还是云容带来南京的。”

说着,他把赏赐递给小叶,鼓励道:“已经上初中了,非常好。能在这么短时间就从小学毕业,可见你的底子很好,也很聪慧。继续努力学习,以后走上社会也能自食其力。”

“民女记得万岁的教诲。”小叶再次躬身,说道:“一定不会让万岁失望。”

虽然表面上很淡定,但小叶拿到银元,依然是内心欣喜。她也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也知道钱的重要。

黄立笑着点头,充满期待和赞赏。

再有三五年,应该就会有一些孩子,或者说是少年成为可用之才。只要保持这样的体制,他所期待的科技基础,就能够初步奠基。

说到底,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大明科技振兴的希望,思想意识的进步,黄立还要指望在他们身上。

正所谓: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小叶走了过去,黄立看着下一位,不由得失笑道:“这孩子,来人,给他擦擦鼻涕。”

应盈也笑了起来,长得挺憨实的臭小子,想擦鼻涕,又不舍得新衣服,甚是无奈和尴尬。

能进慈幼院的,除了适龄、健康,并没有别的要求,更没有什么入学考试。

在黄立看来,智力上的差距肯定有,但也不会是特别的明显。即便是有点笨,只要用心学,也不耽误他们成才。

各行各业,都需要科技上的辅助和进步,哪怕以后只会打木匠、盖房子,那也是一门手艺,也能自食其力,也能为国家作贡献。

宫人笑着上前给臭小子擦了鼻涕,黄立还在旁说了一句,把锦帕也赏给了男孩子。

“以后要利利索索的,要不可找不到媳妇儿啦!”黄立把银币放到男孩手中,调侃着说道,还用力揉了揉了臭小子的脑袋。

男孩子捧着银元,笑得不太自然,嗫嚅着说道:“谢万岁,谢娘娘。”

“去吧,去吧!”黄立摆了摆手,笑道:“朕带来了很多好吃的,记着多吃点啊!”

欢乐是能够感染的,领完赏赐的孩子们不再拘束,跑去操场上嬉戏玩耍。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45章 慰问慈幼院

年前慈幼院又增加了不少的设施,什么秋千、转盘等等,足够他们玩耍啦!

给孩子们发完赏赐,黄立又给教职员发了红包。除了教学,还要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都很辛苦。

谢恩领赏已毕,几位慈幼院的官员又引着黄立和贤妃在院内巡视了一番,特别是到食堂,看了年夜饭的准备情况。

花销全由皇家提供,也只有南京这一家。其它城市的,由各地官府出资管理,也从社会得到了不少捐款。

同样,对于适龄儿童,也进行小学教育,中学则可升到南京的总院来学习。而总院也会派人去下边巡视指导。

“各地条件虽有不同,但孩子们吃饱穿暖,却是没有问题的。”

“春节的吃食也有上报,有荤有素,算不上特别丰盛,可也与平常人家差之不远。”

黄立听着汇报,不断颌首,看着食堂里准备的饭菜,也很是满意。皇家的钱,花到实处,多少都不在乎。

有钱,卖镜子卖到飞起。西夷,倭国,南洋诸国,有钱又臭美的王公贵族、土酋苏丹,多的是。

镜子的制造技艺也在不断提高,主要是平板玻璃的尺寸在加大。虽然已经接近极限,但几尺大的穿衣镜,依然令人震惊,又掀起了销售的高潮。

手握玻璃、织造等工坊,皇家到现在也没有要朝廷财政拔款补贴。但该给的钱也要记账,等到大明光复,财政宽松后,还是要分批分期偿还的。

公私不分,黄立不是那样的人。该是朝廷供养皇家的,他可以暂时不要,但却是朝廷拖欠的,早晚要还。

可要说他贪财,劳军恤民等款项,北伐的缺额,他可是慷慨地动用内帑。

该是谁的,就是谁的,亲兄弟还明算账呢!可要是国家急需,黄立也不含糊。

“不错,真的很好。”黄立数着菜式,连连点头称赞,说道:“这恐怕要比平常人家还丰盛呢!”

“回万岁。”肖明华躬身道:“总共是六个菜。据微臣所知,城内百姓的年夜饭,只比这多,不会比这少。”

黄立对这个变相的恭维不置可否,只是笑了笑。

如果过年的时候,平常百姓都能七个盘子八个碗,确实令人欣慰又欣喜。这岂不是已经太平盛世,物裕人丰?

黄立相信南京城内的大多数人能够恢复到这个程度,但要说全部,就有些太过乐观了。

当然,对于寻常百姓来说,平时能吃饱饭,过年能吃上肉鱼,能喝上酒,就已经很是满足。

况且,什么时候也都有穷人,这是消灭不了的。因病而穷,因天灾而穷,因人祸而穷,总会有很多人命运多舛。

但这已经不是黄立所要考虑的意外因素,朝廷和官府也有救济和抚恤机制,总能让人活下去。

况且,人这一辈子哪有一帆风顺的时候,三穷三富过到老,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也确实不能让朝廷和官府大包大揽。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黄立虽然不全相信肖明华的恭维,但也相信,大明百姓在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