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相遇一月的雨季

第三百四十九章 干了

虽然高适相信哥舒翰,但是高适说到底并不是哥舒翰,而张泊现在所问的,就是哥舒翰本人的态度,也就是哥舒翰准备站队哪一方。

是站在唐太宗李世民这一边,还是站在唐玄宗李隆基那一边。

唐太宗李世民能否在天宝一朝行事顺利,也取决于眼前哥舒翰的选择。

如果哥舒翰站在李世民的这一边,那自然是皆大欢喜。

李世民不需要费多少周折,便能够迅速得到一支军队。

并且,有着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帮忙,联系其他的节度使,也要更加方便一些。

当然,如果哥舒翰选择站在李隆基一边,那也无可厚非。

毕竟哥舒翰能有如今的地位,与李隆基也脱不开干系。

只是这样的话,唐太宗李世民前往天宝年间后,就要多费些周折了。

听到张泊问题的哥舒翰,面露疑惑之色。

陛下让他停手?

这应该不可能吧?

“店家,陛下为何会让我们停手?我们这是在平叛啊。”

“以太宗皇帝的意思,是想要聚集各位节度使,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安禄山剿灭,这直接就越过了身为皇帝的李隆基。

你觉得,李隆基会允许这种事情的发生?”

哥舒翰一时语塞。

“店家,既然太宗皇帝陛下已经前往了天宝年间,那让太宗皇帝陛下与陛下见上一面,将一切的事情解释清楚,应该就没有这么多问题了吧?”

“你觉得李隆基会认太宗皇帝陛下吗?”

哥舒翰被张泊的问题问的一愣。

“这……难道不会吗?”

“想来哥舒翰你也知道,李隆基早年间一日杀三子的操作。

从李隆基的如此行径便可以看出,李隆基是绝对不允许任何人染指他的权力的,即使是太子也不行。

即便太宗皇帝前往天宝一朝,李隆基也不会与太宗皇帝相认。

如果那般,岂不是说,他将受制于太宗皇帝?

这是他绝对不能忍受的。”

哥舒翰也没想到,事情会朝着不可预知的方向发展。

他低着头,陷入沉思。

一边是大唐的太宗皇帝陛下,一边是当今陛下。

场上一下子陷入了沉寂,众人也没有了吃饭的心思,纷纷坐在那里,等待着哥舒翰的回答。

经过了几十秒的思考时间,哥舒翰的眼神变得极为坚定。

“如果那样的话,我会站在太宗皇帝那一边!”

做出如此的选择,哥舒翰有着几方面的考量。

一方面,他与安禄山之间确实存在着间隙。

另一方面,虽然陛下待他不薄,但是他祖上深受大唐厚待,因此,他理当以大唐为重。

可以预见的是,一旦身为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造反,这将会是一场席卷大唐的灾难。

他不能坐视这一切的发生。

他必须要阻止安禄山的造反,即使陛下不同意,他也要如此行事。

“如此说来,你也做好了被李隆基秋后算账的准备?”

虽然张泊知晓,李世民前往天宝一朝,除了平息安禄山的叛乱,还要将李隆基换掉。

但是眼前的哥舒翰并不知晓。

而张泊如此问的原因,也是想要借此看看,在面对此等情况时,哥舒翰是否会退缩。

“店家,既然我下定决心跟随太宗皇帝陛下,这些事,已被我置之度外了。”

哥舒翰虽然语气平和,但是说出的话语斩钉截铁,看得出他确实下定了决心。

见此情形,那张泊也不再瞒着哥舒翰了。

“关于之后的处置一事,其实你也不用太多担心,毕竟你们是遵照了太宗皇帝的命令,太宗皇帝也不会放着你们不管的。”

李世民对于功臣,那是没话说。

在李世民时期,只处死了四位功臣。

第一位罗艺,原本从属于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并未惩治罗艺,而是重用了他,但是罗艺自己害怕李世民秋后算账,便直接造反了。

