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相遇一月的雨季

第三百二十九章 十哲

李靖与李世勣嘛。

李世民轻捻胡须,嘴角微微上扬。

这两人的本事,他是知道的。

李靖就不必说了。

虽然一开始,李靖与他们一家的相处并不愉快。

作为马邑郡丞,李靖察觉到他们一家想要起兵。

于是便准备将这个消息告知杨广。

不过当时天下已经大乱,所以李靖的计划并未成功实施,反而是被他们俘虏。

原本是要斩他的,但是他临死前的那一番壮志未酬,引起了他的重视,所以,他保下了李靖。

事实证明,他当初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自打李靖加入他们的阵营后,便屡建功勋。

武德元年,平定梁朝萧铣。

武德四年,平定岭南。

武德六年,平定辅公祏的叛乱。

贞观四年,也是他最为骄傲的一年。

在这一年,李靖灭亡了先前不可一世,大唐的头号大患东突厥,并将东突厥的颉利可汗活捉,带至长安给他跳舞,至此东突厥灭亡。

贞观十年,攻破吐谷浑。

可以说,大唐初年的每次大型战事,都有李靖的身影。

将李靖拉进武庙,应该是没有问题。

不过……

李靖已经六十六岁了。

他原来是打算,在李靖攻灭吐谷浑之后,便让李靖好好安享晚年,然后再找出一个可以替代李靖的帅才。

如今,刚好就知晓了李世勣。

李世勣,同李靖那般,也是参与到了平定辅公祏以及攻灭东突厥中。

但是,以目前的功绩而言,李世勣肯定是逊于李靖的。

“店家,以如今李世勣的功绩,恐怕称之为十哲之一,略显不足。而李世勣能够跻身十哲,想来是他将来立下了不世之功。”

张泊点了点头。

如果说,李靖是武德朝以及贞观朝初期的战神,那李世勣就是贞观后期以及高宗一朝的战神。

“是的,李世勣在将来确实会立下了不少功勋,首先,在贞观二十年,他率军灭亡了薛延陀。”

“哦?李世勣灭亡了薛延陀?”

李世民脸上划过一丝惊喜。

想当初,大唐曾经与薛延陀结盟,共同对抗东突厥。

而在贞观四年,将东突厥灭亡之后,薛延陀便接管了原先东突厥的故土。

到现如今,虽然薛延陀明面上臣服于大唐,但是却暗中扩充自己的势力。

可以预见的是,也许过不了多久,薛延陀就会成长为大唐的又一个大患。

原本他还在想着怎么怎么对付薛延陀,店家却告知他,李勣将薛延陀解决了。

“店家,不知道过程如何?”

“太宗皇帝你想来也知晓,现在的薛延陀极度不安定吧。”

李世民微微点头。

“而历史上的太宗皇帝,为了避免薛延陀一家独大,便想到了驱虎吞狼的计策,通过扶持一个新突厥,来对抗薛延陀。”

嗯……

驱虎吞狼,这个说法有意思。

“在这之后,薛延陀与东突厥,两方陷入了长期的作战当中,而大唐,时不时帮着新建立的东突厥,去攻打薛延陀。

但是,在贞观十八年,趁着太宗皇帝你征讨高句丽的间隙,薛延陀将东突厥灭亡。”

“等等,店家,你刚刚说什么,我去征讨高句丽?”

李世民有些不敢相信地向张泊确认道。

大唐对于高句丽一直都是十分友好的态度,一般而言,根本就不会去攻打高句丽。

因为有一个前车之鉴就在这。

李世民用略带着些古怪的神色看向杨广。

杨广本来用肘撑在桌子上看戏。

结果就注意到了李世民望过来的眼神。

“喂,李世民,你是什么眼神啊,你是不是想说我三征高句丽一事?”

李世民当即露出尴尬的笑容。

没想到杨广已经知晓了三征高句丽一事。

“是的,太宗皇帝,你也去征讨高句丽了。”

“那不知是何原因?”

