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崂山道士刘若拙的故事传说六
崂山道士刘若拙的故事、
崂山,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青岛市区东部。其主峰高耸入云,海拔达1132.7米,不仅是胶东半岛的巅峰之作,更是全国一万八千公里海岸线上的至高点,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海上名山第一”的美誉。
沿着崂山路疾驰,不久便渐入最美环海路。路的一侧是山,一侧是海。左边山峰如剑戟般壁立,青松怪石点缀其间,郁郁葱葱;右边碧海如练,惊涛拍岸,气势磅礴。山海相依,山光海色,构成了崂山独一无二的景致。行遍无数名山大川,唯见崂山拔地而起,沿山海岸线绵延八十余公里,大小岛屿如繁星点点,散布其间,海湾似月牙般蜿蜒,峭壁、岬角、岩礁、沙滩错落有致,宛如大自然精心绘制的一幅壮丽山海画卷,令人如痴如醉。不知不觉间,已抵达崂山脚下的太清宫。
太清宫恰似一座神秘的仙宫,静卧于崂山南麓宝珠山下,背倚七峰,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从左至右依次为东华峰、望海峰、桃园峰、老君峰、重阳峰、蟠桃峰和西王峰。峰峦如屏,争奇斗艳,恰似一面巨大的屏风,挡住了北方的凛冽寒风。南濒太清湾,碧波万顷,暖湿气流如春风般不时从海上拂来,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性小气候。这里冬暖夏凉,温和湿润,孕育了众多北方罕见的亚热带植物,山茶、绿茶、红楠、棕榈、枇杷、桂花、毛竹、天竺、水杉、野生杜鹃等竞相绽放,宛如一个“北国小江南”,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太清宫地势依山傍海,负阴抱阳,前有照,背有靠,左青龙,右白虎,环境清幽,超凡出尘,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历来有“神窟仙宅”之说,备受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和高僧名道的推崇,自古就是道教名山,鼎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其中最大的是太清宫。
太清宫占地12万平方米,宫分三院,各立山门,中有便门甬道相通,东为三官殿,中为三清殿,西为玉皇殿;另有关岳祠、翰林院、混元殿、东西配殿等150多所建筑,基本上承袭了宋代建筑规模和特色。建筑风格多为岩石灰瓦,古朴无华,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静静地诉说着道家清心寡欲、返璞归真的境界,是山东省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也是全球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海滨道观。
穿过牌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宛如泰山般屹立的巨石,其上镌刻着“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巨石左下角有一方刻,宛如历史的长卷,记录着那段传奇:“宋庆元元年乙卯,真人邱长春、刘长生同他道侣五人号曰七真,由宁海之昆嵛山来游崂山,止于本宫,讲道传玄,宏阐教义,道众大悟,各受戒律。”这里的“七真”,恰似《天龙八部》里的全真七子,熠熠生辉。其中邱长春,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便是奉旨掌管天下道教的长春子?丘处机,他曾先后三次如仙人降临般来崂山传道;刘长生,恰似清风般飘逸,乃是全真道第四任掌教长生子刘处玄,居此传教两年,使崂山成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及崂山道派祖庭。
