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娱之花瓶影帝七七家d猫猫

第1553章 信心满满

第章信心满满

“村之声”,“尽管个人非常满意蜘蛛侠在曼哈顿上空飞檐走壁的惊险和刺激,尽管个人非常惊喜安森-伍德为彼得-帕克这个角色注入的脆弱、复杂以及独有魅力,但我依旧无法和这个故事产生丝毫共鸣——

所以,一切的矛盾和拉扯仅仅只是因为他无法和心爱的女孩在一起

抱歉,这份根源产生的愤怒、挫败、沮丧和挣扎,在个人看来,远远不足以撬动超级英雄的真实感。”

四十分!

一记重锤,这显然不是媒体评论的正确打开方式。

“纽约客”,“从来没有一部商业爆米电影愿意静下心来给予角色独处的时刻,甚至在某些时刻看到莎士比亚遗风,但不是利用独白,而是利用镜头放任情绪发酵;难以置信的是,邓斯特、弗兰科、莫里纳以及伍德全部奉献令人信服的表演,在有限空间里建立角色和观众的联系,这毫无疑问是大胆的。

然而,那些肥皂剧桥段,真的必要吗

在如此成熟如此完整的叙事手法里,剧本过度依赖青春校园电影里的肥皂剧桥段不断制造戏剧冲突,不仅让玛丽-简这个角色变得扁平、聒噪、苍白,彻底浪费导演的努力和尝试;而且拖拽电影滑向校园肥皂剧的水准,阻止电影在超级英雄成长的主题上带来更多可能,这又毫无疑问是令人扼腕的。”

六十分!

再一记重击,赞扬之中带有遗憾,但恰恰因为期待满满,要求更加严苛,批评更加汹涌的同时打分也更加严格。

事情,略显不妙。

“村之声”也好,“纽约客”也罢,两家坐落纽约的媒体属性偏于独立、艺术一些,他们始终不是主流商业电影的狂热追捧者;但毋庸置疑地,两家都是专业权威媒体,特别是前者,在电影行业拥有名望和声誉。

现在,他们双双给予批评,出师不利。

然而!

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像“蜘蛛侠2”这样的商业电影想要清一色赢得全部媒体芳心,几乎是不可能任务,剧组自上而下都已经做好承受批评的心理准备,更何况,两家媒体所说的情况也没有超出预期。

山姆-雷米:安森早就已经说过了。

在电影开拍之前,安森针对剧本给予大量意见,“村之声”和“纽约客”提出的问题,就在安森的列表里;但索尼哥伦比亚拒绝安森的意见,现在呈现出来的效果,甚至可以说是他们瞄准市场故意制造的结果。

所以,有得必有失——

如果想要迎合市场,那么接受媒体批评,这不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冷静。”

迈克尔-林顿轻轻颌首,看着“村之声”和“纽约客”的两份评论,喜怒不形于色,示意会议室保持冷静。

但内心深处还是轻轻吐出一口气。

看来,他还是太紧张了,因为昨天首映式整整一天的宣传造势而蒙蔽双眼,不由自主产生一种错觉,电影不仅成功,而且还是远远超出想象的大获成功,一鼓作气地将安森推向金字塔顶尖的顶尖。

对迈克尔来说,最完美的情况就是,“蜘蛛侠2”成功,但不是巨大成功。

现在,看到媒体评论陆陆续续出炉,紧绷的心弦徐徐放松下来,事情又重新回到自己的掌控之中。

没有必要草木皆兵,一点点风吹草动就全面戒备,仅仅因为安森眼缭乱的一番举行就方寸大乱,一点都不像他;他应该保持信心,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包括昨天的盛大首映式也没有例外才对。

想象一下,首映式如此盛大如此隆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甚至就连他自己也被整个声势震撼到了,更何况是其他人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期待值越来越高,不管媒体综评如何,人们对电影票房必然有更多关注,特别是在今年暑期档,“怪物史瑞克2”首映周末破亿,这意味着市场活力全面开放,“蜘蛛侠2”没有理由落于人后。

安森事事争人前,唯恐人们不知道他的才华,一个首映式也要办得轰轰烈烈载入史册。

正好,那就让安森如愿,把期待值全面引爆,最后安森自己下不来台,到时候没有人能够责备索尼哥伦比亚不积极不配合。

想到这里,迈克尔已经完全冷静下来,不止表面而已,心弦也跟着放松下来。

整理一下思绪,迈克尔说,“发通稿,就说媒体口碑一片飘红,我们对票房充满信心。”

会议室里面面相觑,“……现在是不是太着急了如果媒体综评后续情况不妙,我们可能就要自己打脸了。”

迈克尔摆摆手,“没事,到时候撤稿就行,我们就是必须让人们感受到公司的迫切,一切都是因为安森。”

“不管媒体综评好坏,我们都需要人们感受到我们的压力,我们对票房的渴望,甚至不惜一切配合安森。”

“我们现在内部混乱,顾不上那么多,以至于卖出破绽,就是因为对安森有信心,也是因为首映式费巨大而焦虑,任何一点点好消息都当作救命稻草。我们在配合安森,我们没错,反正都有安森抗着。”

然后,迈克尔大手一挥,“通稿,现在就发。”

于是。

各大新闻媒体第一时间接到通知,索尼哥伦比亚官方已经发行通稿,庆祝“蜘蛛侠2”媒体口碑飘红。

众人看着孤零零的两个评论,面面相觑:媒体综评还没有完全出来呢,他们在着急什么

眼前场景,着实令人哭笑不得。

但事情有趣的地方在于,专业权威媒体的确在陆陆续续发布影评和分数,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蜘蛛侠2”是焦点,百分之百的焦点,他们必须和时间赛跑,所以索尼哥伦比亚的通稿是否在持续媒体搞快点

接下来,媒体释出评论的速度明显加快,媒体综评渐渐露出真实面目,匪夷所思的一幕出现在眼前。

此前,很少很少有人注意到,“村之声”和“纽约客”给出的评论都是中评。

不管是四十分还是六十分,两家媒体都给予中评,不是差评。

本来还以为“村之声”如此严格,百分之百是差评,但细细一看,赫然是中评,事情一下就有趣起来了。

人们之所以注意到这个细节,那是因为接下来的专业权威媒体一片飘“绿”,清一色好评,无一例外。

不要说差评了,就连中评都再也没有出现,一个两个三四五个全部都是好评。

好评,刷榜。

所以,索尼哥伦比亚这算是……求仁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