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临战(下)
按照大魏数十年来的制度,重将在外领兵之时家眷都需要居住在洛阳或者邺城。曹真虽说不需要遵守这般规则,但家中子弟除了曹爽一人出仕之外,也只带了三子曹训一人随军。
此刻,军帐之中,曹训跪坐在榻边扶着曹真坐直,曹真胸膛一阵起伏,似是积攒了许多气力,方才睁开双眼环视众人。
“诸位。”曹真语气竟也如平时一般威严:“我虽因头疾不能时事,但国家之事不可因我一人偏废。近五万大军聚于武都郡中东西围困蜀军,歼敌报国,此乃正理。”
“陛下令卫仆射持节至此,以备不时。我以大魏大将军、邵陵侯、都督关西军事之身,将此间战事之责委任给尚书左仆射、关西护军卫臻,由他来统帅诸军,张郃、陆逊二人皆归属卫臻统领。”
“诸位若无异议,就听我之令,向卫仆射一齐拜一拜吧。”
曹真心中明白,如今在下辨城外,东西围困蜀军的格局已成,战略上再无反复,统兵主帅需要做的,就是监督诸军诸将努力作战,以免心生龃龉。
卫臻此人之能曹真素来知晓,足堪任事。
卫臻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束手站在曹真侧面,眼神冷峻的看着帐中众人。
关西众将除了曹真的假节钺、张郃的假节之外,就属卫臻的持节最能代表陛下身份了。实际上在当下汉末魏初的时代,假节钺、假节、持节等等都是代表天子,并未有等次上的差异,具体还是要以君心来定。关于卫臻的身份,并无一人敢于质疑。
费耀下拜的爽利,郭淮、程喜等将见费耀动了,也随之一同下拜。唯有杜袭认真盯着曹真面孔看了许久,方才长叹一声,随之下拜。
曹真倒没有搞什么交印绶的事情,卫臻身份贵重众人皆知,单以持节就已足够。
卫臻清了清嗓子,沉声说道:“近五万大军于此作战,大将军与我共议,三日后、也就是十一月十三日,东西两路同时进兵,向下辨方向威压蜀军。此战,大魏必胜!”
“必胜!”
“必胜!”
“大魏必胜!”
众将随之一齐呐喊了起来。不过这种鼓气一般的行为虽说喊得中气十足,可或多或少还是显得有些敷衍,众将的目光也都纷纷盯在曹真的身上。
曹真也是在军中打熬大半生的人物,见此情景,如何还能不知众将心思?长叹一声之后,轻声喝道:“昭叔,公威,扶我站起。”
“是,父亲。”曹训小声应道,费耀也连忙快步过来帮忙搀扶。
在曹训、费耀的搀扶下,曹真勉力站稳了身子,扶着额头歇了片刻,这才对众人说道:“诸位,既然此处权责已经移交给了卫仆射,我现在便乘车回陈仓。”
现在便回吗?外面可是已经天黑了,属实令人不解。
杜袭一时惊诧:“大将军,天色已晚,为何要这般匆忙,难道就不能明晨再走吗?还请大将军顾念身体,莫要太心急了。”
曹真微微摇头:“一军不容二主,现在就走,到河池歇息便是。军师,你也随我一同回陈仓去,粮草之事还要你来协助。”
杜袭如何还能不懂?说是协助粮草后勤,其实还不是因为他这几日不欲合战的立场与形势不符,借着机会将他带走,以防碍事罢了!
杜袭拱手应道:“大将军,属下领命。但属下这几日字字皆是出于公心,天地可鉴!”
曹真点了点头,又朝卫臻看了一眼,随即再无言语,在曹训与费耀的搀扶之下,披上裘袍,缓步走出帐中。帐外的风雪已经大了起来,寒风随之涌入帐中,将炉中柴火明亮的火苗,吹得跳动不已。
曹真走的坚决,没有半点停留。军令自大营之中乘夜发出,十二日清晨,西面的张郃也收到了卫臻所下之令。
天空灰蒙蒙的一片,出了军帐,营内地面之上已经积了一层薄雪,张郃看了军令许久,又仰头看了看天气,这才下令让陆逊、陈凭、李严三人叫至身旁。
“这是大将军处下达的军令。”张郃拿着军报朝着三人晃了一晃:“明日全军进发,东西二路合击。”
李严没有职位,算是个闲散人员。陆逊、陈凭二人同时拱手领命,张郃盯着二人看了几瞬,方才继续说道:
“还有一事,你们二人也应知道一些。因前些时日军务操劳,大将军头疾复犯,已经启程回陈仓去了,由持节的卫公振统领全军,本将与陆将军所部,也由卫公振所指挥。”
陈凭倒是没什么表示,陆逊却有些犹豫了起来:“我等在西,堵在蜀军归路之上,而其余诸军在东。卫仆射军令中有没有说若是蜀军朝我进发,又当如何?”
