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徐元直来访
两日后,樊城,刘备的住所。
刘备与一众身边亲近之人迎着一人缓步走出屋中。
来者乃是曹操派来的说客,徐庶徐元直。
看着身边的这些人,徐庶神情难掩激动。
他与这些人已经许久未见了。
除开他熟悉的人外,还有两位看上去有些陌生的人物。
一位看上去二十余岁,似是一位武将。
一位看上去甚至还没有到及冠之年,一副文质彬彬的模样,倒像是一位谋士。
徐庶也没有想太多,而是跟随着刘备的脚步来到屋内坐下。
刚一坐定,徐庶也是对着刘备拱手道。
“使君。”
刘备见到徐庶前来,显然无比开心。
“元直从天而降,如同久旱逢甘霖啊,备心中实感安慰。”
对于刘备的夸耀,徐庶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水镜先生曾有言,使君若得卧龙,可安天下,我看果然不错。”
场上的氛围也随着徐庶的活跃了起来。
诸葛亮面带微笑,和好友打趣道。
“如实招来,可是曹操让你来说降主公?”
徐庶一脸无奈。
“曹操使我来劝降主公,实乃收买人心!今曹操兵分八路,填白河而进,樊城恐不可守,须另作计议呀!”
刘备与诸葛亮对望了一眼,将他之后的计划与徐庶和盘托出。
“元直,实话与你说,我与军师已经决定了之后的打算,先去襄阳,再去江夏。”
这……
徐庶有些看不懂刘备的操作。
“使君,既然要前往襄阳,那就直接前往襄阳便是,为何之后还要去江夏。那为什么不直接前往江夏,反而要去襄阳走上一遭。”
“元直,刚好你来到此地,我有两件大事要告知与你。”
对于徐庶,刘备是百分百信任的。
想当初,他屡战屡败之际,多亏了徐庶的毛遂自荐,他才能够在这乱世中短暂地站稳脚跟。
不仅大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而且识破了曹仁夜袭的意图,使得他能够从曹仁手中夺取樊城。
虽然曹操用阴险的手段将徐庶骗走,但是对于刘备来说,徐庶一直都称上的自己人。
“使君,愿闻其详。”
“其一,元直,我们获得一卷天书,可知晓未来之事。”
这……
徐庶被刘备的话惊到了,一时也不知道如何回答。
“元直,我知晓第一件事你可能不信,但是接下来的这件事才是重中之重,那便是我们可以前往后世,那天书就是从后世获得,不仅如此,后世还联通着其他朝代,就比如孝武皇帝时期,以及我们大汉之后的朝代。”
孝武皇帝!
徐庶瞬间就联想到之前荀彧曾经当着曹操的面所提及的那一事。
也就是说,那件事是真的!
“使……使君,你是说,孝武皇帝之事是真的,使君你真的见到了孝武皇帝?”
刘备微微颔首。
“更准确的说,孝武皇帝就在此地,就在宅邸之中。”
徐庶只感觉一股热血涌上心头,眼眸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使君,不知我可否见上一见孝武皇帝。”
“元直,莫要激动,我先来给你介绍这两位人物。”
刘备说完,便指向一旁看了半天戏的霍去病与李承乾。
徐庶望着刘备所指的方向,就见到了之前他所看到的那两位年轻人。
“元直,此乃我大汉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
好家伙。
徐庶肃然起敬,直接站起,对着霍去病作揖示意。
“见过冠军侯。”
霍去病虽不明白这徐庶是何许人也,但是见到刘备与诸葛亮以及周围的关张赵三人如同众星拱月一般将徐庶围在中心,便知晓眼前之人在众人心中的地位不一般。
他也是对着徐庶抱拳示意。
“至于这一位,则是我们大汉百年之后唐朝的……来客,其名为李承乾,字高明。”
这下倒是李承乾先行对着徐庶行礼。
在历史中,徐庶虽然名气没有诸葛亮名声显著,但是一直被当成孝子的典范,李承乾自然对他敬仰有加。
大汉百年之后!
徐庶尽管透露着困惑之色,但是手中的动作不慢,也是予以李承乾回礼。
将霍去病与李承乾介绍给徐庶后,刘备便领着徐庶前往面见孝武皇帝。
一炷香的时间过后,刘备领着徐庶走出刘彻的住所。
望着身后的屋子,徐庶一脸意犹未尽。
他敢确认,那就是孝武皇帝无疑,那份皇者气概可不是常人能够拥有的,作为亲眼见过当今陛下的他最能体会这份气质的差异。
徐庶转过头来,面带宽慰的笑容望向身边的刘备。
现在的他再无担心。
有着孝武皇帝以及冠军侯在此,匡扶汉室指日可待。
如今,他也该是时候离开了。
“今日与使君相遇,庶心愿已足,两军交战,不宜久留,庶请告辞了。”
刘备虽然已经知晓这一幕的发生,但是如今他的心中却五味杂陈。
根据《三国演义》中所言,即使他极力挽留,但是徐庶还是离开了。
不过,再怎么样都要试上一试。
“元直……”
感受到刘备拉住了自己,虽然刘备什么也没说,但是徐庶也是知晓了刘备的想法。
“使君,庶若不回,恐惹人笑,今老母已丧,抱恨终天,主公,庶身虽在曹营,发誓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计,出一谋。主公有卧龙辅佐,加之孝武皇帝在此,何愁大业不成。”
听闻徐庶的回答,刘备也是难掩心中的失落。
唉,果然是如书中记载的那般。
虽有万分不舍,但是刘备心里还是尊重徐庶的想法。
刘备与众人一道,将徐庶送出城去。
望着徐庶消失在天边,刘备有些感伤地对着身旁的诸葛亮说道。
“军师,我们是不是该动身前往襄阳了。”
“是,主公。”
“那就依书中所言,遍告百姓,有愿者同去,不愿者留下。”
在城内士卒的调度之下,新野和樊城的百姓纷纷扶老携幼,拖家带口,跟随着大军向着襄阳转移。
即使此刻天上下起了大雨,但是百姓们依然愿意冒着风雨,踩着泥泞的土地,跟随着自己离开。
站于船上的刘备看着眼前的这一幕,神情难免有所触动。
这一切都是他造成的。
为了不使以后的百姓都像这般流离失所,他一定要完成匡扶汉室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