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孤独麦客
第九十五章 抢种与养望
小
大
“若有来世,好生做人,别干坏事了。”十月的清晨,遍地白霜,吴前带着辅兵出来清理战场。
他刚刚看到了一位十三四岁的少年,尸体僵卧于地,面容痛苦,便多了几分感慨。
感叹完后,便弯下腰来,与辅兵一起将尸体搬上车。
对面的辅兵是新来的,满奋部残兵,入伍至今不过四个多月,只打过一仗,还全军崩溃了。此时看到尸体,脸色发白,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尸体上飞快地掏摸着。
还真有几枚铜钱被撸了出来。
吴前指了指马车上的竹筐,辅兵听话地把铜钱丢了进去。
缴获归公,统一分发,这是从一开始就建立起来的铁律,老人都习惯了,新人在熏陶下,也默认接受了。
马车辚辚向前,很快又停了下来。
吴前翻开一具尸体,道:“伤口全在前胸,怎么这么死心眼呢?爷娘养你这么大不容易啊,下次记得早点降顺。”
对面的辅兵拾起一杆长枪,放到另一辆马车上。
走过来时,与吴前一起,熟练地把尸体身上的皮甲扒了下来。
皮甲多有破损,但缝缝补补还能用。
上好的皮甲,可并不便宜啊。
马胯革、牛皮、猪皮甚至鹿皮,各色皮革打制的皮甲价值不一。
这一副应该是猪皮层叠打制而成,不算太好,但分发给战兵用,总比无甲强。
另外一边还有辆车。
两名辅兵一前一后,将几把满是缺口的环首刀收了起来。
辅兵中有专门修理器械的,交给他们重新锻打,又是一把好刀。
伤损的马匹、役畜也有人处理。
基本是就地切割,皮革收走,肉抬走,给嘴里淡出鸟来的袍泽们改善下伙食。
甚至就连动物蹄筋都有专人处理,制弓时用得上。同样的,射出去的箭还能回收,仔细检查一番后,大部分都能重复利用。
打扫战场的快乐就在于此,满满的收获感。
装战利品的马车很快就塞不下了,吴前带着一队人,押着二十多辆车回城。
战事结束,驿道上的人不多,但已经有少数消息灵通之辈,赶着大车进城了。
途径一片农田时,前方停了不少车辆,几乎将路面都堵住了。
吴前无奈,让人停下车。够着头一打量,嗬,却是几个峨冠博带的士人,正对着农田指指点点呢。
其中好像还有他见过的。
咦?那不是王衍么?吴前竖起耳朵听他们说话。
“彦国看了许久,可看出些许名堂?”王衍坐在车上,不耐烦地问道。
“老货恁地烦人!”胡毋辅之斥了一句,继续看向田中。
王衍哈哈大笑,不以为意。
胡毋辅之就是这个性子,很有名士风范。
其子胡毋谦之,才学不及父,但父子二人都喜欢饮酒。
有一次,胡毋谦之看到父亲和人饮酒,直呼父名道:“彦国,你年纪大了,不能再这样喝酒。而且天天喝,将来会让我穷得光屁股面对邻居的。”
胡毋辅之不以为意,哈哈大笑,邀请儿子一起喝酒。
于是,父子二人“欢饮”。
“彦国……”王衍等了一会,又有些不耐烦了,催促道。
“听!”胡毋辅之打了個手势,让王衍稍安浮躁。
王衍狐疑地伸出头,侧耳倾听。
他方才看过了,东海国中尉司马邵勋带着一群士卒在耕田。就这事,有什么好看、好听的?
“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栝。”远处隐隐约约响起了苍凉的歌声。
“食粮乏尽若为活。”有人高声和之,声音里还带着颤抖。
“救我来!”
“救我来!”
