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未雨绸缪
诸朝相遇第三百二十一章 未雨绸缪
“造反……”
李世民从未想过有那么一天,身为大唐皇帝的他,会带头造大唐的反。
但是,现如今一切都摆在面前。
如果一切顺利,那自然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如果不顺利,恐怕造反之事,在所难免。
“店家,如此说来,我是不是能够携带数万兵马,前往盛唐。”
张泊连连摆手。
这不是开玩笑嘛。
他的这间农家乐,可是只有历史留名之人才能够来此,几万人根本就来不了。
想来李承乾并未将这一事告知李世民。
况且,就算没有那一条规则,他也不会同意的。
几万人,都可以将他的农家乐夷为平地了。
不对,恐怕整个村子都塞不下几万人。
“太宗皇帝,还是放弃带人前来的打算吧,因为我这食肆,只有历史留名之人才能够前来。”
“历史留名之人才能前来?”
李世民轻捋胡须。
“如此说来,贞观年间应该没有多少人能够来此。”
张泊讪讪一笑。
李世民未免太过谦虚了。
毫不夸张地说,贞观年间的大唐,能来他这间农家乐的人数,应该是历朝历代最多的。
光是贞观十一年活着的凌烟阁功臣,都有十八位,更别说,还有其他没有记录在凌烟阁中,或者直到高宗李治时期才发光发热的重臣了。
“太宗皇帝,实际上,贞观一朝,能够来到我这食肆的,五十六人,应该不成问题。”
“才五六十人吗?”
歪日。
李世民未免太过凡尔赛了吧。
什么叫才六十人!
有些朝代拼死拼活,可能都凑不齐二三十人。
就比如洪武朝。
据他的估计,洪武一朝,能够来到食肆的,撑死了二三十人左右。
这还是在包括了一部分永乐朝人的情况下。
还有就是秦朝。
想到这,张泊望了身旁的“赵佗”一眼。
秦朝离后世实在是太过遥远,历史留名的人属实不多。
“太宗皇帝,五六十人已经不少了,其他朝代可没有此等规模,就比如‘赵佗’所在的秦朝吧,想来你也知道,秦朝能够历史留名的人,就没有几人。”
“这……说的也是。”
一旁的嬴政,听到张泊对秦朝的评论,有些无语地撇了撇嘴。
这店家属实可恶,竟然如此说他大秦。
“况且,还没有到造反的那一步,太宗皇帝你也无需多虑。”
“话虽如此,但是,做好最坏的打算,总归没错。”
对李世民的决定,张泊深以为是地点了点头。
未雨绸缪,倒也没错。
“店家,关于安史之乱,我还有一问。”
“太宗皇帝直说便是。”
“关于这安禄山造反一事,想来他肯定不是突兀地造反,而是当时的大唐,已然具备了造反的条件,他才敢行如此之事。
换而言之,当时的大唐,问题很大。
不知店家可否知晓,当时的大唐,究竟有着何等的问题?”
张泊点了点头。
“确实如太宗皇帝说的那样,当时的大唐,虽然处在盛世,但是一系列的问题,都暴露无遗。”
李世民聚精会神地看向张泊,等待着张泊接下来的解答。
“首先,第一个问题,便是大唐的经济问题。
虽然在盛唐时期,大唐空前繁荣,但是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
提及土地兼并,李世民神情一凛。
他太清楚土地兼并的危害了。
汉代就是如此。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但是,他大唐与汉朝不同,可是实行的均田制啊。
“土地兼并,自然而然就导致了一个后果,自北魏至唐初的均田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在南北朝时期,时局动荡,长期战乱,人民流离失所,田地大量荒芜。
为了保证国家赋税,均田制就应运而生。
所谓的均田制,就是朝廷将国有土地分给百姓,然后由百姓向朝廷缴纳赋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待到一定年
诸朝相遇第三百二十一章 未雨绸缪
限后,耕作的田地,将归百姓所有。
在北魏,至后面的隋唐,均田制为恢复乱世的生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直到唐玄宗时期。
因为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原本的国有土地被一步步兼并,朝廷控制的土地日益稀少,最终无地授田。
加之朝廷对于原先授予土地的百姓横征暴敛,致使众多百姓迁徙流亡,均田制被破坏。
“店家,这北魏,莫不是指‘拓跋魏’?”
