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标准团建设 ttshu8.com
同时再次抽调了一个迫击炮炮连和一个掷弹筒炮连,补充到129师师部,从而组建了129师的炮营,外加输送往范子夏所部的一个掷弹筒炮排和一个迫击炮炮排,和独立六团黄彦虎部一个掷弹筒炮排和一个迫击炮炮排。
此时863旅的炮团,也就只剩下四个九二式炮营和两个四一式山炮营了,而这些远程炮兵,迟早也必须与386旅分配一部分,甚至包括129师都可能还需要配送一部分。
但是鉴于远程炮兵的培养困难,都是从掷弹筒炮营和迫击炮炮营里筛选优秀炮手,才能进入到远程火炮营中学习,而现在863旅的掷弹筒炮营和迫击炮炮营,现在只剩下一个迫击炮连和一个掷弹筒炮连了。
为了将每个标准团都建设成加强团,所以现在迫击炮营和掷弹筒炮营,迫切需要进行补充,从而建设和培养更多的掷弹筒和迫击炮炮兵,当然也是为了建设更多的炮团,毕竟真理都在大炮的射程范围之内。
在这一阶段,陈振华着重对兵员的素质进行筛选和提升。他要求新兵们必须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包括体能训练、武器操作训练和战术协同训练。
每个士兵都要熟练掌握步枪、冲锋枪等基本武器的使用,并且能够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迅速做出准确的反应。
同时,为了尽快让每个标准团人员提升到2000 人以上的规模,陈振华还从其他部队调配了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兵,他们将自己的战斗经验传授给新兵,帮助他们快速成长。
在武器装备方面,除了增加常规武器的数量,还为每个排配备了掷弹筒。这些掷弹筒小巧轻便,操作灵活,能够在近距离战斗中对敌人造成巨大的威胁。
广大新炮兵们经过反复的训练,熟练掌握了掷弹筒的使用技巧,能够在战斗中准确地打击敌人的目标。
当将侦查营的人数扩充到 1000 人的规模时,侦查团的建设更加迫切和必要,陈振华再次精心挑选了一批优秀的军事骨干,加入到了侦察营,并将侦查营彻底提升到了侦察团。
这些侦察兵具备出色的侦察和情报收集能力,他们能够深入敌后,摸清敌人的部署和动向,为部队的作战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
侦察团的将士们接受了严格的特种训练,包括潜伏、伪装、攀岩等技能,他们能够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出色地完成任务。
迫击炮兵的加入,更是提升了侦查团的火力打击范围和强度。迫击炮具有操作简便、弹道弯曲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攻击隐藏在障碍物后面或山坳中的敌人。
为了充分发挥迫击炮的作用,徐虎专门给所有的侦查排的官兵,都组织了迫击炮手的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迫击炮的射击技巧,根据战场情况迅速调整射击角度和射程。
陈振华深知,军队的强大不仅仅取决于人数的多寡,更在于专业兵种和常规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武器装备的精良程度以及将士们的战斗素养。
因此,对于后续的发展,他有着更加长远的规划。现在重点打造的则是侦查团、骑兵团、战车团、特战团、炮团五大专业兵种。
在陈振华的心中,对这些专业团的实力打造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他敏锐地意识到,必须借助目前难得的战斗休整契机,争分夺秒地进行团队建设和训练。
因为他深知,只有拥有强大且精锐的部队,才能在残酷的战争中取得胜利,保卫祖国的领土和人民的安全。
386 旅的情况同样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 365 师建立之后,更是得到了八路军总部的大力支持和全方位帮助。
无论是人员的补充、装备的调配,还是战略战术的指导,都为 386 旅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386 旅全体将士齐心协力,刻苦训练,积极备战,为迎接更加艰巨的战斗任务做好了充分准备。
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去,未来的战斗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在陈振华等优秀将领的引领下,将士们满怀信心,坚信凭借着顽强的意志、科学的战略和紧密的团结,一定能够战胜一切敌人,迎来最终的胜利,为祖国和人民创造一个和平、安宁的未来。
与此同时,8个标准团此时正全力以赴,发愤图强,力求在火炮战术的运用,以及三三制的推进方面取得显着突破。
三三制,这一独特的作战策略,对于八路军队伍的作战效能而言,意义非凡。它以三人组成一个小组的形式向前推进,极大地拓展了攻击的覆盖面。
