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期待的冬季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32章 期待的冬季
胡国柱虽有些担心,却也不算太大。
凭借明军的火力,又有坚固的防御设施,倒是巴不得鞑虏来攻,再狠狠地杀伤他们。
至于冰上构筑防线,也不算难。况且,冰面坚硬,对于火炮的威力,反倒应该是有所加强。
即便火炮威力还是原样,明军的火枪犀利,也不是鞑虏能够抵挡的。
与鞑虏真正打过之后,胡国柱等人才清楚线膛火枪有多么厉害。在百米之内,可透重甲,这已经是非常惊人的威力了。
而鞑虏现在的战力,也让胡国柱等人吃惊不小。虽然在江南也有交锋,可到底规模不大,多是以绿营为主。
他们没想到,也就二十来年时间,鞑虏竟然衰落至此,完全不复入关时战无不胜的凶悍和武勇。
或者说,不是没想到,而是高估了鞑虏的战力。鞑虏可能还有一些经战之辈,但照此祖上,却是差了很多。
衰落的更厉害的,则是普通士兵和中下级的军官。
这些人在入关时或年纪还小,或者还未出生,在成功和享乐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即便会骑射,会打猎,又有多少的实战经验?
胡国柱所想的并不算错,但与黄立的分析判断,还有不小的差距。
打猎,根本不是训练军队的正常办法,肯定是有用,但对于职业军人来说,作用却非常有限。
而随着火器的不断创新发展,这种比较原始的保持武勇和战力的方法,已经过时,甚至是可以淘汰了。
这是很吊诡的事情,当满清还以骑射为立国之本,执迷不悟时,世界上科技发展已经在加速进行。
燧发火枪正在西夷军队中普遍装备,火炮的铸造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新战术也在随之改变。
满清愚昧自私到什么程度,就是在对缅作战时吃尽了燧发火枪的苦头,仍然没有发展火器科技。
追根究底,满清以少数人口统治天下,底蕴不足,害怕汉人造反,恐怕是主要的原因。
胡国柱信心颇足,与随行众将一边议论,一边指点着,在整个防线上认真巡视,对薄弱之处进行加强。
“鞑虏所倚仗者,一为骑射,二为近战肉搏,三为红夷大炮。”胡国柱似笑非笑,显出几分轻视和鄙夷,“在我军的凶猛火力下,恐怕都难以如愿。”
军官们经此大战,也是信心满满,对鞑虏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纷纷出言赞同。
骑射在火枪的快速和犀利的射击下,很难进入到弓箭的射程。何况,步兵战阵前通常都有拒马鹿砦阻隔,还有火炮助阵。
近战肉搏要倚仗重甲,在线膛火枪的威力下,也很难达到目的。鞑虏的悍勇武技,也大不如前,并不具备优势。
红夷大炮只能打实心炮弹,且在射程上不及青铜十斤炮,威胁也不算太大。
如此看来,明军已经占据了全面的优势。除了机动速度,还逊于骑兵。
重新回到辽东,对于此地出身的胡国柱来说,心情是既期待,又有些忐忑。
尽管吴三桂死了,对他们这些吴部旧将是有利的,割舍了部分原来身上的标签和痕迹。
而且,相比于逼死了崇祯的大顺军,他们似乎与新皇帝还没有太大的怨仇。
追入缅甸,杀死了永历皇帝,应该是一个污点。但从某方面来说,倒也是扫清了三太子出世登基的障碍。
其实,在当时的普遍思维中,吴三桂纵敌入关,还真算不上什么大事。理由是借虏为崇祯报仇,不过是被狡诈的满人所骗。
而弑君却是吴三桂难以洗掉的罪恶,文人士子为之痛恨不已。
吴三桂也因此把自己的后路堵死,即便在起兵反清时,也很难得到士绅和明遗的支持。
幸好,吴三桂嗝屁了,这倒让胡国柱、夏国相等人甩掉了包袱。一切坏事都是吴三桂干的,他们只是胁从,其罪可恕。
而且,他们还年轻,爵位还不高,倒也不担心什么功高震主之嫌。
“要镇守辽东,还是需要本地出身的将士,我等就是最合适的。至于西北,自然是那些顺军出身的家伙。估计,李岳也属此列。”
胡国柱呼吸着清冷的空气,思维更加的清晰,脸上也露出了淡淡的笑容。
皇帝对于疆土的野心和渴望,是不加掩饰的。
而东北和西北将是两大开疆拓土的方向,一是恢复汉唐时的西域,其次则是将奴儿干都司归入大明直接管理。
这在大都督府,以及众将心里,都不是什么秘密。既然有奋斗的目标,他们也不用太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32章 期待的冬季
担心马放南山、鸟尽弓藏的结局。
海边沙滩,放假的几个官兵正在说笑着,欣赏着海景,心情如胡国柱般愉悦而欢快。
“都说辽东严寒,咱们没有亲自领教,总觉得言过其实。”江度芳拎着个篮子,不时从沙滩上捡起蛤蜊、螃蟹等海物。
罗族英嘿然笑道:“这下能看到大雪啦,听说能没过膝盖和大腿,那岂不是连路都不能走了?”
冯褚笑道:“看吧,你还是没听全。人走路困难,马没事儿呀!拉车是费劲,可有雪橇,能在雪上飞呢!”
这三位都是从南洋来的华侨子弟,估计连雪都没见过。对于马上就来临的冬季,飘扬在空中的大雪,虽有些心里没底,可还甚是期待和好奇。
罗族英捡起个贝壳,看了看,随手扔进了江度芳的篮子里,笑道:“拣上一篮子,咱们煮上一锅海物,尝尝新鲜。”
虽然军队里不缺吃喝,但到底不能天天荤腥,也不可能做得精细,都是吃大锅饭而已。
所以,这三人趁着假期,也想放松一下。自己捕捉海物,不过是顺手为之,从渔民手中购买,才是主要渠道。
明军占领金州后,造船业又开始兴起。但也多是小船,只能在近海从事捕捞。
真正的造船业还是在崇明岛,那里人力和材料齐全,正以最快的速度打造适合北方海域航行的沙船。
这些沙船大的有三四百吨,中型则在百吨左右,小型的在几十吨。造好的船不断运往辽东,为沿辽河浑河进击辽沈作着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