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绳护主东方红不败

第一百九十二章 皆大欢喜

学校建成时,鲍家好好办了次揭牌仪式。

“育达书院分院”的招牌在阳光下分外鲜明,红漆大字让人看了都热血沸腾。

尽管使用“育达”的名字,想占些梁先生学塾的便利,向民众表明“小初衔接、共生发展”,但人们依旧喜欢把校名称作“鲍家学堂”。

人们就是这样,谁出钱多就向着谁说话。

当然,就连骂街,说的也是“鲍家学堂”——

“鲍家学堂真不是东西!放着全村这么多孩子不收,专收外村人!”

“也不能这么说,村里孩子也收了,就是不多。”

“收个屁了收!就收二十多个,还有这么多不能上学的呢!”

“就是!鲍家学堂是咱村的,凭啥不让咱们村孩子上学?!”

“连厨娘都招外村人,这还是不是疏河村了?你们看看,村西边还是疏河村吗?”

“他们也不收村里的山货!”

“山货?收了啊!今儿早我还卖了木耳呢,你们去卖没收吗?”

“唔……我还没去。”

“没去你叨叨什么!”

“可老代家的去了啊,鲍家没收!”

“为啥?”

“好像是说他家处理的不干净,反正我没看出哪儿不干净。”

“扯什么山货,说学堂呢!鲍家学堂教的叫什么《三字经》,我看牛小柱和王七斤天天早上哇啦哇啦背,还会写不少字了呢!

你们说,就那俩娃笨的,超过十根手指头的数都数不过来,他们都收,现在都会写字了,俺家娃那么聪明,他们愣是不收!”

“你家娃聪明?要说聪明得是俺家娃!俺家娃嘴甜,还会看眼色,谁见了不夸?”

“你家娃嘴甜聪明有屁用,人家不也没收!”

“那、那是俺家娃不稀罕去!他们学的那玩意太简单!”

就这么说吧,造谣和传谣的人家,不但孩子进不了鲍家学堂,连山货人家都不收。

更有趣的现象出现了:除了疏河村一部分人,没人再提“半头鬼”这个外号,鲍家人不管走到哪儿,都有人热情地打招呼。

村西的出入口也热闹起来,不再是鲍魁一家人常用,而是外村人都从这个口进出。

这是外村人自发自觉的做法,怕常进进出出与疏河村人发生摩擦,给鲍家人添麻烦。

但低头不见抬头见,总有机会能碰上,疏河村人也确实有找茬的,外村人都是能让就让,不与他们计较。

而新村长赵金贵也严厉约束村人:“再让我知道你们没事找别人麻烦,别怪我不客气!

以后你们家生孩子上户籍、分丁田、婚丧嫁娶、借钱的、找保人的、办路引卡戳的,甭管什么吧,都别想村里给你们支持!

尤其是征兵征徭役,第一个征你们家!”

鲍家学堂收的二十七个孩子,十八个出自赵姓十五户。

李蔚珏最近一直夸骆毅:“小妹厉害呀,村学收了村里的娃,但讨厌人家的一个都没收,还把好名声传扬出去了!

村里人想说咱家不好,都没人信!”

李蔚珏对骆毅越发好了,每天回来教她更多的知识,自己学到什么就教给骆毅什么。

包括给县衙誊抄旧年卷宗的一些信息也讲给骆毅听。

李蔚珏很高兴能有誊抄卷宗这份工作,因为律法书籍很难买到,卷宗上却能看到相关条例。

誊抄时凡是注有依照哪条律法、采取什么判决等内容都是他学习的好机会。

他可以做笔记,却不能把笔记带出衙门。

所以每次都在脑中背下来,再与笔记上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完善,然后回来就讲给骆毅听,也是给自己复习一遍的机会。

还有县志、县治图、官署图、水利图等等,能记下的回家都默写和绘制出来,然后与骆毅一起学习。

李蔚珏总想: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妹那么小就要操持全家人的衣食住行,很不容易,不能让她只围着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转悠。

最主要是,李蔚珏发现小丫头总是能第一时间明白他的意思,还始终保持兴趣不减,这与别的女孩子可不一样。

就连学塾那些同学都不如她。

可谓是志同道合。

唯独一点不好——交到小妹手里的钱,甭想要出一个子儿花。

“小妹,给我二两银子,我明日想买个算袋。”李蔚珏申请经费。

“算袋?那是什么?”骆毅问。

李蔚珏:“放算筹的袋子,里面也可以放笔和砚台。”

骆毅:“爷爷不是给你做了牛皮挂包了吗?不就是给你装笔墨的?”

李蔚珏:“学里流行竹筒的,两头还得包黄铜皮,可好看了。”

骆毅:“不行!一个袋子要二两银子?再说你明明有得用,非要重新买,奢侈!”

李蔚珏:“我给你拿回那么多家用,你就给二两还不行?”

骆毅:“过年时爷爷不是给你压岁钱了?用你压岁钱买去!”

李蔚珏:“十两压岁钱,我给你买头花和点心就花了六两!好歹让我留点儿压岁吧!”

骆毅:“甭跟我废话,不给就是不给!”

李蔚珏掏出五百两银票在骆毅面前抖:“这个月的,你要不?想要,拿五两碎银子换!”

骆毅:……

乖乖掏出五两碎银子,还被抢走二十几个铜板,然后得到五百两银票。

花五百两银票买五两碎银子,兄妹俩皆大欢喜。

现在鲍家的经济状况是,只要胡泽胤和黄酉不上山打猎弄回毛皮卖,李蔚珏就是家里赚钱最多的人。

有时候两个月、有时候一个月,就能拿回五百两银票。

鲍魁和白彙根本比不过他。

为啥赚这么多钱?

那得问黄县丞。

可若真去问黄县丞,他准保要感谢李蔚珏:“贤侄啊,你那《版权保护令》提得太好、太及时了,简直是专门保护咱们书坊的!

你知不知道,现在配图版《三字经》和《蒙求》的订单都排到明年初了!

不说咱附近几个州府都来人下订单,就连京城那边都要书呢,知县大人亲自给张罗的!

贤侄,你说咱要不要多开几家分店?要不,各州府都设一处书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