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换牙
1898年6月24日,星期五。
游行示威的人群堵塞了道路,菲勒蒙不得不绕道而行。
从早上开始,满腹怨气的民众就陆续聚集在城市各处。导火索是彼得·威尔逊事件,但更直接的原因是前一天晚上发生的事情。
因怪物出现而感到不安的市民,要求警方给出解释,前往苏格兰场抗议,结果遭到武力镇压。这件事很快被媒体报道,引发了更大的骚乱。
和伦敦发生的很多事情一样,这次骚动也显得不太自然。
时机太过巧合,而且示威人群的组织性极强,不像是一般的自发集会。即使被警方驱散,他们也能很快在其他地方重新集结。
不难猜测,他们的背后有某种政治势力在操纵。
菲勒蒙一眼就看穿了他们的身份。
去年年底,老法院大学的倒塌事件引发了国会的一场政治斗争,即所谓的“白玫瑰战争”,并且日益激烈。“战争”这个词绝非夸张。
这场斗争逐渐变得残酷,阴谋诡计、恶意中伤层出不穷,甚至以决斗的名义进行公开的谋杀。在这场泥潭般的斗争中,议员们接连辞职、退休,甚至死亡,导致目前下议院一半的席位空缺。
即使是死对头,双方也都渴望和平,这是众所周知的。而一个外来的敌人,就成了一个绝佳的借口。警察厅,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灯火派的崛起。
彼得·威尔逊成了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灯火派近期的举动已经足够引起警惕,两党都不约而同地抓住这次警界内讧事件大做文章。
因此,菲勒蒙一直对事件的真相抱有疑问,也就不足为奇了。
他回忆着报道的内容。
撇开政治背景,仅就案件经过而言,是这样的:
受害者名叫约瑟夫·格兰瑟姆,普通巡警,死亡时间大约是晚上11点55分。
当时格兰瑟姆正在夜间巡逻,发现一个小偷,便开始追捕。那时他独自一人,最后一次被人看到是在死亡前5分钟。
从情况来看,彼得·威尔逊似乎在这个过程中加入了进来。
虽然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在那里,但他作为警探,应该是在协助抓捕罪犯。事实上,罪犯很快就被制服了。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格兰瑟姆弯腰准备铐住罪犯,却突然倒地不起。他的头部中弹,当场死亡。只听到一声枪响,威尔逊精准地瞄准了格兰瑟姆的头部,这显然是谋杀。
作案动机不明。唯一的目击者,一个身份不明的小偷,在案发后立刻逃离现场,至今下落不明。他与威尔逊的关系也不得而知。
另一位目击者是一名记者。他当时正在街上寻找新闻素材,先是看到了格兰瑟姆和窃贼的追逐,然后偶然目睹了案件的发生。
现场很暗,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听到枪声后,本能地按下了快门。这就是报纸上刊登的那张照片。
记者认为,威尔逊当时要么是惊慌失措,要么是已经丧失理智,如同野兽一般。他给出了两个理由:一是威尔逊任由他拍照,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二是威尔逊没有试图隐藏自己的身份。
照片中威尔逊的样子,连菲勒蒙都感到陌生。
他平时小心翼翼地隐藏着的绷带散开了,露出了皮肤。脸颊、脖子和手腕上,都出现了白色的裂纹。虽然照片模糊不清,看不真切,但这种异常,任何人都能察觉到。
坦白地说,菲勒蒙不相信报道的内容。
威尔逊是一个古板但正直的年轻人,他不会无缘无故地伤害无辜的人,更不用说是自己的同事了。
一个恰好带着照相机的记者出现在现场,也显得过于刻意。或许,威尔逊是掉进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菲勒蒙一直在寻找他,是为了保护他,查明真相,而不是为了逮捕他。
然而,彼得的说法却截然不同。
他说威尔逊变成了怪物。他说威尔逊变了,已经不再是菲勒蒙记忆中的那个人了,所以他的行为才会与菲勒蒙的认知相悖。
菲勒蒙知道,这并非无稽之谈。
改变是残酷的。尤其是对他们这种人来说。
最让菲勒蒙感到不安的是他自己的内心。或许,他只是想证明威尔逊没有变,他不需要害怕潜藏在黑暗中的威尔逊……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个证词。
“朱丽叶来找过你好几次。”
珍妮说道。
“你不知道吗?你也应该关心一下孩子们。”
“她找你干什么?”
珍妮静静地看着菲勒蒙。她在责备他。菲勒蒙有些不好意思。
“我看了报纸。”
“那你应该知道我为什么在这里。”
菲勒蒙注意到珍妮无名指上戴着一个顶针戒指。珍妮也注意到了他的目光。看来,发生改变的并非只有菲勒蒙一个人。
“我不知道。关于那件事,我什么都不知道。”
“其他事情也行。他最近有没有什么奇怪的言行,或者心理上的变化,什么都行。”
“你能想象彼得会向别人倾诉他的烦恼吗?”
彼得,她这样称呼他。
“也是。”
菲勒蒙表示理解。一阵令人尴尬的沉默。片刻之后,珍妮改口道:
“我撒谎了。我和他谈了很多。”
她说道。
“先生,人都是会变的。那位古板、固执的警探,也会抱着女人哭诉。”
“等等,你是说你和他……”
珍妮皱起了眉头。
“一把年纪了,还管年轻人的男女之事,真是难看。”
“但是,你不是已经结婚了吗?”