踏入太清宫山门,仿佛踏入了仙境的大门,仙风道骨的高道长如仙人般早已在此相迎。穿过钟鼓楼,越过元君阁,进入仪门。远远地,两棵高大银杏树宛如两位巨人,屹立在那里,树高十几丈,粗壮达数围,枝干遒劲,郁郁葱葱,它们是华盖真人刘若拙亲手所植,至今已有1000余年树龄。据《太清宫志》记载,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赵匡胤听闻崂山道长刘若拙的高名,宛如听到了天籁之音,乃召其入京,任朝廷主管道教事务的左街道录。刘若拙宛如闲云野鹤,不求功名,坚请回山。于是宋太祖如恩赐般敕封其为“华盖真人”,并拨款如甘霖般重修太清宫,成为崂山道观受敕称宫之始。刘若拙因此赋诗《入觐回崂山》:“东来海上访道玄,幸遇一见有仙缘。宋祖天子丹诏书,奉命敕修道宫院。”
银杏树后有个门楼,走进院落,迎面便是三官殿。三官殿屋宇三间,灰脊灰瓦,红门洞开,中门顶端挂着一块镶金匾额“三官殿”。三官殿是崂山最早的庙宇,三进院落,布局工整。主殿属单檐硬山式花岗岩结构殿堂,里面奉祀的是三官大帝,即天官尧、地官舜和水官禹,民间有“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说。
东配殿是祖师殿,里面供奉的是祖师张廉夫、王重阳和张三丰。王重阳,陕西咸阳人,号重阳子。曾中武举,任酒监吏,悟道出家,隐居终南山。金世宗大定七((1167)),前往山东昆嵛山烟霞洞修炼,先后收马丹阳、丘处机、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为徒,在宁海、登州、莱州等地传教。对传统道教进行了改革,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不尚符箓,不荤素食,出家道观,成为道教全真派创始人。在殿外小广场上,有王重阳和全真七子崂山论道的铜像。
西配殿是七真殿,里面供奉着丹阳子?马钰、长春子?丘处机、长真子?谭处端、?长生子?刘处玄、玉阳子王处一、太古子?郝大通和清静散人?孙不二等全真七子。全真七子不仅是《天龙八部》中的艺术形象,历史上确有其人。王重阳羽化后,全真七子各立支派,丘处机创立龙门派,马钰创立遇仙派,刘处玄创随山派,谭处端创南无派,郝大通创华山派,王处一创全真派、孙不二创清静派,其中丘处机影响最大。游客们在三官殿前驻足观赏,有的人仔细研读着殿内的碑文,试图了解更多关于三官大帝的传说;有的人则虔诚地跪地朝拜,祈求神明庇佑。
在祖师殿外,一些游客对王重阳和全真七子的铜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讨论着全真七子的事迹以及其对道教发展的贡献。而另一些人则被周围的自然景色所吸引,纷纷拍照留念。
从三官殿西门出来,门旁有一方大石,宛如一位忠诚的卫士,静静伫立,其上镌刻着“逢仙桥”三个大字,熠熠生辉,相传这里是刘若拙邂逅踏雪无痕神仙的神圣之地。旁边还有宋太祖赵匡胤召见并敕封刘若拙为“华盖真人”的记事石刻,仿佛在默默诉说着那段久远的历史。
“逢仙桥”对面,有一株恰似苍龙的榆树,气势磅礴,故名“龙头榆”。它高耸入云,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树高20余米,为唐朝道士李哲玄亲手所植,历经1100余年的风雨沧桑,依然傲然挺立。李哲玄,号守中子,这位唐末的进士,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无意仕途,毅然弃官云游,以诗言志:“渡海乘舟到崂山,为修真道出尘寰”。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他东游崂山,筑“三皇殿”,被周太祖敕封为“道化普济真人”。
穿过“龙头榆”,登上步月廊,便来到了三清殿。三清殿犹如一座宏伟的宫殿,是太清宫三大殿中的主殿,也是道士们潜心修行的圣地,由正殿和两偏殿共同组成。正殿宛如一座坚固的堡垒,为岩石结构硬山式建筑,里面供奉着庄严肃穆的三清真神。居中的玉清元始天尊,手持圆珠,宛如一轮璀璨的太阳,象征着洪元;东边的上清灵宝天尊,怀抱如意,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象征着混元;西边的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老子,手持宝扇,犹如一阵和煦的春风,象征着太初。这三位天尊,是道教信奉的至高无上的尊神。东偏殿奉祀着东华帝君,宛如一位慈祥的长者;西偏殿奉祀着西王母,她是道教中至高无上的女神,宛如一朵盛开的牡丹,雍容华贵。