田中所有人都和了起来。
“哈哈,妙哉!”胡毋辅之高兴地手舞足蹈,立刻让人拿来纸笔,打算记录下听到的这首歌。
吴前哂然一笑。
这歌他听过,还会唱。
最先是邵司马唱起来的,后来在银枪军中广为流传。
至于耕田,确实是邵司马在带头耕田。
战事一结束,邵司马就组织人抢种小麦,一点没耽搁,因为已经有点晚了。
其实,这会的河南,种越冬小麦的人不多,粟才是主流。
但邵司马觉得洛阳频繁战乱,难得有安宁的时候,不如抢种一批小麦,来年五月就能收。届时若还没打仗,那就再种一茬杂粮,将粮仓都充实起来。
因为耕牛严重不足,马耕又太浅了——更何况马儿同样很匮乏——于是邵司马像打仗一样,身先士卒,带着军士们一起“人耕”。
这会就是了。
吴前看了一会,心中愈发感慨。
邵司马说“洛阳城里无好人”,他自己也不是什么好人,但带头耕地,让儿郎们足食,而不是一味搜刮百姓,这却是什么来着?对,教谕们说的“大仁”。
大仁大勇,真的值得他追随。
“俚歌小调罢了,有甚好听?”王衍听了一会就没兴趣了,悻悻说道。
“救我来!救我来!听到没有?”胡毋辅之哈哈大笑。
王衍只当他发神经。
这人门第不错,但小时候家里很穷,与泥腿子接触多了,总有些神神叨叨。以至于太尉征辟他到幕府做官都拒绝了,怕不是有点病。
现在是太弟中庶子、阴平男,身份高贵,结果还是喜欢这些黔首们哼唱的烂俗小调。
能不能欣赏点高雅的东西?
“我记完了,走吧。”胡毋辅之笔走龙蛇,将这首歌记下后,毛笔潇洒地一扔,直接上了牛车,把王衍往旁边挤了挤,道:“不虚此行,不虚此行啊。”
“彦国,你是不是忘了正事?”王衍不满地问道。
“有酒没?”胡毋辅之问道。
“没有。”王衍很干脆地拒绝了。
胡毋辅之遗憾地咂了咂嘴,方才说道:“邺城败了,败得很惨。”
“刘元海呢?他的救兵呢?”王衍神色一正,问道。
“来不及了。”胡毋辅之摇了摇头,道:“石超、王斌连吃败仗,士卒逃散,城中只剩一万五千甲士,守不住了。”
王衍差点被自己的唾沫呛死。
一万五千甲士,守不住邺城?
邵勋才多少人,他就敢守洛阳。
“王浚、司马腾十几万大军,邺城早晚陷落。纵是太弟想守,也没人陪他等死啊。”胡毋辅之叹了口气,说道:“更何况,太弟不想守了。旬日前便带着残兵败将,奉天子南奔洛阳。走得仓促,一路上,唉……”
“一路上如何?”
“君臣都未带钱。”胡毋辅之说道:“只有中黄门行李中藏了三千钱。被人知道后,天子下诏借钱,道中买饭。还没有食器,只能用瓦盆吃饭,唉。”
王衍无语。
你们有兵将随行护送,还要“买”饭?
最让人难绷的是,天子专门发了一道诏书,却是为了借钱吃饭……
“我跟了几天,便先行一步,来洛阳打点。”胡毋辅之仿佛也不堪回首,不愿多提这事。
王衍有些同情君臣一行人了,真的惨。
天子可能还好,习惯了。
司马乂奉帝出征的时候,夜宿豆田,条件也很艰苦。天子饭量又大,经常吃不上饭,人都瘦了……
但司马颖从小锦衣玉食,这次是真的落难了。
他来洛阳,真是脱了毛的凤凰不如鸡,糜晃、邵勋若想杀他,一念之间的事情。
想到这里,便有些唏嘘。
曾经叱咤风云的人,也会落到这步田地。
“如今洛阳谁做主?”胡毋辅之问道。
“督洛阳守事糜晃总揽军务。”王衍说道。
话只说了一半,但他相信胡毋辅之听得懂。
军务归糜晃,政务当然由他王夷甫做主了。至于那位曹馥,虽然是司马越的军司,但看样子他也不想争什么。
“邵勋呢?”胡毋辅之问了一个名字,直接让王衍惊讶了。
惊讶的原因不是因为邺府官员知道邵勋,而在于胡毋辅之压根就不管事啊。
他是太弟中庶子,有正经官职的,但和丞相府军谋祭酒杨准一样,逍遥度日,不任官事,不是在游山玩水,就是在狂喝滥嫖——事实上,邺府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幕僚,只拿俸禄,不干实事,但司马颖确实需要他们妆点门面。
名士多了,声势就壮。
声势壮了,前来投奔的人就多。
为此多养一些风流名士,那都是小事了。
“邵勋是东海国中尉司马,自封中军将军,何伦、王秉、苗愿之辈,见了他都不敢正面指斥。”王衍说道。
“就他?”胡毋辅之惊讶地指了指正在田里像头老黄牛一样犁地的军将,道:“既然一人之下,权势熏天,又何故如此?”
