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刘家庄的“杠把子”

第122章 刘家庄的“杠把子”

刚过响午饭,刘家老宅里便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这里的喧闹声、谈话声、笑声、吵闹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刘家庄的小年轻们,一听到刘竟斋一家归来的消息后,内心便如泛起了涟漪,彻底无法平静。

他们纷纷打着给城里回来的二叔(二大爷)拜年的旗号,络绎不绝地前来拜访。

他们满坑满谷地挤满了家里,把大伯等人都挤到了屋外去。那场景热闹非凡,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辈分小的,进门就见到含笑坐在炕上的刘竟斋,二话不说“咣当”一下就给磕了个响头。

“二大爷!述栋给您老拜年了!过年好!”

“好!”“好!”“快快请起!”说着还递了一个红包,里面不多不少也就两毛钱。

这位刚起,后面的那位又紧着磕上了。

“二叔!述华给您拜年了!祝您老身体健康,万事儿如意。”

“好!”“述华!你也起来。”也递上一个红包。

“二叔爷!本明给您老磕头了。祝您老……”

“二哥!元令……”这位还是同辈。

“竟斋侄子!……”嚯!这位还高一辈,怎么也来凑热闹了。

“……”

在春节的喜庆气氛中,一位接一位的人如同流水线上的产品一般,络绎不绝地前来拜年。

他们拜完年也并不急于离去,而是站在一旁亲切地攀谈与唠嗑,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和谐的氛围。

此刻,看着那人流如织的场景,刘竟斋这会儿的脸色都绿了。他并非因心疼钱而变色,而是他未准备如此多的红包啊。

他无奈之下,赶紧把目光看向刘之野向其求救。

刘之野看到父亲那窘迫的样子,心中不禁有些好笑。

刘竟斋不满地瞪了他一眼,仿佛还带着些许责备的意味,像是在说:“这还不都是因为你吗?”

喧闹已久的氛围,终于逐渐平息,不再有人络绎不绝地前来拜年。

此刻,环顾屋内屋外,仿佛一切都恢复了宁静,唯有那一幕让人感到诧异。

只见在一众年轻精壮的小伙子们,竟然齐刷刷地站在一起,人数之多,竟然有一百多位。

他们的身姿挺拔,充满活力,一时间,就连见惯了大场面的刘之野也感到一阵阵的头疼。

爷爷此刻深知事情大条了,这么多人,不仅刘之野安排不了,就连政府也一时半会儿难以妥善处理。

然而,他们也不能将这些人全部赶走,毕竟这可都是近亲,血浓于水,打断骨头还连着筋。

他无奈地打破了沉默,低声说道:“之野,你看这些孩子们都是冲伱来的,无论怎样,你先跟他们说几句话安抚一下吧!”他的声音充满了关切和无奈,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三大爷刘元海也没想到事情会闹到如此地步。一开始,他只是乐呵呵地在一旁看热闹,然而没想到的是,整个村子的小年轻都来了,场面一度变得十分紧张和热闹。

于是,他也出口安慰刘之野道:“之野!你甭担心啊!与他们好好唠唠,有我在谁也不敢扎刺。”

刘之野深知,自己如果不勇敢地站出来,将无法面对家族的期待和众人的信任。

作为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他肩负着众望所归的重任,不能有丝毫退缩。

换个角度思考,如果将这些人心意笼络住了,无疑将为他赢得最坚定不移的支持者和后盾。

在未来的日子里,世事难料,风云变幻,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波及到他自身及家人。

那也可以退守刘家庄这个避风港,想必他们也能安稳度过大风大浪。

自古以来,乡党一直被视为一个关系紧密且可靠的团体。

乡党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这种纽带源于共同的生活环境、地域背景和文化传承。

在古代,如朱元璋和刘邦,他们是依靠乡党通过起义推翻了元朝并建立了明朝或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