“是的。”
“如此说来,那元宝炬所建立的魏,就是西魏。”
“没错。”
“这倒是简单明了。”
李世民点了点头,随后再度陷入思索。
土地兼并已经是很严重的事件了,但是均田制的破坏,对李世民而言,才是致命的。
不仅是因为均田制乃是大唐立国之策,同时,均田制的背后,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事物。
“店家,如此说来,府兵制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府兵制,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两者同为大唐的立国之本。
因为府兵是需要自带兵器,粮食的。
均田制,是通过人口分配土地,保证百姓拥有足够的耕地,为百姓提供稳定的财政支持。
在均田制下,府兵制的自带兵器,粮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不仅是百姓有好处,国家也有好处。
因为耕种一定年限后,田地会归于百姓,所以百姓的耕种愿望十分强烈,这就使得大唐,能够有充足的粮食储备。
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国家对于战事投入太多。
这也是贞观时期,明明大唐有着如此多的战事,却没有像汉武帝时期那般穷兵黩武的原因。
当然,这两者对于大唐的好处,可不仅是明面上看到的那样,还有看不到的一方面。
府兵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闲时为农,战时为兵。
如果遇到出征,戍边时,父子兄弟总有人留守在家。
如果是单丁,或者一些父母年老者,甚至可以免除服役。
这就使得府兵制下的士兵,依靠着均田制,能够安心在外服役,不用担心家中之事,这极大地提高了大唐军队的稳定性以及战斗力。
可以说,均田制与府兵制,构成了如今大唐稳定和繁荣的局面。
而与之相对的,一旦均田制被破坏,那府兵制也将不复存在。
那对于大唐,绝对是一场极大的动乱。
“是的,太宗皇帝,这就是我要与你说的,因为均田制与府兵制的破坏,这就使得唐玄宗不得不用募兵制,来代替府兵制。”
所谓的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
这就减轻了府兵时期,要自备武器干粮的窘境,算是减轻了百姓的兵役负担,节省了府兵往来与路途的消耗。
当然,募兵制也有着很明显的缺陷。
“募兵?愚蠢!”
对于募兵,久经沙场的李世民很是熟悉。
因为汉朝时期就有过这个制度。
秦以及前汉,所实行的乃是征兵制。
而后汉,实行的就是募兵制。
与府兵“兵农合一”不同,募兵制,所招募的,就是专门的士兵,只需要负责杀敌即可。
相较于府兵,毫无疑问,战斗力更高。
但是,其缺点也是很明显的。
因为一系列的装备,食粮都由国家提供,所以国家财政负担势必加重。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缺点。
后汉末期,活生生的例子。
“如此说来,那些节度使,岂不是能够与汉末时期的那些势力一般,通过募兵制,割据一方?”
“没错,因为募兵制招募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着他们,就使将领与士卒之间,产生了隶属关系,这就是在唐玄宗之后,影响了大唐百余年的藩镇割据。”
李世民面色凝重。
果然,与他猜想的那般,大唐向着后汉时期那般发展了。
“在募兵制的加持下,天宝年间,藩镇已经是尾大不掉的局面了。
边军人数不断增加,已经达到了五十万人,仅安禄山那三镇,就有二十万人,而大唐中央禁军呢,不满八万。
诸朝相遇第三百二十一章 未雨绸缪
而且与久经战阵的边军想比,禁军战斗力自然没有什么比较的可能,这便是安禄山胆敢反叛的原因。”
李世民面容肃穆地微微颔首。
“其二,在均田制被大肆破坏的同时,大唐的高层,依然沉浸在盛世的繁华当中。
唐玄宗李隆基沉溺享乐,挥金如土,备受唐玄宗李隆基宠爱的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
李隆基还将朝政交给奸相把持,在天宝年间,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长达十九年,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他的继任者,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不顾朝政,只顾自己得失,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
在朝廷如此腐败的情况下,安禄山手握重兵,自然有所异心。
借着讨伐与他有矛盾的杨国忠,安禄山便举兵反唐。
李世民听到这,已经有些气血上涌了。
这所谓的唐玄宗李隆基,简直是不知所谓。
面对土地兼并,没有作为,耽于享乐。
任用奸臣,坐视节度使做大。
这与亡国之君何异!