三清殿西侧有个关岳祠,虽然规模不大,但却声名远扬。听高道长说,康熙十一年(1672年),蒲松龄曾寓居于此,他的灵感如同泉水般喷涌,创作出了《香玉》《成仙》《仙人岛》《崂山道士》《白云洞》《崂山观海市》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院内有座蒲松龄书亭,亭西有面影壁,相传就是《崂山道士》中的那面神秘的墙。在院墙上,从石缝里顽强生长出一棵大树,它宛如一条灵动的巨龙,穿墙而过,因此被称为“穿墙树”。不知这棵神奇的树是否曾给蒲松龄带来灵感,让他创作出了那神奇的“穿墙术”。
话说从前,有一个名叫王生的人,听闻崂山之上有道观,其中的道士个个身怀绝技,法术高强。于是,他怀着满心的憧憬和期待,长途跋涉来到崂山,想要拜师学艺。
起初,王生还充满热情地投入到道观的学习生活当中,但没过多久,他就被每日早起晚睡、刻苦修炼的艰辛给打败了。道观中的清苦日子让他心生退意,最终决定辞别师父,返回故乡。然而,就在他即将离开的时候,心中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要是能学会一门神奇的法术再走,那也不枉此行了。
经过一番思索,王生向道士请求传授他穿墙之术。道士看着眼前这个心浮气躁的年轻人,微微一笑,竟然答应了他的要求。只见道士口中念念有词,对着墙壁比划几下,然后告诉王生可以试试了。王生半信半疑地走到墙边,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向前冲去。没想到,这一冲竟真的穿过了厚厚的墙壁!
王生又惊又喜,兴奋得手舞足蹈。此时,道士面色凝重地叮嘱道:“此术虽妙,但切记回去之后要保持心地纯洁,坚守正道,不可心生邪念,否则法术便会失效。”王生满口应承下来,随后便兴高采烈地下山回家了。
回到家乡后的王生,开始四处炫耀自己的穿墙本领。渐渐地,他的心思变得不再单纯,总想利用这门法术做一些不义之事。终于有一天,当他再次尝试穿墙时,却发现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成功。慌乱之中,他一头撞到墙上,额头瞬间鼓起了一个大包,疼得他哇哇直叫。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人们纷纷嘲笑王生的不自量力和贪婪愚蠢。
再说这崂山道士,他们的道法可谓高深莫测。除了令人惊叹的穿墙术外,还有许多其他奇妙的法术。比如能够用剪纸变幻出一轮皎洁的明月;可以驾驭仙鹤翱翔于天际,宛如仙人一般;甚至能召唤月宫仙子嫦娥降临人间。这些神奇的法术使得崂山道士声名远扬,尤其是在一部以其为原型改编而成的动画片播出后,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而我呢,也曾与崂山道士有着不解之缘。曾经,我负责管理当地的宗教事务,因此结识了崂山道观的刘道长,并与他成为相交多年的好友。此外,就连我所学习的棋艺,也与崂山道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的象棋老师陈天才大师,早年曾前往天津摆下擂台,凭借着高超的棋艺和过人的胆识,赢得了“马踏黄河两岸”的美誉。据说,陈大师当年在游历四方期间,也曾得到过崂山道士的指点,从而在棋艺上更进一层楼。这段经历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也让我对崂山道士愈发钦佩不已。且说那“炮打大江南北”之人,可谓是威风凛凛,其技艺之高超令人赞叹不已!此人不仅打遍京津之地难寻敌手,更是曾经与棋王谢侠逊战成平局,如此战绩实乃惊人。而我的陈老师见我对象棋颇有兴趣和天赋,便慷慨地赠予我一本珍贵无比的象棋孤本秘谱——《自处洞来无敌手》,让我勤加练习打谱。这本秘谱乃是出自崂山纯阳道人的手笔。
当我翻开这秘谱细细研读之时,不禁被其中精妙绝伦的布局所深深吸引。每一局棋都犹如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而纯阳道人的着法常常出其不意,以奇招制胜,让人防不胜防。我如获至宝般日夜钻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棋艺突飞猛进,有了质的提升。自此以后,我也算是崂山棋派的再传弟子了。
说起崂山,那可是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山。尤其是崂山东麓的棋盘石景区,更是闻名遐迩。这里有着一处古老的棋盘仙弈古迹,传说中常有仙人在此对弈。每当我想到此处,心中总会好奇那位写下《自处洞来无敌手》的纯阳道人是否也曾在这里与仙人一决高下呢?
