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8章 长期投入,宁古塔

那些数学家可能穷毕生之力的研究,并没有创造出实用价值。算不算是浪费时间,算不算是毫无贡献?

再比如后世就让黄立极为头痛的微积分,在日常生活领域几乎没有什么实际应用。

时间久了,也不用,工作几年,差不多就又交还给了老师。

但没有几百年来看似无用的数学发展的成就,卫星能上天,导弹能指哪打哪?能有电脑和网络?

数学是科学的基础,到了后世,微积分的应用更可谓是无所不在。

工程技术、计算机图形、量子力学、经济模型、统计、医药、精算……

“不管是不是太过遥远,总不能落后于西夷便是。”黄立下定了决心,也要给科学院加上皇家的称呼,显得高大上。

当然,普及教育要继续深入推进,高端人才也要培养,暂时看起来没用,但投入却不能中断。

以实用主义来衡量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短视的。

“西夷的国王能做到,朕更不吝惜金钱。”黄立垂下眼帘,觉得皇家的产业还有增加的必要。

为了长久打算,他准备攒下一笔巨资,作为基金,用作皇家科学院的经费。

谁知道以后的皇帝会不会小气,觉得科学无用,断了科学院的资金。

黄立想到这里,放下手中的书,准备去科学院看看。

现在科学院的研究项目,都是他指导确定的。除了硝化棉和硝化甘油的制造,还有电解的实验。

利用金手指的威力,黄立将电解的历史提前了一百多年,也开创了制造高纯物质的新领域。

对于穿越者,准确地说,具有初高中文化的穿越者,搞出伏打电池,还是非常容易的。

黄立就用的稀酸再加铜锌两极,制造出了锌铜电池,比伏打电池更加高级,效能也更高。

有了能提供稳定、持续电流的电源装置,就能够分解水,还能用电解熔融盐的方法制得了金属钾、钠等。

黄立布置的第一个电解任务是铝,并使用了拜耳法。也就是将氧化铝溶解在冰晶石中,再进行电解的方法。

要知道,铝在刚刚问世的一段时期里,可是价逾黄金,帝王贵族们视为珍宝,被称为“来自黏土的白银”。。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在宴会上使用过铝制叉子;泰国国王使用过铝制表链;巴黎博览会上,它与王冠上的宝石一起展出。

“卖给那些乡巴佬,能赚大钱。至于致癌,嘿嘿,反正朕是不会用铝做餐具酒杯的。”

黄立边走边想着,脸上露出淡淡的坏笑。

如果能提炼出铝,数量足够的话,黄立还准备制造铝热剂。

铝热剂既能用于炮弹火箭弹,还能用来熔炼难熔金属和焊接钢铁,炼钢过程中还能用做脱氧剂。

在数学和天文,或者在物理学上,大明与西夷有着差距。可在化学方面,黄立引导着大明,却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而且,电池只是开始,发电机也将纳入科学院的研究项目。

只不过,简单的发电机好搞,能够应用于实际的却很难。先蒸汽机,再发电机或电动机,黄立的发展思路并没有改变。

“或许,在朕百年之后,除了千古一帝的称号外,还会有电池之父、电动机之父、电解之父、有线电报之父等响亮的名号。”

黄立的脚步更加轻快,脸上的笑容也更加灿烂。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科技发展也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

等到科研队伍不断扩大,人才的涌现是必然的。

黄立相信,几年、十几年,哪怕是几十年时间,大明在化学和电磁方面的领先,也是必然的。

“嗯,还有蒸汽机,也要加快步伐,使其尽快应用于实际,以解放大量的人力,从而倒逼人口移民。”

黄立轻轻呼出一口长气,认为自己应该有所偏重,把精力多转向科技的发展上。

只有科技的领先,生产力的提高,才能保持大明帝国的长盛不衰。

对于科学技术的重视,也将通过方方面面的改变,而得到民众的认可,并积极地参与其中。

“专利法该推出了。”黄立的眼中闪过精光,他相信华夏子民的聪明才智,以及激发出来的巨大潜力。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既出名,又得利,还愁没人搞发明创造?搞科学研究?