如果没有什么特殊原因的话,李世民觉得,他应该不会如此兴师动众的,去远征高句丽。

“一方面,高句丽与百济联合,想要断绝新罗的入朝之路,并且准备分食新罗,太宗皇帝你命人严禁他们如此行事,然而,高句丽没有听从。”

李世民的眉头已然皱起。

没想到高句丽的胆子竟然如此之大,大唐的命令都敢不听。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放任高句丽不管,大唐在周边一圈国家的威信,将会一落千丈。

这确实是一个攻打的借口。

“另一方面,高句丽还遣使,前往漠北,去挑唆薛延陀与大唐的关系,大有以此与大唐相抗衡的趋势。”

如果说,先前的理由,对李世民而言还不够充分的话,现在的这个理由,就已经足够充分了。

高句丽想要与薛延陀联合,以抗衡大唐?

如此想法,势必要扼杀在摇篮里。

“那最后的结果……”

“自然是大唐大获全胜。不过,在太宗皇帝你这一朝,只是重创了高句丽,并未将其灭亡,而直到高宗李治时期,高句丽才被正式灭亡。

说起来,灭亡高句丽的主帅,就是先前我与太宗皇帝你提到的李世勣。”

“哦?李世勣还灭亡了高句丽,如此说来,李世勣的战绩,确实不同凡响。”

李世民回忆了一番李世勣的战绩,也是感觉到啧啧称奇。

除了没参与灭吐谷浑的战役外,可以说,李世勣几乎就将初唐所有的大型战事,全都经历了一遍。

武庙十哲,果然不同凡响。

而既然大唐两位十哲,都有如此战绩,那不知其他八位,又是何等的人物。

“店家,不知其他八位,又是何人?”

“那八人分别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白起,张良,韩信,诸葛亮,想来太宗皇帝应该都听说过他们的名号。”

一旁的嬴政顿时竖起了耳朵。

据他推测,大秦应该也有十哲,但是他心中的十哲,应该是王翦。

结果没想到,竟然是白起。

说实在的,虽然白起确实军事才能卓著,但是他太实在是过居功自傲了。

“这八人吗?”

李世民脑中开始回想起这八人所干的事情。

田穰苴,帮助齐国收复失地,留下了史上第一部兵书《司马穰苴兵法》。

孙武,在柏举之战,帮助吴国大败当时霸主楚国,并且攻占楚国的首都。

他被后世称为“兵家至圣”,并且,还留下了一部影响极其深远的兵法—《孙子兵法》。

吴起,虽道德有瑕疵,但是他的军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令当时之人,闻风丧胆的魏武卒,便是吴起所创立。

他曾经依靠着五万魏武卒,大破秦军五十万!

而且,吴起不仅能够亲自率兵作战,其还留下一部同样影响不凡的《吴子兵法》。

可以说是文武双全。

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攻击当时的霸主齐国,最终大败齐国。

其余四国反对长驱直入,乐毅便带领着燕国这个小国,连下齐国七十多城,几乎将齐国灭亡,创造了以弱胜强的神话。

白起,可以说,即使是到现如今的大唐,也没有哪位将领有白起杀的人多。

在其担任秦军主将三十余年中,攻城七十余座,未尝一败。

白起的那三大战役,即使是他,每每想起,都不由津津乐道。

同样,白起也给后世留下了两部兵书,《阵图》与《神妙行军法》。

张良,其实应该主要体现在谋略方面,帮助刘邦一路畅行无阻入关,帮助刘邦在鸿门宴上脱身,并且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帮助刘邦休养生息。

之后,通过下邑之谋,让项羽陷入内乱,使刘邦从防御变为进攻。

就和店家刚刚说的那样,可以说,没有张良,恐怕汉朝就不会存在。

韩信,重要性同样无以言语。

为刘邦献出“汉中对”,平定秦国故地。

在楚汉相争时,横扫一众诸侯国。

说韩信为当时的兵家第一人,都丝毫不为过。

他也留下了兵书《韩信》三篇。

诸葛亮,也是一位全才。

军事能力出众,依靠着只有魏国两成人口与兵力的蜀国,多次战胜魏国。

留下了《兵法二十四篇》。

其内政也是顶尖水平,多次攻伐,并未有穷兵黩武的现象,光这一点,就足以称道。

另外,诸葛亮的忠心也日月可鉴。

刘备曾经与他提到过,“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但是诸葛亮却依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想到这的李世民啧了啧嘴。

