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那古野城
那古野城是座平山城(依丘陵而建的城),没有后世知名的曰本战国名城漂亮,以石木为基,垒土为墙,刷白灰却因时日久了有些斑驳,看着有些破旧,而且也没有后世曰本风景图片里的那种漂亮天守阁,总体而言平平无奇,完全看不出后世曰本关中重镇的半点影子。
好在尾张国是中古世代曰本的交通要道,是连结京都、界町、岛津、热田、骏河这条商业、文化繁荣之路的重要陆上通道,也就是最好走距离最短最安全的陆上路线。
因此,哪怕尾张国本身没什么知名特产,仅制陶业和民间纺织稍好一点,那古野城仍然十分繁华,市町占地范围颇大,店铺和旅人也很多。
街道铺有碎石,临街店铺里的人还不时拿木勺撒水避免扬尘,商贸环境还可以。
建筑物则与农家大同小异,都是平地栽柱式建筑,由土间土座两部分组成,只是土座比农家讲究许多,大多铺的是木地板,少数还有正经灯芯草编的带纹样的榻榻米。
土间则会面朝道路,是营业部分,一般会将土间板窗向外放下作为柜台,或是摆着样品招揽顾客,或是摆有货物铭牌价目,客人感兴趣就会进入土间仔细品评商品,番头或是伙计也会热情接侍,大客户更会请进土座奉茶。
商业之繁荣,比原野预料中的还要好一些。
他走马观花,瞧着沿途商铺的“屋号”(店名)和布幡(广告),瞧见做皮肉生意的鲸屋(青楼兼酒吧,少量也带赌场),也看到有挂着“京都石蒸”“水蒸养病”布幡的汤屋(澡堂子),像是米屋、铁匠屋、织屋(布店)、料理屋等普通店铺更是看到多家,路边还有不少露天卖艺之人——耍猴的,说书的,斗鸡开赌的,跳舞表演才艺的,演傀儡戏的,很是热闹。
甚至他还看到一处公共厕所,仅这一点,起码领先印度五百年。
原野游走在市町之中,恍惚间,仿佛看到了宋时之景,要不是往来大多都是三寸丁武大郎的话,真像复刻了书中宋朝城镇集市之景。
不过曰本自隋唐以来就拼命吸收华夏文化之精髓,有这景色也不奇怪。
原野大概把市町逛了逛,收起怀古心思,开始办自己的事。他这次来是准备卖点东西,先解决一下这段时间的吃饭问题,免得让弥生家直接破产,但他也没着急,注意力很快放到了物价上——想卖东西就要讨价还价,总不能张口就胡说八道。
这里用的是铜钱,而且八成以上是华夏铜钱。
其中以明朝永乐钱最好用,其次是品相较好的宋钱、唐钱和其他明钱,再其次是泉州钱(进口私铸钱的统称),再再次是曰本本土不知道哪里产的破烂铜钱,最后是难辨材质的锡钱、铁钱。
前两者一般被称为“好钱”,其余的都是“恶钱”,换算比率嘛……
以原野观察和旁敲侧击来看,“好钱”一千文为一正贯(也叫足贯,一般在民间交易中并不使用),八百四十文为一市贯(非固定值,随市场波动,对标银价),一百文为一疋,可以换“恶钱”三到四倍。
要是“恶钱”中的“恶钱”,像是用点力就能掰碎的锡钱铁钱,保守估计也能换六七八倍。
没有看到有人用银子或金子,大概是大额货币,市面日常交易中用不太到,但可以换。他在一处街尾找到一家“银座”,客人可以用银判金判或碎银金沙兑换各色铜钱,但反过来不行,也不知道这算不算古代银行。
兑换比嘛,大概一两金能换银40-50钱,看成色;一两银能换840文左右的永乐钱,也就是差不多一市贯,依旧要看成色,劣银肯定换不到840文。
至于物价……
以永乐钱为标准,米店中一石玄米的价格为八百零六文,一石精米的价格为一贯二百二十文,一石豆子的价格依品种不同,分别为四百五十文(黑豆),四百九十文(黄豆)、五百五十文(绿豆)、七百文(红豆)。
荞麦便宜一些,一石的价格和黑豆、黄豆相当,依品质大多都在四百至五百文之间,而掺了麸皮沙子的陈年杂麦更便宜,三百多文就能买一石。
至于一石有多少,这里的石通?(shi),一种容量单位,最初指一种装粮食的容器。
古代想比较精确的称重很困难,特别是乡下,尤其困难,所以华夏古人习惯用容量来代替重量,依尺寸凿石,填满就算一石,汉朝的“秩比两千石(shi)”之类就源自于此。
至于为什么现在读石(dan),这是因为朱元璋。
