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朱棣与道衍
永乐五年,紫禁城。
朱棣驾驶着电动三轮车,载着两兄弟以及复印机等一系列物资,返回了乾清宫。
“老二,你们先行驾驶着电动三轮车前往文渊阁。”
朱棣从车上下来,对着蜷缩在车后的朱高煦说道。
“是,爹。”
看着老爹转身离开,朱高煦直接翻身来到车前。
随后他便熟练地驾驶着电动三轮车,载着老三朱高燧,向着文渊阁的方向驶去。
文渊阁内,正处在忙碌之中。
太子少师道衍,内阁首辅解缙,礼部尚书郑赐,正领着百余人,进行着《永乐大典》最后的收尾工作。
场上一片沉寂,只有众人的呼吸声,以及翻阅书籍的声音依稀可闻。
这份平静并未持续太久,就被朱高煦与朱高燧的到来打断了。
“老三,当心点,这玩意可是价值数十个望远镜对讲机的,摔一下可就完犊子了。”
“二哥,你说的轻巧,你咋不搬呢。”
“诶,老三,你这话就说的不对了,我这可是给你一个在诸位大臣面前表现的机会。”
兄弟两人的交谈声,吸引了文渊阁内的众人的注意。
道衍也是如此。
在听到兄弟俩谈话的第一时间,道衍就抬起了头,看向了文渊阁门口的方向。
在确认来者是朱高煦与朱高燧后,他直接将手中的毛笔,放置于笔架之上,然后起身,缓步走至乐两兄弟的面前。
“道衍大师。”
朱高煦热情地和道衍打起了招呼。
不过,瞬间他就意识到了不对。
这可不是洪武朝的道衍,而是永乐朝的道衍!
道衍没有太过留意朱高煦的神态转变,而是有些迫不及待,用只有三人才能听见的声音,小声地向朱高煦进行问询。
“汉王,不知陛下可否回来?”
前段时间的某天深夜,他收到了陛下的一封密信。
密信中说,陛下有重要的事情,需要离开大明一趟,在此期间,希望他管理好朝中的政务。
自此以后,陛下便消失了。
连带着陛下一同消失的,还有太子殿下,皇后娘娘,以及眼前的汉王赵王。
虽然,他知晓陛下的目的地是后世,但是如此拖家带口地前往后世,倒是头一遭。
而今日,既然汉王赵王出现在此,那是否就意味着,陛下已经回来了。
再不济,也能够从他们的口中,得知陛下的近况与归期。
“道衍大师,爹已经回来了,稍后便会前来。”
这下,道衍脸上的神情也是一松。
“如此,那老衲便在此恭候陛下的大驾。”
一炷香的时间后,朱棣乘坐着电动三轮车后,来到了文渊阁。
刚进入文渊阁,阁中的大臣们纷纷站起,对着朱棣拱手行礼。
朱棣单手按压,示意众臣接着手头的工作。
“老二,你去文渊阁的屋顶,陪老三将太阳能板布置妥当。”
朱高煦泛着一张苦瓜脸,他虽不想做,但是好似没有拒绝的余地。
在朱高煦走出文渊阁后,道衍也来到了朱棣的身前。
“陛下,不知道此物是?”
虽然道衍知道,眼前的这个四四方方的物体是陛下在后世获得。
但是具体用途,道衍可就不清楚了。
“此物名为复印机,至于具体作用,则是可以完全一模一样地拓印。”
“一模一样的拓印?活字印刷?”