当然,搞科研的人员在待遇上也不能低。不能因为没成果,就觉得亏了。

这是长期的工作,不能急功近利,还是要让他们刹下心来,安安稳稳地搞研究。哪怕一辈子搞不出名堂,黄立也不苛责。

毕竟,他们没有那个基础,没那个见识。比如电子,比如电势差,讲了他们也不能理解。

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说了怪玄虚的。可黄立也没办法,总不能先把测量仪器搞出来,再进行科研工作吧!

…………….

宁古塔。

巴海安置好皇后等一行,回到府中,脸色就变得阴沉下来,坐在椅中,轻抚着额头,看着桌案上的招抚书,还有铺开

的地图,不知在想些什么。

亲兵入内禀报,副都统萨布素在外候见,才打断了巴海的冥思苦想。

“叫他进来吧!”巴海也想听听属下的意见,便挥了挥手。

时间不大,萨布素大步走进厅堂,躬身施礼。

“不必多礼,坐下说话。”巴海对于这个得力手下还是很看重,否则也不会让他留守宁古塔旧城。

至于皇帝,已经搬迁到新城居住,他处理完这边的事务,也要前去镇守护卫。

萨布素满脸的胡子,看起来甚是威武老成,其实,年纪还不算大。

坐下之后,瞟了一眼招抚书,萨布素沉吟了一下,便开口问道:“敢问大人,对于朝廷的招抚,是何意见?”

巴海苦笑了一下,说道:“如此大事,当由万岁决定才是。”

萨布素微皱了下眉头,说道:“据最新的情报,罗刹人又窜入额尔古纳河地区,抢劫牲畜、毛皮,杀戮百姓,修筑城堡。”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烧杀抢掠,为了抵御沙俄,本来是计划在黑龙江边建造两座木城,分别名为黑龙江和呼玛尔。

而且,巴海和萨布素之前还商议过,采取“建城永戍”的战术,修建城堡、扼守要地、屯田耕种,向北压迫沙俄侵略者,为最后进攻雅克萨作准备。

但满清的战败,以及康小三的逃亡到来,改变了他们的既定计划。

康小三现在最怕的不是罗刹人,毕竟离得还很远,威胁不到宁古塔。但对明军,却畏之如虎。

所以,有限的兵力怎么能够分散,要集中起来,抵挡明军的攻袭。

巴海叹了口气,说道:“老萨,你也知道现在的情况。粮草物资不充裕,还要护驾守扼要地,没有力量对罗刹人展开反击。”

萨布素的眉头皱紧,沉声说道:“那就不管不顾,任由罗刹人猖狂?他们贪得无厌,会不断修筑堡垒,不断南侵。”

巴海沉吟着说道:“要反击的话,你觉得多少人马合适?库藏的火药,数量也不多了。”

满清迷信火炮,对于火枪不太重视。对上罗刹人,除了人多势众,全仗着火炮之威。

而沙俄侵略者行动起来,也就数百人。但清军在数量没有两三倍,不敢与其交战。

萨布素没有多想,说道:“一千五六百兵,十门火炮,足以击退罗刹人。但要防备其退而复来,便须筑城屯守。现在抓紧时间,勉强还能种上庄稼。”

巴海轻轻颌首,但也没有马上作出决定,看着萨布素缓缓说道:“对于明廷的招抚,你怎么看?”

