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先君子后小人,文化入侵
小
大
“请陛下示下!”
李若涟心中一震,上一次陛下如此凝重的表情,还是告诉他八大晋商卖国的事情。
难道比卖国还要严重的事情?
“朕成立了大明火器研究院,由徐光启、孙元化等人负责,但他们都是天主教徒,与西方联系密切,
他们保证不会将大明的火器技术传出去,不是朕小人,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个险朕担不起,大明也担不起。
所以,你派绝对心腹去火器研究院监视众人,但只监视跟火器有关的事情,其他事情装作没看见,直接对朕汇报,
记住了,如果一旦被发现,朕不会承认是朕安排的,你可明白?”
“还有,安排锦衣卫到各处看看,西方传道士在传道的时候有没有使用一些非正常的手段,若是有,秘密的抓回来。”
“若是发现传道士借传道为由秘密偷窃我大明的珍贵古籍、特有植物等等,直接处理掉,做的干净点!”
“臣明白!”
对皇帝的两个安排李若涟自然是清楚的,也清楚火器泄露的后果。
先不说传到海外了,就算是传到建奴那里,那对大明都是重大打击。
待李若涟走后,崇祯端着茶杯喝了一口热茶,长长的出了口气。zbzw.ζa
徐光启他们都是火炮行家,大明这个时代的绝对顶尖的科技人员,给什么待遇都不为过,派人监视他们是有些过分。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抛开火器泄露的事情,单以天主教徒这件事情来说都必须要重视。
往小了说,这是个人信仰的问题,朝廷无法干涉。
往大了,这就是西方文化的入侵渗透。
信天主教的人,下一代和后代大多数都会信天主教,这很可能就是一个等比数列的裂变。
如果他没有记错,历史上的崇祯末年,大明的天主教徒已经有一万五千人了,何等可怕的数字。
最终的后果是大明的语言、文化、文字、思想等都会被西方侵蚀,
当西方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这个民族就已经濒临灭绝了。
就如后世的英语,他不反对学英语,毕竟那个时候全世界最顶尖的技术资料都是英语翻译的。
学了英语就能看技术资料,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但不应该做为主科来学习,多少大学生毕业了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了几次英语,那么学的意义是什么呢?
既然中考和高考是3+x,那么英语为什么不能是x中的一个呢?
到了高中、甚至是大学了在学习,也来的急,很多大学都是小语种也是大学开始学习呀。
宗教这个事情处理不好,后果很严重的。
安排完了天主教的事情,崇祯又开始思索朝廷六部九卿的事情。
孙传庭选择了禁军都指挥使让他有些意外,不过也好,如果孙传庭选择自己招兵,那禁军都指挥使又要头疼了,兵部尚书还没有着落呢。
对于兵部尚书,他现在有几个人选,如洪承畴、侯恂、满桂、李定国、张煌言、堵胤锡等几人。
这几人中洪承畴、张煌言、堵胤锡三人都是明末的战略大师,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李定国那可是明末最能打的一个人,提起明末名将,李定国绝对是第一号人物。
侯恂虽然不怎么出名,但识人能力之强绝对是明末一号人物,
左良玉、袁崇焕、尤世威、史可法这几位明朝重臣,都是他从基层发现,并提拔推荐的。
可惜张煌言和李定国这会儿还都是不足十岁的孩童,堵胤锡也才二十来岁,暂时是用不上了。
不过崇祯可不准备错过他们,既然知道这几人有才能,那肯定得拉到自己这边来。
等过完年了,开个军校——讲武堂,从各地招一些资质好的孩子,从小培养。
满桂带兵打仗也是一把好手,宁远之战、宁锦之战的明军主要统帅,功勋卓著,已经升任总兵了。
以他的功劳和能力做个兵部尚书问题不大,但自成祖之后,兵部尚书都是文官担任。
兵部负责掌管全国卫所军官的选拔授予、训练、车辆、武器等管物资供应。
五军都督府对军队有“统军”权,负责打仗,两者互相掣肘,谁也别想造反。
别看内阁和六部的人对他做的事情都很赞同,但只要他敢将满桂调回来当兵部尚书,内阁和六部绝对不同意。
思索了一会儿后,崇祯有了决定。
“大伴,你可知道侯恂?”
王承恩立刻道:“回皇爷,奴婢知道此人,他父亲是太常卿侯执蒲,为人刚正不阿,邹元标、赵南星都很信任他父亲,
可能是受他父亲影响,侯恂入朝后也是嫉恶如仇,
在“红丸”、“移宫”两案中,又与阉党针锋相对,结果被魏忠贤给罢官了,现在应该赋闲在老家。
哦,对了,他还有篇奏疏是:论核饷练兵方略,但因牵扯甚大,没有被采用。”
“派人传旨,传侯恂回来!”
对于王承恩说的这些崇祯不太清楚,但他知道此人会慧眼识人、有能力就行了。
至于说是不是东林党都无所谓,禁军在手,听话好好做事则罢了,不听话搞幺蛾子他也不惯着。
搞定了这些,崇祯才长长的出了口气。
第二天的早朝,群臣行礼后,孙承宗出班了。
“陛下,臣恳请朝廷组建大明火器研究院,理由有十,一、红夷大炮在宁远大捷中威力已经验证……。”
足足说了一刻钟的时间,将火器的利弊都讲了个遍。
然后内阁的其余三人也都站了出来纷纷表示赞成。
见状,崇祯问道:“诸位爱卿的意思呢?”
