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相遇一月的雨季

第二百二十六章 士族门阀

“并未忙什么事,平日里就待在东宫,有时帮助父皇处理一些政事。”

“这样啊,倒也不错。”

李承乾目前的生活状态,看上去确实舒心。

“对了,店家,我这有一个问题,还想向店家你请教一番。”

“高明,请教不敢当,我倒是可以帮你分析分析。”

张泊的心中萌生出一丝好奇。

据他所知,现在的大唐,在李二的带领下,应该蒸蒸日上才是。

文治武功样样不缺,算是来这的朝代中,发展地最好的了。

就这,难道还能有什么问题?

“虽然现在,我大唐歌舞升平,百姓也能够安居乐业,但是也有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暴露了出来,有一件事,算是引起了我父皇的注意,即姓氏问题,准确地来说,是士族门阀的问题。”

张泊端起桌上的茶水,浅啜一口。

确实,李承乾口中的士族门阀,的确是对现在大唐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士族门阀的形成,最早追溯到汉朝。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当时两种主流的人才选拔的方式就是征辟制与察举制。

所谓的征辟制,就是直接由皇帝出面,征聘社会上的一些知名人士到朝廷充当要职。

至于察举制,则是由三公九卿,郡守以及一些地方上的高级官员,选拔人才,入朝为官。

而无论是征辟制还是察举制,都需要在经学上颇有建树的人才。

但是在经学上有所建树颇为不易。

首先,便是教材异常难得,当时所记录知识的载体乃是竹简,竹简在当时可是价值不菲,而且还要涉及到抄书的问题,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总的来说,想要获取一套教材十分艰难。

而有了教材也不行,因为经学大师常常将知识分享给子孙后代以及弟子,根本不会外授,普通百姓根本无法获知。

而那些与经学大师亲近之人,将这些知识历代传授,长此以往,世家的雏形已然浮现。

待到东汉末期,战争不断,许多地方豪强纷纷开始崛起,成为地方上的重要势力,这就是门阀的来源。

例如在东汉末年,鼎鼎大名的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也就是四代人,都身居过三公之职。

这也就造成了汝南袁氏,在东汉末年树大根深。

即使袁绍在官渡之战败北,都没有伤及根本。

但是袁绍自己想不开,悲愤而死。

而在袁绍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也都陷入了内斗。

就这,曹操都花了足足七年的时间,才将袁绍的地盘吞下。

而在当时,有名的世家门阀可不止汝南袁氏,杨修所在的弘农杨氏同样也是顶级世家,因为其同样也是四世三公。

还有荀彧,荀攸两人所在的颍川荀氏,司马懿所在的河内司马氏,均是当时有名的士族门阀。

待到三国时期,门阀的势力逐渐走向了不可控的地步。

魏国方面,曹操自己是知晓唯才是举的重要性,他就曾经试图大力削减士族门阀的影响力,不以人才的高低决定其职务。

但是随着曹操的离世,曹丕上位,开启了一个影响后世数百年的新制度。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就是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其掌管着对某一地区人物评价的权利,在当时,评价也就意味着能否做官。

毫无疑问,这制度直接就造成了士族门阀把持官吏选拔,极大地加强了士族门阀对于官职的垄断。

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而东吴同样与世家紧密相连,陆逊所在的陆氏,顾雍所在的顾氏,朱桓所在的朱氏,张温所在的张氏,都在东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蜀汉这里就不同了,核心圈子并没有被世家门阀渗透。刘备虽是皇叔,但是就是卖草鞋的,关羽是卖绿豆的,张飞是卖猪肉的,麋竺麋芳是富商,诸葛亮虽出身琅琊诸葛氏,但是他是逃难来荆州的。

这样有不小的好处,就

是不会被世家大族的力量所裹挟。

但是坏处同样也不小。

因为缺少了世家大族的支持,在老一辈人相继离世后,人才储备出现断层,蜀汉成为了最早被灭亡的国家。

待到三国之后的晋朝,士族门阀的权力到达顶峰。

其中最为著名的无非就是四大家族。

琅琊王氏,祖先秦朝名将王翦,同样是王羲之与王献之的家族。

在晋时,琅琊王氏最显赫的人物名为王导,其拥护东晋的开国君主司马睿建立东晋,甚至在司马睿登基典礼上,其让王导与他共坐龙椅。

一时间,“王与马,共天下”也流传开来。

而且,在六朝时期,琅琊王氏,能够做到五品以上官职的,有161人,做到一品官的,有15人。

可以说,显赫一时。

陈留谢氏,当时是能够和琅琊王氏比肩的家族。

虽然谢氏较之王氏起步较晚,但是飞展迅速,代表人物就是打败了前秦的谢安。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及“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两首流传千古的佳句,均是将琅琊王氏与陈留谢氏放在了一起,足以见两个家族当时的繁荣。

那时的他们,就是世家的代名词。

除了琅琊王氏与陈留谢氏外,还有龙亢桓氏与颍川庾氏。

当时的这四大士族门阀,都是能够与司马家共天下的存在。

而随着晋朝灭亡,南北朝的来临,一些在隋唐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世家,登上了历史舞台。

“高明,你所说的,莫不是五姓七望?”