“那是过去的事了。”
她缓缓说道。
“无论多么热烈,多么炽热,最终都会冷却下来。让您这位比我多活一倍的老先生听我说这些,真是有些滑稽,但这世上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人都是会变的。只不过,他……比别人变化得更剧烈一些。
每长出一颗牙,他就离人类更远一步。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您现在要找的是谁?是大火中救了我的那位英勇的警探?还是更早以前,那个天真无邪的彼得·威尔逊巡警?
越寻找,只会越痛苦。那样的人,已经不在了。我们只是需要时间去接受。这也是一种改变吧。”
那一刻,菲勒蒙明白了。
“我以为你会更洒脱一些。”
“先生,人都是会变的,不是吗?”
原来,这世上真的有人不会哭泣,而有些笑容,会带着海风的味道。
“他杀了人。现在的他,还是我认识的那个彼得吗?我不想知道。”
就连菲勒蒙寄予厚望的珍妮,也没有提供任何有用的信息。
到这里,菲勒蒙意识到,威尔逊的人际关系非常狭窄。而且,这是最近才发生的。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收缩”。就像准备化蛹的昆虫蜷缩身体一样,他缓慢而坚定地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珍妮只是最后一个而已。
他原本就性格内向,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之后,变得更加封闭。菲勒蒙觉得自己对威尔逊的孤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心中充满了愧疚。
调查又回到了原点。
1898年6月26日,星期天。
骚乱愈演愈烈。示威者高喊着“警察是怪物集团”、“要求真相”、“反对暴力镇压”等口号,游行示威。
正如两天前的预告,城内各处的示威团体同时向苏格兰场进发。负责阻止集会的警察全部聚集在警察厅门前,惠灵顿兵营一片寂静。示威者畅通无阻地占领了街道。
事态发展到这种地步,布莱恩·杨局长终于出面了。
他站在讲台上,现场的气氛剑拔弩张,随时可能爆发冲突。在紧张的氛围中,杨局长开口了。
“过去一年,城内犯罪率下降了三分之二。”
这与所有人预想的解释截然不同,示威人群顿时爆发出一阵嘘声。
看得出来,杨局长并不擅长公开演讲。
他没有等待噪音平息,而是继续说道。因此,只有前排少数听力极佳的人才能勉强听清他的讲话内容。
菲勒蒙离得比较远,甚至没有意识到杨局长在讲话。但他讲话的内容,后来被媒体报道了出来。
杨局长说道:
“即便如此,伦敦的犯罪活动依然猖獗。经过多次改组,警队的效率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优秀的警员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然而,我们依然无法根除罪恶。
是因为资金不足吗?伦敦每年在打击犯罪方面的投入高达1.6亿英镑,占市政预算的10%。这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要多。然而,前景依然黯淡。
想象一下,如果人人都能拥有机关枪,那会是什么样的景象?一个人的失控,就可能导致数十、数百人伤亡。犯罪率只是一个虚假的指标。如果不能从源头上杜绝犯罪,我们就等于失败了。
因此,我在这里宣布,我们在与犯罪的战争中失败了。形势严峻。我们很快就会彻底溃败。”
虽然听不清杨局长的声音,但奇怪的是,嘘声和叫骂声逐渐平息下来。
他并非一个优秀的演说家,但他的话语中却蕴含着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力量。
正如之前提到的,菲勒蒙离现场很远,但他却清楚地听到了接下来的这部分内容。可见,民众都在静静地听着。
“我们只剩下两条路。要么坦然接受即将到来的失败,要么改变策略。我有一个计划。我知道犯罪的本质。
伦敦发生的每一桩罪行,都有一个共犯。他一直巧妙地游走在法律之外,声称自己是无辜的。但我今天要在这里揭发他。”
就在这时,一个警察突然冲上讲台。杨局长倒在了地上,鲜血染红了地面。直到这时,人们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暗杀。
“冷静,冷静!”
有人喊道,但没有人理会。
示威人群作鸟兽散,现场一片混乱。有人摔倒受伤,有人趁乱偷窃。最刺耳的,是此起彼伏的尖叫声。
刺客混在人群中逃跑了。菲勒蒙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他,所以很容易就能跟上他。拥挤的人群反而对行动不便的菲勒蒙有利。
刺客钻进了一条无人问津的小巷,菲勒蒙紧随其后。
“站住!”
菲勒蒙拔出手枪,喊道。
“我不会警告你太多次。举起手来,慢慢转身。”
咔哒,咔哒。
即使小巷外一片喧闹,菲勒蒙依然能清楚地听到刺客发出的声音。他没有反抗,只是静静地背对着菲勒蒙站着。
“威尔逊?”
刺客缓缓地转过身来。
他毫无遮掩的侧脸映入菲勒蒙的眼帘。从脸颊到脖子,一道长长的裂缝中,白色的牙齿相互摩擦,发出咔哒、咔哒的声音。
“是你。”
菲勒蒙还没来得及说话,枪声就响了。
是从后面传来的。菲勒蒙出于本能,立刻卧倒在地。枪声并非冲他而来。威尔逊的外套被鲜血染红。
“等,等等!”
“追!”
威尔逊开始逃跑,三个双眼通红的警察从菲勒蒙身边跑过,紧追不舍。直到最后,菲勒蒙依然能听到他咔哒、咔哒的磨牙声。
他始终一言不发。无数疑问在菲勒蒙心中涌起。其中一个问题,尤为迫切地需要答案。
那么,他还是人吗?
菲勒蒙张了张嘴,却没能发出任何声音。因为他突然意识到,威尔逊在中枪的瞬间,竟然没有发出任何呻吟。
他只是愤恨地磨着牙。
咔哒,咔哒咔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