张郃捋须长叹,将军令往陆逊面前一递:“伯言且自己看看吧。卫公振说得明白,令我等坚守而不得退,顾全大局。此战对于诸葛亮来说不容再败,对于大魏而言,也不容蜀军轻易退走,定要打碎蜀军的脊梁!”
陆逊看了看文书,又默默递回给了张郃:“张将军是如何想的?”
张郃反问:“伯言又有何意?”
陆逊略略低头:“兵法言围三阙一,以防困兽博死一决。我与张将军在西,的确算不上什么好位置。”
张郃接过信来,揣回袖中,又仰头看了看天,叹了一声后缓缓说道:“军令如此,依令而行就是了。无论如何,这些时日的焦灼之感都属实难熬。打起来就好了!伯言也是久经战阵之人,大仗小仗打了无数,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陆逊应道:“张将军所言有理,依令而行就是了,何论祸福呢?”
与此同时,在张郃营地数里之外的魏延营中,诸葛亮与军中诸将悉数集结在此,又沿着营南的缓坡登上高处,一同望着魏延军营和四周地势。
“若无意外,此处就是明日战场了。诸位都各自看一看吧。”诸葛亮抬手指着南北两侧的山间谷地,朗声说道。
在百年前的羌乱之前,武都郡也是人口繁盛之地,郡中人口少说也超过了十万户。历经前后多次羌乱、汉朝末年的军阀混战,还有曹、刘双方的多年博弈,将武都郡彻底变成了一个没有百姓居住的无人区。
在武都诸县之中,下辨乃是昔日郡治所在。从狭山至下辨城附**旷的山间谷地,原本都是昔日的良田,如今荒草萋萋,复又成了野地。
魏延营寨就横亘在这片旷野正中,拦住了从西前往下辨的通路。平地之处约有二里宽度,向南则是宽约二、三里的丘陵,再南则是难以逾越的高山。北面则是一片低矮的丘陵,魏延在营寨北面,也寻了两处紧要之处修了小营。
听罢诸葛亮之语,身后众将纷纷打量起了周遭地形。各军主将除了留在东面的王平、高翔、马忠三将,以及留守下辨城中的右中郎将宗预之外,其余各将尽皆至此。
统领八千步卒的镇北将军魏延及将军刘邕、领兵三千的鹰扬将军陈式,还有直属诸葛丞相本部的讨逆将军吴班、宁远将军黄袭、左中郎将句扶,还有虎步校尉孟琰,都在诸葛亮身后。
长史杨仪、参军费祎也一并在此。
魏延对此处地理最为熟稔,拱手问道:“属下方才听丞相军令是要明日进攻,不知东面战况如何了?”
诸葛亮缓缓说道:“这两日魏军在东面的动作越来越多了,以往隔着二里的军营,也不断挖掘沟壑、搭建矮墙,往我军营垒逼近。按照这个势头,魏军全面进发,也就只在两、三日之间了。”
“既然如此,本相就在此处将军令分派下去!”
诸葛亮语气加重了一些,身后诸将也纷纷肃容以对。
诸葛亮转过身来,直直看向魏延:“魏延!”
“属下在!”魏延拱手。
诸葛亮道:“在大汉诸军之中,你部最为锋锐,明日进攻张郃,以你本部为前部中军,摧敌锋锐!”
“属下领命!”魏延沉声应道。
“刘邕!”
“属下在!”
诸葛亮道:“你部为前军右翼,援山势推进向前,与魏将军左右策应!”
“遵命!”刘邕喊道。
“陈式!”
“属下在!”
“本相命你部为前军左翼,与魏将军协同向前,不得有误!”
“请丞相放心,式必死战!”陈式语气铿锵。
“吴班,黄袭!”
“属下在!”二人同时应道。
诸葛亮道:“吴将军所部为本相中军,随于魏将军之后。黄将军随在陈将军之后。”
“此外,句扶孟琰,你二人、为本相后翼,在后听命。”
“是!”
诸葛亮缓缓点头,眺望着西面张郃营寨模糊不清的轮廓,沉声说道:
“往次北伐都是我攻敌守,颇受其害。如今仰赖天佑,魏军在下辨左右进击。王平万人足以抵御曹真,本相自将两万一千众迎击张郃,以雪两年前赤亭战败之耻。”
“汉室兴复,尽在此战!诸位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