“怕是所谋甚大。”王衍阴阳了一句。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邵勋下地干活,也是一种“养望”。
有人养望靠卧冰求——咳咳,靠事亲至孝。
有人养望靠辩经清谈。
有人养望靠名士风流。
邵勋如此养望,吸引过来的怕是只有浊流役门,而不是清流名士。
“现在谁还没点野心。”胡毋辅之嘟囔了一句,然后正色道:“太弟既遣我来,我再不晓事,也得问清楚,可有性命之忧?”
“没有。”王衍很干脆地说道:“邵勋是个懂规矩的人,不是张方,放心吧。”
“好。”胡毋辅之点了点头,不再说话。
牛车走得很慢,歌声仍隐约传来:“救我来!救我来!”
俚歌小调,其实并不需要什么文采。
难的是你得贴近黔首们的生活,经常与他们攀谈,聊生活,拉家常,知道他们的诉求是什么,这才能写出脍炙人口的东西。
此时听到“救我来”三个字时,胡毋辅之就觉得有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他仿佛听到了大晋朝那千千万万无人问津的黔首,在悲怆地大喊:“救我来!”
他深深地叹了口气。
他刚刚看到了一位十三四岁的少年,尸体僵卧于地,面容痛苦,便多了几分感慨。
感叹完后,便弯下腰来,与辅兵一起将尸体搬上车。
对面的辅兵是新来的,满奋部残兵,入伍至今不过四个多月,只打过一仗,还全军崩溃了。此时看到尸体,脸色发白,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尸体上飞快地掏摸着。
还真有几枚铜钱被撸了出来。
吴前指了指马车上的竹筐,辅兵听话地把铜钱丢了进去。
缴获归公,统一分发,这是从一开始就建立起来的铁律,老人都习惯了,新人在熏陶下,也默认接受了。
马车辚辚向前,很快又停了下来。
吴前翻开一具尸体,道:“伤口全在前胸,怎么这么死心眼呢?爷娘养你这么大不容易啊,下次记得早点降顺。”
对面的辅兵拾起一杆长枪,放到另一辆马车上。
走过来时,与吴前一起,熟练地把尸体身上的皮甲扒了下来。
皮甲多有破损,但缝缝补补还能用。
上好的皮甲,可并不便宜啊。
马胯革、牛皮、猪皮甚至鹿皮,各色皮革打制的皮甲价值不一。
这一副应该是猪皮层叠打制而成,不算太好,但分发给战兵用,总比无甲强。
另外一边还有辆车。
两名辅兵一前一后,将几把满是缺口的环首刀收了起来。
辅兵中有专门修理器械的,交给他们重新锻打,又是一把好刀。
伤损的马匹、役畜也有人处理。
基本是就地切割,皮革收走,肉抬走,给嘴里淡出鸟来的袍泽们改善下伙食。
甚至就连动物蹄筋都有专人处理,制弓时用得上。同样的,射出去的箭还能回收,仔细检查一番后,大部分都能重复利用。
打扫战场的快乐就在于此,满满的收获感。
装战利品的马车很快就塞不下了,吴前带着一队人,押着二十多辆车回城。
战事结束,驿道上的人不多,但已经有少数消息灵通之辈,赶着大车进城了。
途径一片农田时,前方停了不少车辆,几乎将路面都堵住了。
吴前无奈,让人停下车。够着头一打量,嗬,却是几个峨冠博带的士人,正对着农田指指点点呢。