萨布素目光游移,想了一下,模棱两可地说道:“如果,明廷言而有信,倒是可以考虑。现下的处境,前有罗刹人,后有明军。族人也生活艰苦……”

巴海伸手指了指招抚书,说道:“如果条件优厚,说不定有伪。你看看,这条件就算称不上苛刻,对皇家来说,也并不如何宽大。”

萨布素并没有去拿招抚书,他已经知道内容,不必装假。

摸了摸脸上的胡子,萨布素说道:“这倒是象明廷的真实意思,胜券在握,不过是时间早晚的事情,自然不需太过厚待。”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可族人能够平安,皇家也得保全,这也不算苛刻。看历史上的亡国亡朝,可是更加的凄惨。”

“是啊,大清亡啦!”巴海用力揉了下脸,嗓音有些嘶哑,连他也不得不承认这是现实。

虽然还有个皇帝,还有二十多万的人口,可在这苦寒之地苟延残喘,与亡国无异。

至于灭种,也是近在眼前,不得不忧虑的事情。不受招抚,明军早晚会打过来,那时候可就不会再给机会了。

萨布素看了巴海一眼,有些意外。不仅没挨训斥,还赞同他的说法。

想想也不算意外,苦寒之一隅,如何抵挡强势的明军?路途远,又不是天堑,说不定今年就能打过来。

就凭现在的粮弹储备,动员起来的两万多人马,十有八九不是明军的对手。

而且,一下子涌来这么多的族人,连吃饭都是问题。就算今年能够耕种,可也要等到秋天才能收获。

虽然也种植些粮食作物,但因为气候的原因,品种不多,单产不高,口感也不好。

主要是小冰河期还没过去,又没有合适的既耐寒生长期又短的作物,导致宁古塔的吃食一直比较短缺。

以前还偶尔有商人来宁古塔,运来粮食,来交易毛皮山货。可现在,那是粒米也进不来。

靠山近河,倒是能恢复传统的技艺——渔猎。可光靠那个,可是养活不了太多的人口。

当年,女真人不断南下,也是环境恶劣,为生活所迫。

巴海也抬眼看向萨布素,两人上下级多年,关系甚笃,说话也比较随意。

“估计族人也多是希望能够安生下来的。”巴海的话音有些沉重,“一冬天下来,听说有冻死的,有被野兽咬死的,还有饿死的。”

萨布素也知道些情况,有些无奈地说道:“都是没吃过苦,享福享惯了,丢掉了武勇的结果。为了吃饱,

还有人把马杀了。”

就是新扩充的人马,也与原来宁古塔的戍军差多了。不仅是射术武技平常,连战马也凑不出几千。

巴海翻了下眼睛,想骂几句。战马怎么能杀,本来就不多,可到底还是闭上了嘴巴。

招抚条件对皇家来说不优厚,可对普通满人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对宁古塔的戍军,就更有优待。

巴海和萨布素也心里明白,领受了官职和粮饷,就得卖命征战。但他们是军人,对此倒也不反感。

明军人生地不熟,哪有他们对黑龙江流域的情况了解得通透,地形地势也熟悉得很。

“明廷对罗刹人倒是了解得不少。”巴海的手指在桌案上叩击了两下,缓缓说道:“也视其为大敌,倒是与咱们不谋而合。”

萨布素点了点头,说道:“明军的火器犀利,应该不逊于罗刹人。与其交锋,胜算很大。”

巴海看了萨布素一眼,说道:“某与索额图和明珠详细交谈过,明军正在吉林船厂打造船只,应该是要取水路进入黑龙江。”

“长则一年,短则数月或半年,明军便能打到此地。再沿江而上,与罗刹人交战,也不会耽搁太长的时间。”

萨布素有些狐疑,开口问道:“能那么快?占了辽东,总要经营一年,才能有足够的粮草吧?”

巴海摇了摇头,说道:“千万不要这么想,明军当初突袭辽东时,粮草物资可是没缺乏,才能在辽南立住脚。”

“对于海路运输,咱们知晓得不多。现在看来,比咱们想象的运量,要大得很多。”

“而且,就算要等到今年收获,秋天也能发动一次进攻。水陆齐发,很难抵挡啊!”

萨布素沉默下来,半晌才说道:“这倒是很符合那位皇帝的脾气禀性,雷厉风行,从不拖沓。”

对于明朝的新皇帝,从逃到宁古塔的满人口中,巴海和萨布素也有所了解。

几年的时间,从绝境中崛起,直到北伐获胜,收复辽东,创造了如同奇迹般的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