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拖徐良下水
朝堂上,几起案件。
东城巡御史刘年已经被削官。此人投效王振麾下,被都察院佥都御史提告,于康关键时刻推了一把。
但即便如此,刘年仍有起复的可能。
也不知为何,于康心中,总觉得刘年此人,该让他彻底离开朝堂。
这种对危险的预判,已经多次让于康化险为夷。
这次,刘年给他的感觉,便是如此。
此人极度隐忍,今日朝堂只是极怕失去,才犯了蠢。
于康心中这样想,他从不小瞧任何一人。
当时在城门口,一句戏言,后来引发舆情,让此人官声扫地。
后来他对父亲所做种种,便能看出,此人是个睚眦必报的性子。
若他以后有机会重回官场,必定会有数不尽的麻烦寻上于康,而且有王振撑腰,危险大大增加。
于康心中暗想:此人留不得。
……
另有圈禁工匠私用的案子,内阁和顺天府如今都已经盯的很紧。
今日又有陛下下旨,三法司共审,五府六部、和内廷协审,此事这么多双眼睛盯着,于康心中已有定计,就此撤出。
此案是他一手推动,好在只有杨士奇一人知道内情。
此时撤出,再好不过,也不会暴露底牌。
……
这些事,只在他脑中浅浅过滤一遍,接下来如何做,他心中就已经有了决断。
反倒是今日所有人都极其看重的,勾连瓦剌使团走私案。今日陛下反倒只字未提。
此案交给哪个衙门来办,也一直未有旨意下达。
本来此案牵涉广,又不易大肆宣扬,交给锦衣卫来办再合适不过。
加之昨日,明旨升了徐良和于康的官。
此案本就是二人寻踪索迹,才拿到实证,于情于理,交给北镇抚司最合适不过。
奈何昨日下旨,一句暂理北镇抚事,就生出了诸多变数。
于康心里感叹,这位皇帝陛下,在某些紧要时刻,总会走出一步奇奇怪怪的棋招。
让人实在摸不清,他究竟想做什么?
想起太皇太后的信笺,那时陛下旨意还未下达,太皇太后便早有先见之明,猜出此案会有变数,这才让于康私下探查。
于康心里暗想:太皇太后对这位孙儿的了解,果然深刻。
此刻,于康心中已经确信。
此案,他和徐良到最后肯定得交出去。
只是接手此案件的是谁,又是哪个衙门。于康现在也猜不出。
但他知道,此案涉及之广,且相关之人,又多是王振麾下爪牙。王振在此案件上,定然不会无动于衷,什么动作也没有。
若是此案落在王振举荐的人头上,届时太皇太后的密令,可就难以做到了。
王振严防死守,他若想将那些人一个个揪出,势必会在王振面前暴露一些底牌。
他望着徐良的背影,突然想到,除非让徐良也一起参与此案之中。
徐良这棵大树,直通慈宁宫。
有他在,届时王振一方的火力,定然会集中在徐良身上,他才好浑水摸鱼。
只是太皇太后也说了,不要利用徐良的‘忠厚善良’。
于康的犹豫只是一瞬。
一瞬后,转头就将太皇太后的叮嘱抛诸脑后。
于是唤住了大跨步前行的徐良。
“大人,瓦剌使团的案件,您怎么想?”
“陛下若下了旨意,咱们北镇抚司当然竭尽全力,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朝廷蠹虫。”
“若是陛下不让我们插手此事呢?”
“不可能,此案自始至终便是咱们的功劳,陛下升了你我二人的官,又让我暂理北镇抚事,明眼人都能看出,陛下是在为,让我接手此案做打算。”
徐良回答的斩钉截铁。
于康稍犹豫了一下,将太皇太后私下给他下达密令的事说了出来。
徐良蹙着眉头,幽幽道:“你不该将太皇太后她老人家给你的密令,说给我听。”
“大人,若是陛下真下旨让北镇抚司接手此案,我自然高兴。”
“只是太皇太后她老人家信笺上写的明明白白,现在回想起来,大人的官,还是太皇太后替您讨来的。她老人家明知陛下让你理北镇抚事,却依然送出这封信笺给我,大人难道不觉得奇怪么?”
徐良顿住脚步,表情肃穆。
于康幽幽道:
“怕是太皇太后了解陛下的性子,甚至已经预料到此案不会那么简单的交到大人手上,所以才有了这封信笺。这道密令看似是给我,实则是给大人和我两个人的。”
“现在你也只是猜测而已,陛下未必会如此。”
“大人,此事牵涉到谁,这些人又是什么成分,我不用多说,大人应该也猜得到。今日朝会,此事未曾提及。后来陛下匆匆散朝,怕是已经有了改弦更张的打算。此案落到其他衙门,定然是个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结果。若是他们再严防死守些,届时,咱们怕是很难给太皇太后交差。”
徐良沉吟片刻后问:“你有什么想法?”
于康郑重道:“大人,我们不能被动。此事涉及我大明安宁,不能任由他们胡来。”
“陛下不至于此。”徐良犹豫道。
于康更加肃穆:“大人,陛下长在深宫,又受王太监影响,许多事只会知道一部分,而且是王太监想让他知道的那一部分。陛下即便不至于此,最终也会变成至于此。”
“你怎可非议陛下?”徐良瞪眼问。
于康看着他:
“大人,咱们是陛下臣子,锦衣卫是天子亲军,本该唯陛下之命是从。但大人可曾想过,若是陛下受到别人影响,错下了旨意,我等该不该纠正?”
见徐良不语,于康继续说道:
“其实也不用大人和我纠正,太皇太后早就有此担忧,所以才有了这份密令。”
于康提起太皇太后,徐良表情终于缓和了许多,只是眉间愁容依旧难消,难以抉择。
于康劝道:“大人,我之前的话只说了半句。”
徐良看向他。
于康继续说道:“正如家父曾教导我说:我们要忠的不仅是陛下和太皇太后这样的老朱家人。我们更应该忠的是大明朝的安宁和大明百姓生活的康宁。”
于康丝毫不理会徐良异样的眼神,继续说道:
“陛下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我生性如此,绝不做愚忠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