李世民气愤归气愤,他还是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的。
“店家,刚才你不止一次提到了,安史之乱给我大唐造成的危害,不知可否详细说说,具体的细节。”
一些显而易见的危害,李世民也是知道的。
就例如百姓流离失所,大唐国力损耗。
但是,更多详尽的内容,李世民就不知晓了。
“危害太多了,安史之乱造成了大唐内斗,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又因为战乱,导致劳动力不足,使得朝廷横征暴敛愈发严重,致使叛乱丛生,虽然都被镇压了下去,但是这进一步削减了大唐的力量。
而也正是因为安史之乱,使得边疆重兵尽数进入内地,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
至此,大唐彻底失去了西域。”
大唐竟然连西域也失去了?
李世民看出来了,自安史之乱后,大唐,就不再是大唐了。
就如同一个垂垂老矣的老者一般,在苟延残喘地活着。
归根结底,一切的起因,都是安史之乱。
虽然背后的原因,不止是安史之乱这么简单。
但是,只有先将安史之乱,扼杀在摇篮里,才能够重建大唐的秩序,将有关大唐的改革,进行下去。
就和隋末时期一样。
李世民的心中,已然有些决策。
不过,为今之计,还是要等那位李白的动作。
“店家,盛唐之事我已了解,不知第二个朝代又是那个朝代?”
“第二个来此的朝代嘛,有些尴尬。”
李世民再次感受到了一股不妙的氛围。
每当店家欲言又止,总会说出一些不好的话语。
“店家,但说无妨。”
“这第二个朝代吗,是距离贞观十一年的五十四年后,年号为天授,代理人乃是一位女官,其名为上官婉儿,至于那一朝的皇帝,名为武曌。”
李世民懵了。
现在的情况,有些超出他的认知了。
女官就不说了,这个李世民有所了解。
最早记录在《周礼》之中。
待到后汉时期,六后临朝,这时,出现了女尚书一职,这算是女官参政的起源。
北魏时期,正式确立女官制度。
等到隋唐,设立六局二十四司,其中的女官,负责管理宫廷事务。
但是,李世民关心的,不是这所谓的女官。
而是为什么他大唐的皇帝,姓武?
“店家,那不知天宝十二年,距离我贞观十一年有多久远?”
“天宝十二年,在贞观十一年的115年后。”
!
李世民终于确定了,这所谓天授,是在贞观与天宝之间。
蓦地,李世民联想到刚刚店家告知他的一事。
稚奴为大唐埋下的一个伏笔,莫不是就是此人!
“店家,不知为何我大唐的皇帝,会姓武!”
“这一切,都与唐高宗李治有关,这位姓武之人,不是别人,正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曌。”
嬴政瞪大了眼
诸朝相遇第三百二十一章 未雨绸缪
睛。
原先,他就已经被大唐一系列的密幸,震惊地说不出话来了。
但是,就在刚刚,他又听到了一个重磅的消息。
不仅是大唐改名换姓这么简单。
更为惊人的是,皇后竟然成为了皇帝!
如此说来,岂不是女皇帝!
这,简直匪夷所思。
还是大唐会玩。
与嬴政一脸轻松不同,李世民对于此事,显然是有些难以接受!
“什么,店家,你说稚奴的皇后,成为了我大唐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