目前看来,这武庙十哲,还是大体上令人信服的。

他们都可以称得上当代最强。

不过……在李世民看来,历史上,还有名将未能进入这个十哲的名单,略有可惜。

就比如那位灭亡五国,为秦朝立下不世之功的王翦,又例如,对匈奴七战七捷的长平侯卫青,应该也能够进入武庙十哲之列。

“店家,不知这入选武庙要求为何,为何有卓越战绩之人,却没有进入武庙,例如王翦,卫青之类。”

一旁的嬴政眼眸一亮。

唐太宗刚好是问出了他心中所想的问题。

当即,他的目光落在了张泊的身上,他想听听看店家怎么说。

“这个,解释起来就比较复杂,其实唐玄宗设立武庙,是为了激励当朝的武将,而在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中,对于王翦评价可不算好。”

嗯?

嬴政这时眉头一皱。

他对于王翦的看法倒是不错,功劳与白起想比,也算是平分秋色。

但是毫无疑问,与白起想比,王翦显然行事作风更加完善。

一统六国后,便急流勇退,并未留在朝中,而是颐养天年。

如此这般,也是甚得他心。

他也乐得王翦安享晚年。

但是,他觉得不错的王翦,竟然在这什么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中评价不好?

这不是打他的脸吗?

“店家,这司马迁他是如何评价王翦的?”

嬴政的突然出声,打断了张泊与李世民的谈话。

见到“赵佗”一脸不平,张泊直接拿出手机搜索。

“司马迁评价王翦,说他作为一个臣子是不合格的,因为他在秦国统一后,并未留在嬴政身边帮助其建立德政,巩固国家根本,反而迎合嬴政,以保全自身。

“哼,想来这司马迁是儒生吧,话说的倒是极为漂亮。”

对于司马迁,嬴政很是不屑一顾。

一介儒生,怎么会知晓王翦的高明之处。

当年,秦国要进攻楚国,他将大秦举国上下六十万兵力交到王翦手中,说实话,他也是有些担心王翦的。

但是,王翦却在行军途中,一直向他索要园林池苑来给子孙置办家业。

虽然朝中很多人都对此有所异议,但是他却是看出了王翦的想法。

这是在向他表忠心呢。

他也没有说破,而是赏赐了王翦。

这算是他们君臣之间的一个默契了。

“对了赵佗,王翦还活着吗?”

张泊突然开口说道。

“还活着,不过目前已经告老还乡,安享晚年了。”

“那赵佗,我看你刚刚十分生气,你想不想打司马迁一顿。”

“哦?不知这司马迁是哪朝人士?”

“司马迁汉武帝刘彻时期人士。”

嬴政面色一垮。

让他大秦皇帝去汉朝腹地,他可没疯。

“这个,之后再说。”

张泊对此并未多言。

“对了,太宗皇帝,刚刚我们谈到哪了?”

“赵佗”的打岔,李世民倒也没有放在心上。

“店家,刚刚我们谈到,关于卫青为什么没有入选武庙一事。”

“关于这事,我觉得,有着多方面的因素。

其一,卫青的外戚身份,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影响了卫青的评选。毕竟武庙是李隆基为了激励臣子的,将卫青放进来,算什么呢。

其二,这武庙是大唐所设立的,而大唐的先祖……”

张泊并没有继续往下说,他知道李世民能够理解。

李唐的先祖李广,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因为卫青而死,李广之子李敢又是被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干掉的,想想唐朝不可能给卫青加入到武庙十哲中来。

李世民也是听出了张泊的言外之意。

他苦笑地摇了摇头。

“不过,确实如太宗皇帝你所想的那样,不同的人,对于十哲的人选,也确实不同,到了之后的朝代,十哲的人员依然在变动当中。”

李世民了然地点了点头。

对他而言,李靖与李世勣两人,确实是有资格加入到武庙当中,这就够了。

最起码,李隆基那王八蛋,不是为了面子好看,将人强行塞进武庙十哲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