朱棣笑着摇了摇头。
“少师,这可不是活字印刷,而是复印,较之活字印刷更为神奇,等一会,老二老三布置完成后,少师便可见识到此物的神奇。”
朱高煦与朱高燧已经算是经验丰富了,因而,并未耽误太久,所有的装备都调试完成。
道衍怀着激动的心情,看着朱棣将手按动了一个按钮。
紧接着,复印机上屏幕便亮了起来。
朱棣来到桌前,抽出一张写着字体的纸张,将之放在了复印机里。
不一会的功夫,便出来了两张纸。
道衍结果朱棣递来的纸张,只略微扫了一眼,便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
果然,后世的物件,远超他的想象。
仅仅是一两息的功夫,便能够一模一样的复刻。
如陛下所说的那样,较之活字印刷,确实快太多了。
“老二老三,教众大臣如何使用打印机的任务就交给你们了,我与少师有事要谈。”
“是,爹。”
朱高煦与朱高燧望着下面数十双好奇的眼睛,头昂得老高,脸上露出一抹得意的神色。
是时候让这些大明的腐儒,见识一番后世的神奇之物了。
与此同时,道衍跟随着朱棣,离开了文渊阁,往武英殿的方向走去。
“少师,你绝对想不到,我此行前往后世,遇到了谁。”
回想起这些日子所发生的一切,现在的朱棣,甚至依然有着一丝不真实的感觉。
想当初,他半夜前往店家的食肆,询问店家如何治疗妙云。
结果,就碰到了老爹。
真的,在那一刻,他甚至感觉到死亡一般的恐惧。
即使身处靖难之役,身陷绝境时,他都没有如此恐惧过。
不过,令他有些意外的是,老爹倒没有怎么处置他,仅仅是骂了他几顿。
以往的他,总担心在百年之后,该如何面对泉下的老爹。
如今,这个担心算是烟消云散了。
因为,老爹貌似已经不计较他的靖难之役了。
这也意味着,自建文四年后,悬在他心中的一大块大石头总算是落了地。
道衍听闻朱棣的问题,脚步一滞。
他微不可察地看向朱棣的面庞。
发现朱棣嘴角微微扬起的笑容。
如此说来,陛下此行似乎心情不错。
而能够令陛下心情不错……
难不成是遇到了唐太宗李世民?
当然,猜测归猜测,道衍还是笑着摇了摇头。
“陛下,臣不知,还望陛下为臣解惑。”
朱棣的脸上挂着笑意说道。
“我在店家那,遇到了我爹。”
嗯?
道衍瞬间提起了精神。
“陛下,你是说,太祖皇帝……也来到了那间食肆?”
朱棣停下脚步,转头看了眼身后的道衍,脸上的笑意更甚。
道衍这老和尚,平日里总是一副古井无波的神情,现在,总算让他开开眼了。
“没错,就是大明的太祖皇帝。”
“这……”
道衍的目光,上下打量了一番眼前的朱棣。
如果,陛下真的遇到了太祖皇帝,这……还能活着回来吗?
“陛下,您与太祖皇帝相认了吗?”
朱棣无奈地摇了摇头。
“我爹第一眼就认出我来了。”
这都没事!
难不成是太祖皇帝新来到食肆,还并不知晓后世这事,被陛下糊弄过去了?
“陛下,那……太祖皇帝可曾知晓靖难之役?”
“实际上,我爹前往食肆的时间,较之我们要早上不少,也就是说,我爹早就知晓了靖难之事。”
说实话,现在的朱棣甚至有些庆幸。
幸好老爹是在他之前就前往了食肆。
要不然,老爹恐怕会以为,他是篡了大哥的皇位。
“嘶……”
得知这一切的道衍,脸上的讶然更进一步。
陛下是怎么在知晓靖难之役的太祖皇帝的手中活下来的。
这可是妥妥地造反啊。
“那太祖,可曾怪罪陛下的靖难之役?”
“倒是没有太过的怪罪,据我推测,想来爹在史书上知晓了朱允炆所干下的那些事,加之历史上的我,所建立的那些功勋,这才使得爹对于我被迫造反一事有所容忍。”
这时的道衍,也是不自觉地点了点头。
“陛下,既然遇见了太祖,那陛下这些时日,难不成是前往了洪武年间。”
“没错。”
“如此说来,那洪武年间,岂不是有两个陛下?”
听闻道衍提及洪武十五年的自己,朱棣的脸上显露出了几分怀念的神色。
曾经何时,他想着自己,会走上和洪武朝的朱棣一样的道路。
但是……
造反弄人。
现在的他,只希望洪武十五年的朱棣,能够完成他曾经的夙愿。
“不止有两个我,还有两个妙云,两个高炽,我们甚至都已经见过面了……如果少师你去了洪武朝的话,那同样会有两个少师。”
“两个我嘛?”