而在关岳祠之前,还有一口神奇的“神水泉”。只见那泉水从地下汩汩涌出,如同一条银色的丝带,缓缓流淌至前方的一个池子之中。这池水清澈透明,宛如一面镜子,能够清晰地映照出周围的景色。更难得的是,这泉水口感甘甜清冽,还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堪称是天然的崂山矿泉水。想当年,这泉水可是道士们的主要饮用水源啊!它无论遭遇干旱还是洪涝,始终保持着稳定的水量,既不会干涸见底,也不会泛滥成灾。正因如此,这口“神水泉”得以位列崂山四大名泉之一,声名远扬。
沿着神水泉那层层叠起、错落有致的石阶缓缓而上,一座气势恢宏的三皇殿便映入眼帘。刚踏入殿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株高耸入云的大山茶,它宛如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静静地矗立在庭院之中。这株山茶高达约7米之巨,树干粗壮有力,树围足有1米有余。茂密的树冠犹如一把撑开的巨型绿伞,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几乎覆盖了大半座庭院。
在那油光闪亮、翠绿欲滴的叶片之间,一朵朵娇艳欲滴、绚丽多彩的山茶花正争奇斗艳地绽放着。它们有的如火焰般热烈奔放,有的似白雪般纯洁无瑕,还有的仿佛天边的云霞一般绚烂夺目。这些花儿或含苞待放,娇羞欲语;或欣然怒放,吐露芬芳。微风拂过,花瓣轻轻摇曳,像是在翩翩起舞,又好似在向人们诉说着春天的故事。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雅的清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在这株美丽的山茶树下方,竖立着一块古老的石碑。石碑上镌刻着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绛雪”。岁月的沧桑在这块石碑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但那字迹依然清晰可辨,仿佛在默默地讲述着这座宫殿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高道长指着石碑,神情凝重地说道:“此碑立于癸未年,也就是公元1223年,乃是崂山庙宇现存最为古老的碑记啊!想当年,这里香火旺盛,香客络绎不绝。然而,‘文革’期间,太清宫内的许多碑刻都惨遭破坏,损失惨重。幸得当时的老道长机智过人,他急中生智,用红纸将这些珍贵的碑刻糊起来,并在上面书写了革命口号,这才使得它们得以幸免遇难。”说到此处,高道长不禁长叹一声,眼中满是惋惜之情。
太清宫北院,一条由青石铺就而成的宽阔石阶蜿蜒曲折,宛如一条巨龙般伸向那高耸入云的老君峰。远远眺望过去,只见一座巍峨壮观的巨大铜像矗立在峰顶之上,在灿烂阳光的映照下闪耀着夺目的光芒。这座神圣庄严的老子铜像乃是依照画圣吴道子精心绘制的老子画像铸造而成,每一处细节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这位伟大先哲穿越千年时光来到了现世。
老子铜像的天庭异常饱满圆润,彰显出他非凡的智慧与气度。那双深邃如渊的眼眸,仿佛能够洞悉世间万物的奥秘。他那飘洒而下的长须和随风舞动的道袍,更是给人一种仙风道骨之感。左手高高举起直指苍穹,右手则向下伸去点向大地,这一姿势寓意着开天辟地、唯道独尊之理,令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此乃当今世上最大的老子铜像,堪称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
老子原名李耳,曾经担任过东周时期的守藏史一职。因其学识渊博、见多识广而声名远扬,就连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也曾不远千里前来拜谒求教于他。老子一生着述颇丰,其中最为着名的当属《道德经》一书。这部经典之作主张“道法自然”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等重要思想理念。所谓“道法自然”,即是倡导人们要顺应天地间的自然规律行事;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则意味着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应当做到有所作为但又不过分干预,这种观点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辩证法,看似简单却意义深远。