所谓的五姓七望,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这七大家族。

虽说一共只有五个姓,但是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所以便称为五星七望。

这几大家族,每个都流传了上千年。

陇西李氏,相传是李耳之后,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秦国时期陇西郡郡守李崇,秦国大将李信,飞将军军李广,南北朝时期西凉国的开国君主李暠,以及李世民等一众大唐皇族。

赵郡李氏,先祖乃是陇西郡郡守李崇的弟弟李玑,其中最为著名的乃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之后子嗣也在南北朝时期长期处于高位。

清河崔氏,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祖先为东莱侯崔意如长子崔业,代表人物东汉名士崔琰,曹魏崔林,众多子嗣也在北魏朝担任要职。

博陵崔氏,祖先为东莱侯崔意如次子崔仲牟,代表人物北魏名将崔延伯,唐朝士族之冠崔民干。

范阳卢氏,同样可以追溯到周朝,始祖为东汉名儒卢植,其乃是配享孔庙的二十八儒之一,他还有一个身份,乃是刘备与公孙瓒的老师。而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就是范阳卢氏之人。

荥阳郑氏,依然可以追溯到周朝,起源于汉武帝时期的大司农郑当时,代表人物有郑冠,这位在两千年的历史中,唯一的一位文武双科状元。

太原王氏,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司徒王允,在魏晋南北朝极度显赫。

这几大家族,乃是隋唐时期的大家族,根深蒂固,甚至连李世民都不放在眼里。

李承乾听闻张泊提及五姓七望,也是点了点头。

“没错,店家,我所说的正是这几大家族。

店家,你知道吗,即使是现在身为父皇宠臣房相与魏相,都在为他们各自儿子的娶妻事宜,而低声下气地去攀附这些士族门阀。

现在的大唐,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娶五姓女,不入君王家’。

如此说来,岂不是大唐的公主都比不上那些世家门阀的女子。”

李承乾说着话的时候,虽然控制了自己的情绪,但是从他紧攥茶杯的手,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极为不平静。

“父皇对于此事极为不满,于是在不久前,父皇命令我舅公编写大唐氏族志。”

《氏族志》张泊不陌生,李世民让高士廉编写《氏族志》,就是旨在打破以往以姓氏为主的规则,转而崇尚官职

最后的结果也确是如同李世民所设想的那样。

扶植庶族地主,打击了老牌的门阀士族,加强皇权,巩固了统治。

也算是为将来彻底为李治否定门阀制度打下了基础。

不过嘛,现在的《氏族志》还并未完成。

即使完成,却仍将博陵崔氏代表人物崔民干列为第一等。

这李世民怎么能忍,直接让高士廉重修,不管以往家族有多风光,直接以官职高低排序。

最终,陇西李氏因为是皇族,居于首位,外戚次之,至于五姓七望,则是排在了第三等。

张泊也将《氏族志》的消息剧透给了李承乾。

李承乾有些意外。

他原本以为《氏族志》应该会一帆风顺,但是却没有想到,会出现此等变数。

那他回去就应该将这些变数尽早消除,好让《氏族志》早见天日。

李承乾收回了思绪,向张泊谈及他此行的主要目的。

“店家,关于打压这些世家大族,你可曾有什么好的想法。”

“高明,士族门阀要想形成以及壮大,离不开三点,其一,便是知识垄断,其二,便是政治举荐,其三,便是家族联姻。”

“先来谈第一点,知识垄断。

这就不得不提可以书写的纸张了,其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打击了世家门阀。

以往,读书写字都是使用竹简,成本极高,普通人根本无法无法触及。

这就导致大量的经史典籍被士族门阀束之高阁。

但是纸张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普通百姓也能够买得起书籍,而知识,也不再是士族门阀的专属。”

“至于第二点,政治举荐,这乃是士族门阀的命门。

以往,不仅是征辟制,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都与士族门阀息息相关,特别是九品中正制,简直就是为士族门阀量身定做的制度。

但是,不久前的一个制度,算是动摇了士族门阀赖以生存的基石。

那就是科举制。”

李承乾口中喃喃自语道。

“科举制,莫不是隋文帝杨坚所创立的科举制?”

“正是。隋文帝时期,废除了当时占据主流的九品中正制,改为科举取士,他的目的就是通过此方法选取人才,以抵制当时门阀世家的举荐人才,不过很可惜,隋朝的国运太短,即使到了如今,科举制度也并未有过多的发展。

直到武则天时期,其为了对抗在朝堂之上,占据着不少话语权的李唐宗室,大臣,在科举制度中提升了进士科的地位,使得科举制更加完备。

当然,虽然科举制已然十分完备,但是依然架不住这些世家大族底蕴深厚,在适应了科举制度后,开始逐渐发力,在科举中占据不小的优势。而这,就得要大力发展庶族以及宗室的能力,用以对抗这些世家大族。”

“至于第三点,家族联姻,这点就不需要担心了,之前的那些士族嚣张,就是嚣张在他们每朝都能够担任要职,但是如今,通过科举制,大量提拔庶族与宗室,那就会将那些士族挤出权力的中心,到那时,就该那些士族担心了。”

李承乾啧了啧嘴,显得有些意犹未尽。

“店家,听你一席话,真是收获良多。”

张泊笑了笑。

他只不过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罢了。

“喂,快递到了,来签收一下。”

张泊听到门外的响声,起身来到屋外。

大概过了五分钟的时间,张泊回到了院子中。

李承乾立在物资门口,看着张泊推动着一个方方正正的盒子,眼中充满了好奇。

“店家,这是何物?”

“哦,这是大明藩王朱高煦要的冰柜,就是我放雪糕的那个冰柜。”

“原来如此。”

“高明,你要不要,我可以先将这个冰柜给你,反正朱高煦要一两日后再来,我到时候再给他买一个就行,我记得你大唐应该也有不少孩童的吧,李治,朱雄英之类,刚好可以用雪糕解解馋。

至于如何安装使用,我将视频发给你。”

“如此,那便谢谢店家了。“

将冰柜放在院子里,张泊与李承乾再度回到了屋内。

刚刚坐定,张泊就一脸八卦地和李承乾说道。

“高明,我刚刚想起一件事,想向你打听一番。”

“店家,但说无妨。”

“你父皇有没有获得《兰亭集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