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9章 厉兵秣马,准备收拾熊本
第1029章 厉兵秣马,准备收拾熊本
不得不说,宫本武藏一眼就看到了明军的薄弱点。
对大明来说,扶桑的兵力、军械、战法、战术都没有什么威胁,最大的问题就是漫长的补给线。
如果不能从扶桑当地获得补给的话,大明的补给压力会极为巨大。
细川忠利认真的思索过后,轻轻点头道:“宫本君不愧是兵法大家,一言直指此战的核心。”
“看来,细川家也要暂时离开了熊本了。”
宫本武藏赞赏的点头道:“吆西,熊本藩实力雄厚,只要不和明人进行正面对战,等明人被拖垮,细川君就可以重回熊本了。”
细川忠利双手扶膝,郑重垂首道:“多谢宫本君为忠利解惑。”
感谢了宫本武藏后,细川忠利又抬头道:“宫本君,您是扶桑兵法大家,忠利想请您为忠利和细川家子弟、家臣讲授兵法,还请阁下答应。”
宫本武藏陷入了沉默,半晌后才缓缓摇头道:“伊织现在还在明石城,我还要教导他。”
细川忠利闻言,忙是再次恳请道:“宫本君,西海道诸藩正值生死存亡之际,还请阁下助我等抵御明人,拜托了。”
宫本武藏看着垂首施礼的细川忠利,轻叹一声道:“那就叨扰了。”
“多谢宫本君!”
见其答应,细川忠利登时大喜。
“宫本君,细川家如果离熊本的话,去哪里最合适?”
细川忠利下定了决心, 要暂避明军的锋芒了。
宫本武藏略一沉吟,开口回道:“山阳和山阴是没办法了,唯有向东,渡海前往南海道(四国岛)。”
细川忠利轻轻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宫本武藏的说法。
无论是山阴还是山阳,都在熊本的东北方向,如果向那里迁移的话, 很有可能会和明军遭遇。
唯有向东,跨海去南海道,才有可能避开明军。
宫本武藏见细川忠利认可了自己的说法, 又补充道:“细川君,细川家于今年初刚刚易藩熊本,熊本藩这边的藩兵和百姓……?”
细川忠利也知道他的意思,熊本原来是加藤家的领地。
因征夷将军德川家光对其不信任,寻了个莫须有的罪名,将之改封,将忠于幕府的细川家,从小仓藩易藩到了熊本。
一方面是可以让自己人掌控高达五十多万石的熊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监视南边的萨摩。
没想到,细川家刚从小仓藩易藩过来,就赶上了大明征讨扶桑。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细川家对熊本藩领内的掌控力有限的很。
现在想要再次迁移,熊本的这些藩军、百姓和商贾们,恐怕不会和他们一起离开。
如果不能将这些人给带走的话,那谈何坚壁清野?
细川忠利眉头紧锁,思虑半晌,终究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
宫本武藏确实笑道:“细川君,明人在唐津城可是屠戮了不少的百姓,若是熊本的百姓们知道了这个消息……”
细川忠利眼睛一亮,连连点头道:“吆西,吆西。”
没几天,熊本藩这边就流言遍地。
领内农民、渔民、商贾们,皆是惶惶不可终日。
生怕明军会对熊本发起进攻。
人吉城,本丸,御殿。
张庆臻听完骆养性的禀报后,冷笑道:“他们这是要跑?”
骆养性点头道:“现在看来是这样的。”
虎贲左卫指挥使兴安伯徐继本,豁然起身道:“大帅……”
“老徐,稍安勿躁。”
张庆臻压了压手,示意对方坐下。
“大帅,如果让细川忠利顺利离开的话,那我们的粮草怎么办?”
张庆臻刚安抚下徐继本,虎贲右卫指挥使刘宠又开口了。
“本帅说了,稍安勿躁!”
张庆臻面色一肃。
“骆同知,熊本那边,你要盯紧了,一旦他们 准备离开,要立即上报。”
骆养性拱手道:“下官领命。”
“还有萨摩那边,让他们做好准备,征召五千人的藩军,协助我们作战。”
“让瓦维斯也派出他的火枪队。”
“遵命!”
骆养性的声音也提高了几分。
等骆养性离开后,刘宠笑道:“这回终于轮到我们了,这段时间光看别人立功了,可是急死兄弟了。”
徐继本也是乐呵呵的附和道:“咱们这是要么不动,要动就是头功。”
“熊本藩的实力,可不是那些小国可以比拟的。”
“如果能够一战功成,也算是打响了亲军的名头。”
见两人在那里净想美事儿,张庆臻狠狠地瞪了两人一眼,沉声道:“你二人也是行伍老人儿,连骄兵必败的道理都不知道吗?”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只要军情司那边有确切的消息传来,我们就要立即出兵。”
“你二人要抓紧时间整军,莫要有丝毫的懈怠。”
两人闻言,皆是躬身道:“标下领命!”
就在他们这边厉兵秣马的同时,天草岛的局势也是愈发的混乱了。
在那些传教士的鼓动下,大量倭人平民被裹挟了进来,人数已经逼近两万人。
为首的天草甚兵卫,在占领天草上岛后,已经不满足于只推翻大名在天草岛的统治,准备向岛原发起进攻。
左右岛原的藩军,连同松仓胜家这位藩主,都被朱聿键消灭在了福冈城,岛原现在正是防备最空虚的时候。
他们的动向,自然也被随军的传教士,传递给了种子岛的瓦维斯,又通过锦衣卫,传递到了卢象升和张庆臻那里。
对此,卢象升倒也并不是很着急。
第二批的兵马,诸藩的三万余护军,已经抵达了扶桑,且部分兵马已经参战。
亲军的一个卫,外加阿敏的建州左卫,五军营一个卫,此时也已经在路上。
只要这些兵马抵达,卢象升有信心,将整个筑紫岛给彻底的清扫一遍。
扶桑的战事进行的如火如荼,京城的朱由检此时却是有些焦躁。
原因很简单,还是因为董卜韩胡宣慰司的事儿。
接到朝廷的旨意,远在贵州的朱燮元,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京城。
一见面,就对朱由检大倒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