在战斗中,这种小组形式不仅灵活多变,能够迅速适应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而且对于人员的管理和指挥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战斗中牺牲最多的往往是基层指挥员,如班排连级的指挥员。而三三制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们的指挥压力,提高了指挥效率,降低了伤亡率。
正因如此,陈振华态度坚决,强烈要求各个团迅速且大力地开展三三制演练,并积极推广这一战术。
其目的在于打造更为出色、高效的战术推进模式。这样做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广大独立旅官兵在进攻时所承受的伤亡,保存有生力量。
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实战化的演练,能够培养出大量优秀的指挥员。这些指挥员将成为部队的中坚力量,为新加强团的实力补充和夯实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知道,基层官兵的补充和成长不能仅仅依赖外部的支援。无论是 129 师,还是八路军总部,甚至包括来自圣地的支援,尽管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但如今能够调配的基层兵员、官员和指挥员几乎都已输送完毕。
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陈振华深知,唯有依靠自身的培养,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当然,后续缴获的大量国军基层官兵的转化,也为独立旅的基层官兵补充提供了一定的契机。
然而,当下最为紧迫的任务,还是通过内部的培养机制,挖掘和培养自身的人才。为此,陈振华特别向每个团下达了明确的指示,要求他们全力进行满编制的打造。
这种满编制的打造并非易事,它需要依靠一系列的因素。战功的积累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只有在战斗中表现英勇、立下赫赫战功的官兵,才有机会获得晋升和补充。
工作能力的提升也是关键,包括战术素养、指挥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的不断进步。而一场场血与火的历练,则是磨练官兵意志、提升实战能力的必经之路。
在这样的努力下,整个独立旅的战斗力得到了迅速且显着的提升。每一支队伍都如同被精心锻造的利剑,充满了战斗力和凝聚力。
当他们单独拉出去执行任务时,都能够展现出强大的实力,成为一颗闪耀的火种。这些火种能够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扩建和组建更多的根据地,为抗击敌人、保卫祖国的大业贡献力量。
这正是陈振华一直以来所期盼的结果,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独立旅的力量不断壮大,如同撒豆成兵一般,在祖国的大地上绽放出绚烂的光芒。
而在兵工厂的扩充方面,陈振华也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和谨慎的态度。为了确保黄崖洞兵工厂的安全,他在黎城原黄崖洞兵工厂的地址上,精心策划并实施了新的建设方案。
这里再次新建了两条子弹和一条手榴弹的生产线,同时还增设了破损枪支的维修生产线。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兵工厂的生产能力,为前线作战提供了充足的弹药和武器维修保障,而且有效地分担了平顺县黄崖洞兵工厂的生产压力。
要知道,如果平顺县的黄崖洞兵工厂一味地进行扩充,将会面临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风险。一旦被小鬼子的轰炸机发现并锁定,并且进行全力以赴的轰炸,后果将不堪设想。
那样不仅会对独立旅的武器装备供应造成严重影响,对于现在的365师的火炮和子弹供应,乃至整个129师的子弹和武器装备供应,都将是一场灾难。
陈振华的这一系列决策和行动,为部队弹药装备的持续作战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在那个充满艰难险阻的战争年代,充足的武器弹药是将士们勇往直前、奋勇杀敌的有力保障。
有了这样的保障,将士们便能更加坚定地冲锋陷阵,为扞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最终的胜利付出一切。
在此时的局势之下,陈中华展现出了果敢坚毅的决策能力。他毫不犹豫地决定在黎城县黄崖洞兵工厂的原址上,开展新的生产线建设工作。
两条崭新的子弹生产线、一条充满活力的手榴弹生产线,还有一条至关重要的枪械维修生产线,就这样在他的推动下应运而生。
这一决策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对于众多的八路军队伍人员和后勤人员来说,无疑是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提供了更多难得的机遇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