其中好像还有他见过的。
咦?那不是王衍么?吴前竖起耳朵听他们说话。
“彦国看了许久,可看出些许名堂?”王衍坐在车上,不耐烦地问道。
“老货恁地烦人!”胡毋辅之斥了一句,继续看向田中。
王衍哈哈大笑,不以为意。
胡毋辅之就是这个性子,很有名士风范。
其子胡毋谦之,才学不及父,但父子二人都喜欢饮酒。
有一次,胡毋谦之看到父亲和人饮酒,直呼父名道:“彦国,你年纪大了,不能再这样喝酒。而且天天喝,将来会让我穷得光屁股面对邻居的。”
胡毋辅之不以为意,哈哈大笑,邀请儿子一起喝酒。
于是,父子二人“欢饮”。
“彦国……”王衍等了一会,又有些不耐烦了,催促道。
“听!”胡毋辅之打了個手势,让王衍稍安浮躁。
王衍狐疑地伸出头,侧耳倾听。
他方才看过了,东海国中尉司马邵勋带着一群士卒在耕田。就这事,有什么好看、好听的?
“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栝。”远处隐隐约约响起了苍凉的歌声。
“食粮乏尽若为活。”有人高声和之,声音里还带着颤抖。
“救我来!”
“救我来!”
田中所有人都和了起来。
“哈哈,妙哉!”胡毋辅之高兴地手舞足蹈,立刻让人拿来纸笔,打算记录下听到的这首歌。
吴前哂然一笑。
这歌他听过,还会唱。
最先是邵司马唱起来的,后来在银枪军中广为流传。
至于耕田,确实是邵司马在带头耕田。
战事一结束,邵司马就组织人抢种小麦,一点没耽搁,因为已经有点晚了。
其实,这会的河南,种越冬小麦的人不多,粟才是主流。
但邵司马觉得洛阳频繁战乱,难得有安宁的时候,不如抢种一批小麦,来年五月就能收。届时若还没打仗,那就再种一茬杂粮,将粮仓都充实起来。
因为耕牛严重不足,马耕又太浅了——更何况马儿同样很匮乏——于是邵司马像打仗一样,身先士卒,带着军士们一起“人耕”。
这会就是了。
吴前看了一会,心中愈发感慨。
邵司马说“洛阳城里无好人”,他自己也不是什么好人,但带头耕地,让儿郎们足食,而不是一味搜刮百姓,这却是什么来着?对,教谕们说的“大仁”。
大仁大勇,真的值得他追随。
“俚歌小调罢了,有甚好听?”王衍听了一会就没兴趣了,悻悻说道。
“救我来!救我来!听到没有?”胡毋辅之哈哈大笑。
王衍只当他发神经。
这人门第不错,但小时候家里很穷,与泥腿子接触多了,总有些神神叨叨。以至于太尉征辟他到幕府做官都拒绝了,怕不是有点病。
现在是太弟中庶子、阴平男,身份高贵,结果还是喜欢这些黔首们哼唱的烂俗小调。
能不能欣赏点高雅的东西?
“我记完了,走吧。”胡毋辅之笔走龙蛇,将这首歌记下后,毛笔潇洒地一扔,直接上了牛车,把王衍往旁边挤了挤,道:“不虚此行,不虚此行啊。”
“彦国,你是不是忘了正事?”王衍不满地问道。
“有酒没?”胡毋辅之问道。
“没有。”王衍很干脆地拒绝了。
胡毋辅之遗憾地咂了咂嘴,方才说道:“邺城败了,败得很惨。”
“刘元海呢?他的救兵呢?”王衍神色一正,问道。
“来不及了。”胡毋辅之摇了摇头,道:“石超、王斌连吃败仗,士卒逃散,城中只剩一万五千甲士,守不住了。”
王衍差点被自己的唾沫呛死。
一万五千甲士,守不住邺城?
