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相遇一月的雨季

第二百零四章 前往洪武

朱标的想法很简单。

既然高煦已经知晓了自己将来的结局,那就势必会做出改变,让自己不再按照历史上记录的那样行事,如此才能避免最后身死的结局。

但是要改变的话,那可操作的余地就太多了,是凭借对未来事的了解,继续夺嫡之争,还是安安稳稳做他的藩王。

朱标也不清楚这位侄儿的打算。

为此,他才提出了此等问题,以避免朱高煦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

不然的话,恐怕将来,大明将会重蹈大唐的覆辙。

朱标的话语令朱高煦罕见地思索起来。

之后的打算吗?

他看了一眼身旁正在啃西瓜的张泊。

他之前确实有争夺位置的心思,但是现在,他也看淡了。

有时候并不是他想成为太子就能够成为太子的,这其中的阻力是他无法想象的。

老爹,老大,群臣,甚至还有死去的祖父。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阻力。

与其费尽心思登上太子之位,之后一直被束缚在紫禁城中。

还不如像现在这般潇潇洒洒地前往各个朝代。

自由自在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朱高煦脸色不变,极其淡定地说道。

“大伯,我已经决定不去争抢那太子之位了,我想通了,现在的生活,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这样吗……”

朱标点了点头。

朱高煦能够做出如此决断,这也算比较符合他心中的预期。

嫡长子继承制度流传千年,是肯定有它独到之处了。

如果朱高煦作为次子,强行上位的话,这对于将来的大明,影响深远。

大唐前期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他是无论如何也不想看到爹建立的大明走上此等道路的。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四嫡长子确实算得上一位明君。

在其任上,使得经历数十年战火的大明能够休养生息。

只可惜在位的时间太过短了一些,如果将来有可能的话,他应该与老四说说看,让朱高炽好好地锻炼一番,就像当年他与老四年轻的时候一样。

不过,这还为时尚早,一切还得等他与老四正式见面后再说。

“行,高煦,既然你做下了决定,那我支持你。”

就在朱标说这话的时候,一声呼唤在院子内传来。

“兄长,兄长。”

听着声音,张泊便知道,是刘据来了。

从板凳上起身,张泊掀开挂在屋前的帘子,走出门去,向院子里的刘据招了招手。

“小据。”

见到张泊,刘据有礼貌地行礼。

“兄长,朱标兄长不知道有没有来过。”

“就在屋内。”

张泊说完,让出一个身位,让刘据进入屋内。

刚进入屋内的刘据不自觉地打了一个激灵。

“兄长,不知此地为何会如此寒冷。”

“诺,是那边空调的作用。”

刘据只看了一眼墙角的立式空调,便收回了目光。

因为他注意到屋子内,除了熟悉的太子朱标以外,还有上次偷拿他望远镜的陌生人!

不过如今看来,对方似乎与兄长极为熟络,那他也不计较此事了。

“见过朱标兄长,见过……”

朱高煦听着刘据的称呼,脸上一黑。

这小孩,称呼大伯为兄长,那岂不是也是他的长辈?

“小据,我来给你介绍,这位是来自大明永乐朝的朱高煦,至于他的称呼,小据,称呼他为兄长吧。”

反正现在关系已经够乱的了。

就拿刘备与刘据的关系来说,本来刘备应该要喊刘据祖宗的,现在不还是喊刘据小据嘛。

“刘据见过高煦兄长。”

刘据?

这名字为何听上去有些耳熟。

看着朱高煦紧皱眉头,一言不发,张泊摇了摇头。

上课不听讲,逃课的后果这就显露出来了吧。

“来,高煦,我来给你介绍一番,这位是汉武帝的太子刘据。”

汉武帝的太子!