道衍的脸上罕见地浮现出兴致盎然的表情。
与过去的自己面对面地对话,想来十分有意思。
不过,道衍瞬间就想起了一件事。
“陛下,那现在洪武朝的年份是?”
“洪武十六年。”
“洪武十六年!”
这个年份,对于道衍来说,算是异常熟悉了。
因为,在洪武十五年,皇长孙,皇后娘娘离世后,他就去向陛下自荐,然后就跟随着陛下回到了北平。
而洪武十六年,算是他辅佐陛下的第一年。
“陛下,不知这洪武朝的代理人又是谁?”
“洪武朝的代理人,是我的大哥。”
懿文太子,朱标!
现在的道衍,只感觉到有些凌乱。
他曾经设想过,代理人是太祖皇帝或者是当时还是燕王的陛下,但是没想到,竟然是懿文太子。
如此说来,洪武朝的发展,将会发生极大的偏差!
那洪武朝的他屠龙术恐怕无从施展了。
“既然陛下见到了洪武十五年的自己,那可曾见到洪武十五年的贫僧。”
“也见到了,不过,与原本的发展不同,洪武朝的你并未向我毛遂自荐,而是被大哥直接招揽走了。
啊这……
道衍没想到,事情会向着这个方向发展。
洪武朝的他,竟然会被太子朱标招揽。
顿时,道衍对于这个发展未知的洪武朝,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陛下,不知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再行动身。”
“等过几日,少师你便跟随着高煦前往洪武朝一趟吧,至于我,则需要处理政务,就不与少师你通行了。”
“谢陛下。”
道衍在与朱棣谈话后,便回到了文渊阁。
至于朱棣,则是前往了武英殿。
他准备将这些日子的收获,一一传达下去。
他永乐朝,可不能太过落后于洪武朝。
“来人,传召户部尚书夏原吉及工部尚书黄福。”
六部的位置,距离紫禁城并不远。
从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出来后,便是一道狭长的走廊。
走廊的左边是社稷坛,是祭祀社神(土地神)和稷神(五谷神)的场所,这两位神,象征着国家的土地和粮食,是皇权的象征。
而走廊的右边,则是太庙,原先是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但是后来,一些特殊的功臣也能够被供奉在太庙之中受人供奉,即配享太庙。
例如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
过了走廊,穿过端门,再行进片刻的时间,便抵达了承天门。
承天门外,有着一道狭长的走道。
其名为千步廊,这里是大明的核心办公区域。
千步廊的左侧,乃是武官的办公地点,五军都尉府以及锦衣卫均在此地。
右侧,则是文官的办公地点,六部以及翰林院皆位于此。
因而,在朱棣的命令传出去不久后,两位在大明举足轻重的人物,便走出了各自的办公府衙。
“维喆(夏原吉)。”
一声呼唤,令得走出府衙的夏原吉回头望去。
就见工部尚书黄福急匆匆地向他赶来。
“如锡(黄福),难不成陛下也传召与你了吗。“
黄福点了了点头,随后开口询问道。
“维喆,你说,陛下此行召见我等,是因为何事。”
“或许,是因为北平府的事宜。”
这段时间,对于两位尚书来说,可是都不大好。
陛下直接消失月余,致使很多工作都无法开展。
而一回来,就立刻传召工部,户部两位尚书,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要准备建立新都的事宜。
黄福也是深有同感的点了点头。
他的想法与夏原如出一辙。
不多时,两位大明的肱股之臣,就已经出现在武英殿中。
“臣户部尚书夏原吉参见陛下。”
“臣工部尚书黄福参见陛下。”
看着殿下的两人,朱棣脸上露出满意地神色。
当初靖难之役后,对于这两位建文旧臣,大多数人是建议他不可大用的。
但是他力排众议,依然重用这两人。
事实上,也证明了他的眼光确实不错。
夏原吉不仅有治理江南水换的功劳,而且在其任上,为大明积累的海量的财富。
可以说,他能够立下历史上记载的那些功勋,和户部尚书夏原吉密不可分。
至于黄福,能力同样出众,六朝元老,遍历六卿,说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点都不过分。
而有着这两位永乐朝的肱股之臣,永乐朝势必会迎来洪武朝一般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