第二位侯君集,他曾经也是显赫一时,被封为潞国公,先后参与到了讨伐吐谷浑,高昌的战役。

但是之后,侯君集膨胀了,开始对于李世民不满,最后直接参与到了李承乾谋反一事中被杀。

第三位张亮,虽然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但是本人极不着调,宠信术士,私养了五百多个义子,最终被爆出来想要谋反,也被斩了。

第四位李君羡,因为“五娘子”小名一事被贬,后来因为被御史弹劾与妖人勾结,被杀。

只此四位,与被刘彻与老朱所杀的功臣一比,简直不值一提。

听到这的哥舒翰猛地抬起头,一脸期待地看向张泊。

他原先已经做好了被陛下惩治的准备,但是谁曾想,竟然峰回路转。

“根据太宗皇帝的设想,在解决完安禄山的事宜后,你们这些节度使还不能清闲下来,还要跟着太宗皇帝去清君侧。”

对于清君侧,哥舒翰并不陌生。

因为在《汉书》中,就有清君侧的记载。

汉景帝时期,御史大夫晁错向汉景帝上书,建议削藩,此建议被汉景帝所接纳。

吴王刘濞为了保住自己的势力,纠集了七个藩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

最终的结果,以失败而告终。

当然了,如今由太宗皇帝发起的清君侧,肯定是不能称之为叛乱的。

毕竟当初的整个大唐,都是太宗皇帝建立起来的。

只是,他有些好奇,太宗皇帝清君侧的目标会是谁。

“店家,太宗皇帝清君侧难不成是要清除杨国忠等人?”

他对于杨国忠这几年在朝堂之上所干的事一清二楚,因而提及清君侧,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杨国忠。

“杨国忠是肯定要清除的,但是哥舒翰你也知道,杨国忠之所以能权倾朝野,离不开李隆基的恩宠。

所以杨国忠只是捎带的,太宗皇帝真正要动手的,是李隆基。”

哥舒翰猛然瞪大了双眼,他有些不敢相信他刚刚听到的内容。

太宗皇帝陛下,要对陛下动手?

“店家,陛下可是太宗皇帝陛下的曾孙,这……”

“如果我这食肆,通向的是开元年间,那太宗皇帝肯定会对开元年间的李隆基赞赏有加,毕竟开元年间的李隆基,那可是一位贤明之主,是能够被评为千古一帝的。”

哥舒翰有些咋舌。

虽然他知晓开元年间陛下的功绩,但是店家如此推崇开元年间的陛下,这是他始料未及的。

“不过,谁让食肆通向的是安史之乱前的大唐呢。

现在的李隆基,已经变成了一位彻头彻尾的昏君。

他沉溺享乐,挥霍无度,先后重用李林甫与杨国忠两位奸相,对大唐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伤害。

在李林甫在位期间,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

通过排除异己、任用私人,把持朝政,使得大量正直的人才被排挤,使得朝堂之上尽是阿谀奉承之辈。”

张泊话说道一半,望向了对面的哥舒翰。

其实,他刚刚还有一点没说。

正是李林甫,提出了在边防地区,重用胡人将领。

虽然唐朝在贞观年间就有任用胡将的经历,但是那时对于胡将,有着严格的限制,功劳再大,也不可为上将。

但是李林甫将这个平衡打破了。

因为在大唐,文人也是可以为将的,张嘉贞、王晙都是进士出身,当过边境地区的将领,之后入朝为相。

李林甫担心的就是这一点。

他担心这些文将威胁到他的地位,因而,便向唐玄宗李隆基贬低文将,称文将打仗怯懦不如武将。

接着,又说武将中最好用的是胡将,胡将生性强悍,骁勇善战,只要加以安抚,就会誓死效忠。

虽然确实如李林甫所说的那样,在盛唐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对大唐忠心耿耿的将领。

诸如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等,都是胡将。

但是他重用胡将的理由,可不是为了大唐,而是为了他自己。

“如果说,奸相李林甫还有些能力的话,那么奸相杨国忠的能力就上不得台面了。

但是,他凭借妹妹杨玉环的得宠,竟然登上了宰相之位。

在杨国忠担任宰相的期间,专横跋扈,身兼四十余职,权倾朝野内外,败坏朝纲,与安禄山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安禄山的叛乱。

