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重提往事
在座的几人都知道朱樉问的是那两万土兵的事,毕竟粮食没有可以再种,那些土兵可都是土司们的命根子,要是手里没了刀枪,土司也没了在当地横行的资本。
自然也不算上是土皇帝了,一说到这次出远门的意外收获,李文忠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他嘴角扬起对着朱樉、傅友德、沐英三人说道:“你们不知道,杨明那小子外强中干,被我老李就那么一吓差点没尿裤裆。”
说着说着,李文忠脸上的笑容更深,他嘿嘿一笑说道:“要是我在播州多留两天,估计杨明那小子连媳妇都得送我了。”
听到这话,朱樉眉头一皱,杨明的过度反应明显超出了他的预期。朱樉脸上没有半点喜色,反而担忧道:“杨明这小子对我们予取予求可不是什么好事,我怀疑这小子肯定有什么见不得光的事才会那样怕你。”
朱樉一说完,沐英也点头赞同。“我也觉得杨明那小子多半是心里有鬼,背地里一定是在搞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
傅友德接过话茬,急吼吼地说道:“要老夫来说,直接派兵将杨明那混蛋捉到大营,让他吃吃锦衣卫的苦头,到时候什么事都给你一股脑的招出来。”
傅友德明显是对自已被杨明欺骗一事还耿耿于怀,朱樉却不敢苟同他的意见。“把杨明这小子除掉很简单,可是这贵州四大土司的平衡一旦打破,其余三家实力大涨,那就事情难办了。”
朱樉的意见简单来说就是在收复云南之前,最好的办法是维持现状。一个半死不活的杨家才是最符合大明的利益,要是杨家突然倒了,大明没法在播州建立起有效的统治。
杨家的地盘迟早会被其他三家一步步的蚕食,平白无故为他人做嫁衣是朱樉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李文忠仔细一琢磨,也琢磨出了味来。“这杨家在播州经营了数百年,底蕴不是一般的时候,这次出征,表弟是咱们大伙的头儿,咱们还是多听听他的意见。”
李文忠旗帜鲜明的站到了朱樉一边,沐英也随后表态:“咱们的主要任务是收复云南全境,贵州是咱们的大后方,咱们还是跟贵州当地的土司保持友好相处才是上策。”
沐英的意见跟李文忠、朱樉一样,都是以稳妥为主。听到三人都不站到自已一边,傅友德变得有些闷闷不乐。
朱樉想在军中实行集体民主,目前看来成效不错。看到傅友德在生闷气,朱樉端起酒杯开解道:“老傅啊,你的事就是大家伙的事,杨明那小子把你当猴耍,就是把我们大家伙当猴耍,你别着急,咱们迟早有跟他算总账的一天。”
听到朱樉这句承诺,傅友德跟他碰了碰杯,脸色变得好看了一些。
接下来是这两万多名土兵的安置问题,对此,朱樉心里早就有了一番打算。
他首先开口说道:“我的提议是将这两万土兵全部打散,然后在安排在各自的营中。”
一直跟朱樉同进同退的沐英,难得提出了相反意见。
“这些土兵都是土司的私兵,他们军纪涣散,疏于训练。安插在各个营里很有可能会成为拖累,更甚者可能变成刺头。我的意见是将这些土兵编成辅兵,单独成立一军。”
辅兵就是杂兵,专门负责做杂役的士兵。沐英的意见是将这两万多名土兵一股脑的扔给李景隆带,省得到时候拖累大家。
李文忠跟傅友德二人也是赞同沐英的意见,李文忠开口说道:“我觉得沐英说的对,这两万多土兵搞不好到上战场时不但不是助力,很大可能会成为麻烦。”
傅友德接着说道:“这些土兵良莠不齐,很多人成了兵油子,真到了战场上搞不好会第一个当起逃兵。”
眼见这三人都不赞成自已,朱樉出言解释道:“这些土兵确实不是什么优质的战力,可是你们想过没有这些土兵都是本地的乡民,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咱们将来要想在西南落地生根,这些土兵才是咱们最大的本钱。”
原本对土兵的战斗力看不上眼的三人,一听到朱樉这样说。在贵州待的时间最长的沐英陷入了沉思,稍后才开口说道:“没想到小弟考虑的居然这么长远,这倒是显得哥哥们短视了。你说的这个办法,让土兵来担任流官,确实比那帮进士老爷靠谱的多。”
“现在唯一担心的是这些土兵的家庭都跟当地的土司有所牵扯,咱们要如何保证这些人的忠诚呢?”
沐英提出的问题很现实,当地土司要收买这些人可比朝廷容易的多,别到时候培养出的这些人都成了土司们忠心耿耿的家丁,那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对于沐英的疑虑,朱樉心中早就有了腹稿。朱樉红光满面,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举起酒杯对着三人说道:“如果我把土司的土地都分给了这帮土兵和他们的家人,这些人还会心甘情愿的跟着土司走吗?”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几年之前,朱樉在凤阳岗村喊出的那句豪言壮语,傅友德、沐英、李文忠三人都有所耳闻。
没想到今天朱樉在他们面前旧事重提,不得不说朱樉这句话犹如惊雷一般在房间内炸响,震得三人心神俱震。
李文忠端着酒杯,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他好半天才讷讷道:“真要是这样做了,恐怕整个西南都要变天了。”
傅友德戎马半生,第一次碰到这样天不怕地不怕的主,他最害怕这事一旦开了先例,恐怕就要刹不住车了。
傅友德向朱樉提醒道:“咱们要是真这么做了,怕是整个西南之地的乡绅都会把咱们当做死敌。”
傅友德的担心很有道理,乡绅们都不是傻子,一旦土民分的了土地,那些乡民还会心甘情愿地给地主当佃户吗?
这个方案一旦实行下去,整个西南铁定会乱成一锅粥,到时候,恐怕谁也承担不起西南三省糜烂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