老子凭借其卓越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成为了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同时也是道家学派当之无愧的创始者。他不仅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位列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并被誉为东方三大圣人之一。此外,唐高宗还将其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亦追加封号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在道教信仰体系当中,老子被尊奉为道祖、太上老君以及道德天尊等崇高称号,受到无数信徒的顶礼膜拜。
沿着那蜿蜒曲折、宛如长龙般的梯子石奋力地攀援而上,右边的石壁上赫然呈现出一处引人注目的李白诗刻。遥想唐朝天宝三年(公元744年)那个遥远的时代,那位怀揣着“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豪情壮志的诗仙李白,承蒙圣上恩赐黄金并准予他辞官还乡。随后,他在齐州的紫云宫中正式皈依道教,从此自号青莲居士。在一次东游崂山之时,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灵感迸发,挥毫泼墨间留下了一首充满浪漫色彩的传世诗篇:“我昔东海上,崂山餐紫霞。亲见安期生,食枣大如瓜……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这优美的诗句仿佛将人们带入了那个如梦似幻的仙境之中。
继续拾级而上,大约行走数十米之后,一块巨大的石头映入眼帘,上面醒目地镌刻着“太白石”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想必此处便是当年李白登高远眺、吟诗作赋的绝佳之处吧!
再往上攀登,便来到了一座由花岗岩构成的陡峭石崮面前。这座石崮因其峰顶形状恰似一颗鲜嫩多汁的桃子而得名“蟠桃峰”。站在远处眺望,只见那峰顶之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岩穴。其中有一个岩穴格外引人注目,它的面积约有方圆六米左右,洞内一池清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且无论春夏秋冬,这池水始终保持充盈,常年不干涸。在那陡峭的山崖之上,还精心雕刻着两个龙飞凤舞的大字——“瑶池”,给整个场景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又庄严的气息。
穿过“瑶池”所在之地后,眼前的道路开始变得略微平坦起来。此时,空中不时传来阵阵轻微的风声和机械运转声,原来是那索道的吊篮正从人们的头顶快速掠过。在这附近还有一条岔道,若选择向右前行,则能够直达山顶;若是选择继续向前迈进,那么不久便能抵达闻名遐迩的“上清宫”。
在上清宫那气势恢宏的大门之前,傲然挺立着一棵历经了悠悠岁月沧桑的千年银杏。这棵银杏树高耸入云,竟达到惊人的26米之高!它那粗壮的树干,周长足足有7米之长,需数人合抱才能围拢过来。据史书记载,此树乃是由德高望重的刘若拙道长亲手栽种而成,经过千百年风雨的洗礼和阳光的滋润,如今已然成为了崂山众多银杏之中最为粗壮的那一株,其树龄更是长达1000多年之久,堪称稀世珍宝。
而最为奇特之处在于,这棵古老银杏树的根部紧紧地环绕着主干,竟然奇迹般地生长出了一圈小巧玲珑的银杏树苗。这些小银杏宛如一群天真可爱的儿孙,亲昵地依偎在老银杏树这位慈祥长辈的身旁,共同构成了一幅温馨动人的画面,也正因如此,这棵千年银杏被人们形象地称作“公孙树”,实乃名副其实。