他是凤阳人,凤阳方言里“石”通“担”,他管这字念“dan”,想来手下官员大概也不敢来一句“陛下,您在胡叨叨什么啊,身为九五之尊您要说雅言啊,您还当您是泥腿子么”,以免提前享受剥皮填草套餐,所以自洪武以后,这字就念“dan”。
题外话不多说,曰本古代也照搬了“石”这个汉字作为容量单位,但容积大小改了,还改了多次。现在室町幕府时代末期,原野上手估了估,一石大概相当于现代120公斤略多的样子,份量不轻,一个人很难搬走。
当然,重量不是很准确,1石=10斗,1斗=10升,1升=10合,他估算的是1斗和1升的重量,手感这玩意儿只能说大差不差。
不过也该差不多,他记得以前在名古屋市立博物馆看到的资料,曰本战国时代的足轻一天的口粮一般是玄米5合,那1合=120多克,5合就相当于现代600多克,一斤二两多的主食,应该能保证一定运动能力了——米一煮会变多变重,特别是这时候曰本煮米饭通常用的是干捞法,份量只会更重,而且足轻不是只吃米,还有配发的酱、腌菜、萝卜干、芋头干、味噌之类,行军途中也会自己抢一些鸡啊鸭啊之类的副食品,勉强还是能吃饱的。
还有,5合是日常训练时的口粮,战时发米是每日10合,有时还会给酒以及各种副食品。
那这样算下来,他一年有两石多的米就足够吃了,能保证基本生存,再加上一个病号,算四石米,所以只要搞到三贯多永乐钱就能暂时无忧
要想生活的有质量一些,最多翻一番,有个六七贯钱就足够吃一年了
比想象中的要简单一些……
以前玩《太阁2》玩的,原野还以为动不动就要掏出个千把贯才算钱。
他心里微松一口气,在米店伙计奇怪的目光中又走了出去,沿途又瞧了瞧路边摊。一些是行商,卖些针头线脑破布头,另一些则是附近的村民猎户渔夫,卖些山货水产。
鲫鱼、泥鳅之类1文两条,小臂长的鲤鱼10文左右,一张残破狼皮150文,一只无法辨认品种的大鸟售价15文钱(大羽毛被拔光了,羽毛单卖),一小竹筐干蘑菇25文,还附送一大块干笋。
唔,这时节的干笋,大概是去年的存货
还有就是行商们的鸡零狗碎。
各色针线都是10文左右,点火用的竹管火折子5文钱(竹管底侧面钻有小孔,其内放有草纸、棉絮和硫磺,点燃后盖上盖子能阴燃一两天,用时一吹就着),铜制掏耳勺也是5文钱,还有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比如苎麻茎编的形似屋顶的头巾、用细竹条编的带面纱的斗笠、稻草编就形似靴子的稻草沓、还有四扣草鞋、六扣草鞋、福扣草鞋、没有扣和返,形如袜子的乱草履、用粗草绳编的,底部很厚很高的绪太、用细草编的,没有脚后跟的短草鞋足半,以及草绳木屐等等,大多价格也在5到20文之间。
除了这些稀奇古怪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有些镀银铜钏、镀银铜勾玉、切子玉、铜发笄、木发簪、木发钗之类的小首饰小玩物,通常价格在十几文到一百多文之间,甚至还有一个卖成套木梳子的,大大小小好几把装在一个上漆盒子里,雕有整套七福神花纹,即能当笼头发的篦子也能日常梳洗使用,整整一盒要三百五十文。
此外,原野还发现了一整套的染齿工具,铜碗、煮汁铜壶、铜五倍子箱(装五倍子墨汁的盒子)以及漱口用的铜耳盥,整套花纹统一,轻便又体面,古色古香疑似古董,要卖五贯钱,不过卖的人像个老农,原野有点怀疑这是赃物或是陪葬品。
马市则不在市町之内,据说因为某个原因被城主下令挪走了,不过原野随口问了一句,有个摊主告诉他一匹普通驮马看牙口,好的也就两贯钱左右,大概相当于一个普通郎党一年的全部收入——如果他是孤儿,并且没有老婆孩子,还能把家主提供的口粮全部卖掉的话,干一年就可以买一匹普通驮马。
驮马倒是很便宜,至于战马名马就不好说了,从十几贯到几十几百贯都有,一般人就不用多想。
原野对当前物价心中有了数,确定了自己的底价,然后寻了一间“土仓”就钻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