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真正的推理天才
“请进!”
林奕的思绪都被刚刚画下的红色分割线所吸引,完全没有自己开门的想法。
敲门的那人似乎也没什么讲究礼节的想法,径直就推开了门。
“林队?”夏初霁原以为是林奕有什么重要东西忘记拿,特地回来取,倒是没有想到他是这么一副认真的姿态,站在白板前分析案情。
林奕没有说话,只是微微摸了摸下巴,不断回忆着对高培元和张道明的审讯。
2015年?2015年几月来着?
夏初霁疑惑地微微蹙眉,正欲开口问些什么,注意力却率先被那整整一白板的案情分析给吸引了去,不自觉就挪动了脚步,站到林奕身旁细细观察其上的内容。
林奕似乎完全没有注意到她的到来,只是口中不断念念有词道:“为什么会如此密集?”
他眉宇间满是凝重,回身翻弄起桌上的审讯记录,直到翻到张道明的口供。
“我们张氏第一次接触到这群军火贩子,是在2015年年初,大约1-2月间,具体时间记不清楚了,但依稀记得那时天气还冷的很……”
2015年1-2月之间?
林奕目光重新转回到白板上,在夏初霁奇怪的目光中,径直走向白板,把刚刚画下的红色分割线擦去,在“首都411爆炸案”与“首次暗杀首相”之间的位置重新重重画下一道分割线。
夏初霁冰蓝色的冷眸微微颤抖了下……
首都411爆炸案,母亲的案件……
那鲜红色的印记,仿佛又唤起了她不愿回首的记忆。
数十天的打捞,只在冰冷的江水中寻得一副残缺的车架,连母亲的遗体都没有找到。
只在江河尽头的瀑布下游,找到了被鲜血浸透的残破衣物,被爆炸高温熔化了一半的手机,湍急的江水的猛烈冲刷下,连母亲的一隅残肢都没有找到……
林奕也看得出神,一言不发,一时间并不宽敞的办公室里安静的可怕,还是夏初霁冷冰冰的话语率先打破平静。
“这道红色标记是什么意思?与我母亲……与411爆炸案有什么关联吗?”
林奕把手指竖在唇间,做了一个噤身的动作,继续用笔在白板上记录着什么。
他先是将2014年-2015年之间所有的案件用一个大括号括起,细数了一番鹧鸪行动的次数,用红笔在大括号上方写下了一个数字7。
一次袭击外交事务署,三次袭击首相,三次袭击国安署相关人员……
至于2016年开始,虽然狙击和爆炸袭击的案件总数仍有16次之多,但是折算到年均的频次大幅降低,而且只单独针对首相,没有了类似针对国安署袭击,细细算起来只有2次左右。
尤其到了近三年,对于首相袭击总共只有一次1500m外的失败狙杀,一枪无果后便逃的无影无踪……
甚至这一枪都是是不是“鹧鸪”所犯,都存疑……
林奕缓缓闭上眼眸,仿佛站在时光的长河上,以俯视的目光重新审视着整起案件……
2015年密集的恐袭,对于当初首相和国安署留下的心理阴影不可谓不重,2015年首次的袭击案后,首相几乎是全年没有在公众面前露面,当时的我在明,敌在暗的惊惧感,仿佛都要跃然板上。
至于2016年后的逐渐偃旗息鼓,仿佛是有意的在让世人遗忘一般,像是一针麻痹剂,一碗遗忘水……
首相开始偶尔出席公众场合,国安署的调查也进入了常态化的阶段……
直到洛桑的大案爆发,先是惊现疑似“鹧鸪”成员的尸体,也就是刀疤男“鹈鹕”,大案信息汇报至首都后,立刻引起了国安署和首相的高度关注。
接着,张氏财团军工厂的秘密揭露,另一名“鹧鸪”的成员刀雀身死,同样留下了完整尸体,自此国安署和首相彻底震动,首相更是亲自现身洛桑,找上了自己。
2015年至今,大约已经过去了九年,这九年期间,“鹧鸪”通过张氏财团的军工厂走私的武器总量恐怕已经达到了一个恐怖数字。
“鹧鸪”沉寂如此之久,究竟要做什么?
如此大量的武器,到底要用来做什么……
总不可能是“武装夺权”……武器再多,佣兵再善战终归是杂牌势力,不可能有与正规军队抗衡的力量,走那一条路连以卵击石都不如,没有任何意义。
与姜着山交谈时的一些片段不断涌入脑海……
“首相大幅加强了特勤护卫队的规模,又暗中调配了反恐特战队中的精英随身保护。”
“自从鹧鸪案后,首相待在首都总务署的时间大幅增加,公开出现的场合极少,且都不对外提前公布行程。”
“首都总务署的防卫可谓牢不可破!”
一个恐怖的推测缓缓在林奕心头升起……
不会吧……
若是他的推理正确,那“鹧鸪”的目标恐怕根本不是“统治颠覆”,而的的确确是“首相”这个人。
不是这个至高无上的职务,而是在位之人!
这真的可能吗?
林奕俯下身来,越想越心惊,目光顺着白板上的时间轴,将所有并非袭击首相本人的案件都用红笔圈了起来。
““外交事务署爆炸袭击案”、“首都411爆炸案”、“国安署614袭击案”、“首都718爆炸案”。
四起。
一起针对外交事务署,三起针对国安署。
如果“鹧鸪”从一开始的目标只有首相一人,那它袭击外交事务署与国安署的意义何在?障眼法吗?扰乱调查的进展?为后续计划赢得更多的时间?
确实,如果隐去这四起案件,“鹧鸪”都不像一个传统的恐怖组织,而更像是一个专注刺杀首相的刺客组织。
林奕心中依旧困惑难解。
如果“鹧鸪”想借助目标随机的恐袭来掩盖真实目的,它明明有更多好的选择。
比如2016年后时不时进行随机恐袭,地点甚至不需要在首都,全国各地皆可,风险还低。
比如降低大幅刺杀首相的频率,麻痹首相的警惕意识,寻找一击毙命的机会,而不是在2014到2015年期间如此密集的行动,彻底激起了首相的自保意识,变相使得刺杀的成功率变得微乎其微……
这四起案件,必然有着特殊的意义!
有着“鹧鸪”不得不行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