说起上清宫这座历史悠久的道观,那可是有着一段不平凡的来历。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对仙风道骨、身怀绝技的华盖真人刘若拙极为敬重,特意下令为他赏赐建造了这片宏伟壮观的道场。上清宫整体呈两进式院落布局,错落有致,庄严肃穆。前殿内供奉着道教中的三清神像——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以及道德天尊;而后殿则敬奉着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左右两边的偏殿分别祭祀着“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和“七真”(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位全真道祖师)等诸位神仙。大名鼎鼎的丘处机道长也曾在这里潜心修炼过,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
在宫前不远处,还静静地矗立着一座丘处机的衣冠冢,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这位道家高人曾经的辉煌与荣耀。而周围的山岩之上,则精心雕刻着丘处机道长所作的诗歌共计十首。其中有一首便是赞美崂山的壮丽景色:“群峰峭拔下临渊……”绝顶孤高上倚天。沧海古今吞日月,碧山朝夕起云烟。”东北角的石壁上,刻有丘处机的《青玉案》词,序言中记载其于金大安元年(1209年)云游崂山经过。丘处机有《磻溪集》六卷传世,其中40多首诗词与崂山有关。
从上清宫往下走,有龙潭瀑布,为崂山四大名瀑之一,但和登顶之路背道而驰,只好忍痛割爱,继续上行。听道长说,在明霞洞西北方向不远处,另有一番别样景致。那里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山林,树木高大而挺拔,枝叶繁茂交织在一起,仿佛撑起了一把把绿色的大伞。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地面上光影斑驳,犹如一幅自然天成的水墨画。
林间不时传来鸟儿清脆悦耳的啼叫声,它们或欢快地跳跃于枝头,或振翅高飞,自由自在地穿梭在这片宁静的天地之间。微风轻拂,带来阵阵清新的空气,夹杂着草木的芬芳,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沿着蜿蜒曲折的小径前行,可以看到路边盛开着各种各样不知名的野花,五颜六色,争奇斗艳。有的如繁星点点般点缀在草丛间;有的则成簇成团,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蜜蜂忙碌地飞来飞去采集花粉,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面。
继续深入这片山林,会发现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缓缓流淌而过。溪水撞击在石头上,溅起朵朵水花,发出叮叮咚咚的声响,宛如一首动听的乐章。溪边生长着茂密的水草,随着水流轻轻摇曳。偶尔还能看到几条小鱼在水中嬉戏游动,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给这宁静的氛围增添了几分活泼的气息。远远地望见有座巍峨的高峰,那便是巨峰,俗称“崂顶”,三面峭壁,崔嵬险峻,为崂山最高峰。遗憾的是,从这里无法直达巨峰。因崂山不是一座山,而是连绵起伏的山脉,奇峰俏立,沟壑幽深,方圆达446平方公里,有39座山、17座峰、25个崮、26个顶,还有27条河、55条涧、25个潭等七大景区400多个景点,各有千秋,难以尽游,不得不留点想头,寻机会当凌绝顶。
在明霞洞西北,遥遥望去,有一座巍峨的高峰宛如巨人般屹立,那便是巨峰,俗称“崂顶”,它三面峭壁,崔嵬险峻,如同一柄利剑直插云霄,为崂山最高峰。可惜的是,从这里无法径直抵达巨峰。因为崂山并非单单一座山,而是连绵起伏的山脉,奇峰罗列,沟壑纵横,方圆达446平方公里,拥有39座山、17座峰、25个崮、26个顶,还有27条河、55条涧、25个潭等七大景区400多个景点,各具特色,美不胜收,实在难以一一游览,只能留点念想,寻个时机登上绝顶。
自古以来,不少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纷纷前来崂山寻仙问道,其实神仙并非高不可攀。所谓仙者,乃是山边之人,即修炼得道之人。凡人若能知足常乐,亦能堪比神仙。遥望山海仙境中的老子,不禁想起《道德经》中的名言:“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下有道,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若能领悟其中真谛,便能顺应自然。倘若心中没有执念,便可成为人间逍遥仙。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