朱高煦望着面前仅仅只有十余岁的刘据,打量了一番,最终露出了兴致缺缺的表情。

他一个藩王,是肯定与太子没有什么共同话题的。

而且,两人的年纪差距也大,注定也聊不到一起。

不过嘛,虽然朱高煦对于刘据本身没什么兴趣,但是对于前往西汉,那是极有兴趣。

不说别的,就说去见识一下西汉的两位战神,卫青和霍去病,都是极好的。

特别是霍去病,封狼居胥,饮马瀚海。

古往今来,有此成就的不过四人。

西汉霍去病,东汉窦宪,大唐李靖,以及大明蓝玉。

忽地,朱高煦意识到一件事。

他似乎可以见到四人中的三人。

元狩六年的霍去病,贞观十年的李靖,以及洪武十五年的蓝玉。

不错不错。

日子有盼头了。

在朱高煦得意地点头之际,朱标向着刘据开口说道。

“小据,你是不是想要前往我大明一趟,去见宋应星一面。”

刘据点了点头。

“那待会小据你便同我一道前往洪武朝。””

“好,兄长,对了,我还得回去喊一声士载。”

“行,那我便在此等上一会。”

看着刘据快速离开的背影,朱高煦有些按耐不住地说道。

“大伯,我想同你一道前往洪武朝。”

“这自然没问题。”

“大伯,不知现在雄英与皇奶奶……”

“雄英与娘多亏了店家的帮忙,如今两人都相安无事,其中雄英拜托李承乾帮我照看一段时间,娘则是前往了西汉,与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相谈甚欢。”

“这样啊。”

朱高煦轻声念叨了一声。

如果雄英和皇奶奶都没有出事的话,那他的老爹,应该还在北平燕王府。

“大伯,那我到达洪武朝后,能不能前往北平府一趟?”

“高煦,你是想见你爹吧,不用这么麻烦,过不了多久,你应该就能见到你爹了。”

嗯?

朱高煦有些疑惑。

按道理来说,洪武十五年爹就因为皇长孙朱雄英去世,以及皇奶奶的去世,两次带着全家老小前往应天府吊丧。

但是如今,没有这两件事,为什么爹还会前往应天府。

朱高煦想了一会,便不再想了。

管他呢,反正只要能见到爹就行。

哼哼,到那时……

对了,还得提醒大伯别将自己的身份说出去。

不然,洪武朝的自己恐怕就倒霉了。

等待了约二十分钟,刘据带着邓艾返回了农家乐。

“士士载在见过先生,太子殿下,还有高煦兄长。”

看着出现在此的陌生人,朱高煦的目光看向张泊。

不是说此地只有历史留名的人物才能进来吗?这小孩难道也是此等人物。

“店家,这位又是?”

“高煦,这是邓艾。”

邓艾!

不过,将来灭亡蜀汉的邓艾如今怎么前往了东汉?

瞬间,朱高煦就意识到此事与刘备有关。

好家伙,刘备未雨绸缪,竟然在下如此大棋。

这么说,距离刘备三兴大汉,应该不远了。

朱高煦略微感慨了一番,便与朱标踏上了行程。

随着朱高煦的眼前一阵变换,他就感觉到自己出现在一间屋内。

“小据,你在屋内稍作等待,我先带高煦去见一人。”

“好的,兄长。”

本来在好奇打量屋内环境的朱高煦,听到朱标要带他去见一人,心中不由得浮想联翩。

会是谁呢。

反正不是老爹,因为之前已经和他

说过了。

那貌似他在洪武朝就没几个认识的人了。

该不会是皇爷爷吧。

想起祖父,朱高煦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他有些怕见到祖父。

因为老大认真学习,自小便获得了祖父的喜爱。

而他经常逃课,祖父也对他不喜,经常教训他。

“大伯,带我去见的人不会是祖父吧?”

“并不是爹,因为爹这段时间有事,所以并不在紫禁城中,我带你去见的,应该是一位你熟悉之人。”

熟悉之人?

朱高煦有些意外。

洪武十五年还有谁他比较熟悉呢。

如是想着的时候,朱高煦跟随着朱标走出屋子,行走在紫禁城当中。

看着周围略显熟悉的景色,朱高煦也被其深深吸引。

不会错的,这里就是紫禁城!