虽然这两位奸相,均对于大唐的影响极其恶劣,但是,造成奸相当道的罪魁祸首,是李隆基。

正是因为李隆基在天宝年间一系列的荒唐之事,才导致了安禄山的叛乱。

可以说,现在的李隆基,已经不适合再待在皇位上了。

而在解决了安禄山的叛乱之后,太宗皇帝就要对李隆基动手了。

所以,你也不用担心李隆基再找你的麻烦。”

虽然知道了将来要发生的事情,但是哥舒翰的脸上,并没有一丝欣喜的神色。

太宗皇帝陛下要对着陛下动手,而且,他也成了动手的一员。

这让他一时有些难以接受。

哥舒翰的愣神也是落在了张泊的眼中。

他明白哥舒翰恐怕一时接受不了。

毕竟他能够有如今的地位,与李隆基的提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哥舒翰,想想将来被冤杀的封常清,高仙芝,想想将来李隆基逼你出关迎敌,现在的李隆基,还值得你效忠吗?”

随着张泊的讲述,哥舒翰神情一松,长舒一口气道。

“多谢店家告知!我会与太宗皇帝一道清君侧的,只是,我还有一个问题,关于陛下最后去处……”

“这个,太宗皇帝并未与我提及,或许,你可以等太宗皇帝来时,向太宗皇帝问询。”

“这样啊……”

哥舒翰点了点头,不再多言。

午饭结束后,哥舒翰脸色微醺地向张泊告别。

虽然刚刚张泊告知哥舒翰要尽量少喝一些酒,但是秉着来都来了的精神,岂有不饮酒的道理。

结果就是此刻的哥舒翰身有些形摇晃。

“店家,你们后世的酒可真不错,不知道我可否购买一些?”

“这个自然没有问题。”

在摇晃的哥舒翰提着一箱酒,准备离去的时候,一旁的李白突然开口道。

“店家,不知太宗皇帝陛下来此的时间具体为何?我们好提前来此等待。”

张泊歪着脑袋思考片刻。

“差不多七日的时间。”

李白了然地点了点头,带领着哥舒翰离去。

农家乐中又恢复到了往日的平静。

不过,这份平静很快就被人打破了。

在盛唐时期的人走后不久,门外便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有两人快步地走进了农家乐中。

“唉,老三,这次真不过瘾,我看金军来势汹汹,还以为是一场恶战呢,结果,金军见久攻不下,竟然撤退了,真怂!”

“二哥,这可是多亏了宗泽老将军,即使四面受敌,也能从容不迫地调度军队,恰好天气开始炎热,金军只能被迫撤退。”

在屋檐下拿着手机,看着手机上字帖的虞世南,听到交谈声后抬起了头。

然后他就见到了两位陌生的身影。

同一时间,朱高煦与朱高燧也是看到了坐在小板凳上的虞世南。

“嘶,老三,那个老头我们应该没见过吧。”

将头凑到朱高燧的面前,朱高煦小声地和朱高燧说道。

朱高燧盯着虞世南看了几息的时间,最终点了点头。

“确实,二哥,这人我们之前并未见过。”

朱高燧话音未落,就见朱高煦整个身形就窜到了虞世南的身前。

“老……不知怎么称呼。”

“虞世南。”

“虞世南?”

朱高煦歪着脑袋,开始在海中搜循着虞世南这个称呼。

“老三,虞世南……”

“二哥,虞世南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大唐的开国县公。”

虞世南听着眼前两兄弟的自说自话,猜测到了眼前的两兄弟,大概率是来自大唐之后的朝代。

“不知两位怎么称呼?”

“嘿嘿,我叫朱高煦,这位是我弟弟朱高燧,我们来自你们七百年后的一个叫明的朝代。”

“明朝?”

虽然虞世南并未听说过明朝,但是他也已经习惯了。

毕竟先前都知晓了北宋南宋,如今,再多出来一个明朝,也不算事。

“说起来,虞县公,你怎么一个人在此,高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