邵勋才多少人,他就敢守洛阳。
“王浚、司马腾十几万大军,邺城早晚陷落。纵是太弟想守,也没人陪他等死啊。”胡毋辅之叹了口气,说道:“更何况,太弟不想守了。旬日前便带着残兵败将,奉天子南奔洛阳。走得仓促,一路上,唉……”
“一路上如何?”
“君臣都未带钱。”胡毋辅之说道:“只有中黄门行李中藏了三千钱。被人知道后,天子下诏借钱,道中买饭。还没有食器,只能用瓦盆吃饭,唉。”
王衍无语。
你们有兵将随行护送,还要“买”饭?
最让人难绷的是,天子专门发了一道诏书,却是为了借钱吃饭……
“我跟了几天,便先行一步,来洛阳打点。”胡毋辅之仿佛也不堪回首,不愿多提这事。
王衍有些同情君臣一行人了,真的惨。
天子可能还好,习惯了。
司马乂奉帝出征的时候,夜宿豆田,条件也很艰苦。天子饭量又大,经常吃不上饭,人都瘦了……
但司马颖从小锦衣玉食,这次是真的落难了。
他来洛阳,真是脱了毛的凤凰不如鸡,糜晃、邵勋若想杀他,一念之间的事情。
想到这里,便有些唏嘘。
曾经叱咤风云的人,也会落到这步田地。
“如今洛阳谁做主?”胡毋辅之问道。
“督洛阳守事糜晃总揽军务。”王衍说道。
话只说了一半,但他相信胡毋辅之听得懂。
军务归糜晃,政务当然由他王夷甫做主了。至于那位曹馥,虽然是司马越的军司,但看样子他也不想争什么。
“邵勋呢?”胡毋辅之问了一个名字,直接让王衍惊讶了。
惊讶的原因不是因为邺府官员知道邵勋,而在于胡毋辅之压根就不管事啊。
他是太弟中庶子,有正经官职的,但和丞相府军谋祭酒杨准一样,逍遥度日,不任官事,不是在游山玩水,就是在狂喝滥嫖——事实上,邺府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幕僚,只拿俸禄,不干实事,但司马颖确实需要他们妆点门面。
名士多了,声势就壮。
声势壮了,前来投奔的人就多。
为此多养一些风流名士,那都是小事了。
“邵勋是东海国中尉司马,自封中军将军,何伦、王秉、苗愿之辈,见了他都不敢正面指斥。”王衍说道。
“就他?”胡毋辅之惊讶地指了指正在田里像头老黄牛一样犁地的军将,道:“既然一人之下,权势熏天,又何故如此?”
“怕是所谋甚大。”王衍阴阳了一句。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邵勋下地干活,也是一种“养望”。
有人养望靠卧冰求——咳咳,靠事亲至孝。
有人养望靠辩经清谈。
有人养望靠名士风流。
邵勋如此养望,吸引过来的怕是只有浊流役门,而不是清流名士。
“现在谁还没点野心。”胡毋辅之嘟囔了一句,然后正色道:“太弟既遣我来,我再不晓事,也得问清楚,可有性命之忧?”
“没有。”王衍很干脆地说道:“邵勋是个懂规矩的人,不是张方,放心吧。”
“好。”胡毋辅之点了点头,不再说话。
牛车走得很慢,歌声仍隐约传来:“救我来!救我来!”
俚歌小调,其实并不需要什么文采。
难的是你得贴近黔首们的生活,经常与他们攀谈,聊生活,拉家常,知道他们的诉求是什么,这才能写出脍炙人口的东西。
此时听到“救我来”三个字时,胡毋辅之就觉得有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他仿佛听到了大晋朝那千千万万无人问津的黔首,在悲怆地大喊:“救我来!”
他深深地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