不过与永乐五年的紫禁城想比,眼前的这座紫禁城还有些新,甚至有许多地方与他印象中截然不同。

细想一番,这也是想当然的事,严格意义上来说,紫禁城是直到洪武二十五年才正式完工,因而现在算是一个雏形。

经过一盏茶的时间,两人来到了文渊阁前。

随着朱高煦进入文渊阁,他就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光头。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就在几天之前,同样的地点,他见到了同样的人。

大伯带他来见之人,竟然是道衍那个老和尚。

不过,与他印象中那个形如病虎的道衍和尚想比,眼前的这位道衍和尚则是显得有些平易近人。

“道衍大师。”

“殿下。”

道衍在与朱标打完招呼之后,目光落在了一旁的朱高煦身上。

“殿下,这位是?”

“道衍大师,这位是永乐朝的来客,我的侄儿,朱高煦。”

作为之前准备投靠朱棣的道衍,自然知晓这朱高煦是何许人也。

换而言之,永乐朝的自己如果成功了的话,那么眼前的这位朱高煦的身份就显而易见了。

他是一位藩王。

当即,道衍对着朱高煦极为客气的微微拱手。

“见过殿下。”

至于道衍接下来的打算,自然就是向眼前的朱高煦打探永乐朝自己的所作所为。

……

崇祯八年,紫禁城。

看着周围有些熟悉的一切,孙传庭感觉自己恍若在梦中一般。

天启年间,他因为不满魏忠贤的专政,告假回乡。

在家侍奉母亲,教授学生,开辟田地,饮酒赋诗。

日子虽然轻松快活,但是他明白,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他成为大明的进士可不是如此虚度光阴的。

去年八月,后金第二次入塞,他的家乡代州也惨遭蹂躏,于是他八月上《敌情必有虚怯之处疏》,提出了步兵扼守险要抵御后金骑兵的方法。

可是这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没有激起丝毫的浪花。

就在他想要放弃之时,一封书信送到了他的手里。

根据书信所言,陛下让其火速赶到京师,不得有误。

他确实没有犹豫,简单地收拾了一番行囊,便马不停蹄地来到了京师。

而今日,就是陛下召见他的日子。

虽然孙传庭对于宦官并无好感,但是他还是开口向在他前往行走的秉笔太监王承恩询问道。

“王太监,可知陛下如此急切召唤所为何事?”

王承恩转过头,看向身后的孙传庭。

眼前这位之前仅有五品郎中官职的孙传庭,现在大概率摇身一变,就要成为大明的肱股之臣了。

对此,王承恩也是唏嘘无比。

不过,他也知道,不是什么事都能说的。

因此对于孙传庭的问题,王承恩只是笑笑。

“孙郎中,关于此次陛下召见你的意图,咱家不好透露太多,你只需要,这次你有天大的好处即可。”

天大

的好处?孙传庭实在有些想不到,这所谓的天大的好处究竟是什么。

在他看来,只要重新重用自己,让自己抗击后金军,就是天大的好处。

行进了约一炷香的时间,两人来到了武英殿的门前。

王承恩侧过身子,做出了一个“请”的的手势。

孙传庭虽然有些不解,但他的脚步还是跨入殿中。

在看到武英殿中的场景时,孙传庭此刻也傻了眼。

武英殿中此刻聚集着一批人,约莫有二三十人的样子,其中甚至有不少熟面孔。

只是略微扫视,孙传庭就发现了在场众人的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大多是闲赋在家,或者被贬在外的人。

“伯雅(孙传庭)。”

孙传庭看向声音传来的方向。

就见一位面容坚毅的中年男子在向他招手。

此人名为陈子壮。

他与对方熟悉的原因,乃是因为对方与他一样,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

对方是探花,而他是一百一十一名。

孙传庭来到陈子壮的身前,打完招呼之后,便问起了事情的原委。

“集生(陈子壮),不知陛下召集我等所为何事?”

陈子壮摇了摇头,回应道。

“不知,我现今并未见到陛下,但是我有预感,恐怕这次陛下有大动作。”

“大动作!”

孙传庭绞尽脑汁,思考着所谓的大动作是什么的时候,一人的到来,吸引了在场全部人员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