“请陛下示下!”
群臣自然没有反对,昨天銮驾出了皇宫,没有丝毫的掩饰,随驾的有哪些人,也不是什么秘密。
很显然,皇帝和内阁已经定好了,到这里只是走个流程,他们若是不知趣反对,那就好日子也到头了。
“既然诸位爱卿都同意了,此事交由内阁去办,速度要快,各部要积极配合。”
崇祯说完又看向了户部尚书:“郭爱卿,火器研究院的成立会用到大量的铁,今年铁的产量有多少?”
“回陛下,截止到十一月初,各地报回来的产量为8000万斤,预计今年在9700万斤左右,但因为有些地方是直接折银子的,所以估计朝廷能得到的生铁预在7000万斤。”
“户部存铁量有多少?”
“陛下,约600万斤。”
听完数据崇祯眉头轻皱,脑海中闪过一道灵光,从这个存量中,他似乎发现了一些秘密。
李若涟心中一震,上一次陛下如此凝重的表情,还是告诉他八大晋商卖国的事情。
难道比卖国还要严重的事情?
“朕成立了大明火器研究院,由徐光启、孙元化等人负责,但他们都是天主教徒,与西方联系密切,
他们保证不会将大明的火器技术传出去,不是朕小人,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个险朕担不起,大明也担不起。
所以,你派绝对心腹去火器研究院监视众人,但只监视跟火器有关的事情,其他事情装作没看见,直接对朕汇报,
记住了,如果一旦被发现,朕不会承认是朕安排的,你可明白?”
“还有,安排锦衣卫到各处看看,西方传道士在传道的时候有没有使用一些非正常的手段,若是有,秘密的抓回来。”
“若是发现传道士借传道为由秘密偷窃我大明的珍贵古籍、特有植物等等,直接处理掉,做的干净点!”
“臣明白!”
对皇帝的两个安排李若涟自然是清楚的,也清楚火器泄露的后果。
先不说传到海外了,就算是传到建奴那里,那对大明都是重大打击。
待李若涟走后,崇祯端着茶杯喝了一口热茶,长长的出了口气。zbzw.ζa
徐光启他们都是火炮行家,大明这个时代的绝对顶尖的科技人员,给什么待遇都不为过,派人监视他们是有些过分。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抛开火器泄露的事情,单以天主教徒这件事情来说都必须要重视。
往小了说,这是个人信仰的问题,朝廷无法干涉。
往大了,这就是西方文化的入侵渗透。
信天主教的人,下一代和后代大多数都会信天主教,这很可能就是一个等比数列的裂变。
如果他没有记错,历史上的崇祯末年,大明的天主教徒已经有一万五千人了,何等可怕的数字。
最终的后果是大明的语言、文化、文字、思想等都会被西方侵蚀,
当西方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这个民族就已经濒临灭绝了。
就如后世的英语,他不反对学英语,毕竟那个时候全世界最顶尖的技术资料都是英语翻译的。
学了英语就能看技术资料,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但不应该做为主科来学习,多少大学生毕业了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了几次英语,那么学的意义是什么呢?
既然中考和高考是3+x,那么英语为什么不能是x中的一个呢?
到了高中、甚至是大学了在学习,也来的急,很多大学都是小语种也是大学开始学习呀。
宗教这个事情处理不好,后果很严重的。
安排完了天主教的事情,崇祯又开始思索朝廷六部九卿的事情。
孙传庭选择了禁军都指挥使让他有些意外,不过也好,如果孙传庭选择自己招兵,那禁军都指挥使又要头疼了,兵部尚书还没有着落呢。
对于兵部尚书,他现在有几个人选,如洪承畴、侯恂、满桂、李定国、张煌言、堵胤锡等几人。
这几人中洪承畴、张煌言、堵胤锡三人都是明末的战略大师,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李定国那可是明末最能打的一个人,提起明末名将,李定国绝对是第一号人物。
侯恂虽然不怎么出名,但识人能力之强绝对是明末一号人物,
左良玉、袁崇焕、尤世威、史可法这几位明朝重臣,都是他从基层发现,并提拔推荐的。
可惜张煌言和李定国这会儿还都是不足十岁的孩童,堵胤锡也才二十来岁,暂时是用不上了。
不过崇祯可不准备错过他们,既然知道这几人有才能,那肯定得拉到自己这边来。
等过完年了,开个军校——讲武堂,从各地招一些资质好的孩子,从小培养。
满桂带兵打仗也是一把好手,宁远之战、宁锦之战的明军主要统帅,功勋卓著,已经升任总兵了。
以他的功劳和能力做个兵部尚书问题不大,但自成祖之后,兵部尚书都是文官担任。
兵部负责掌管全国卫所军官的选拔授予、训练、车辆、武器等管物资供应。
五军都督府对军队有“统军”权,负责打仗,两者互相掣肘,谁也别想造反。
别看内阁和六部的人对他做的事情都很赞同,但只要他敢将满桂调回来当兵部尚书,内阁和六部绝对不同意。
思索了一会儿后,崇祯有了决定。
“大伴,你可知道侯恂?”
王承恩立刻道:“回皇爷,奴婢知道此人,他父亲是太常卿侯执蒲,为人刚正不阿,邹元标、赵南星都很信任他父亲,
可能是受他父亲影响,侯恂入朝后也是嫉恶如仇,
在“红丸”、“移宫”两案中,又与阉党针锋相对,结果被魏忠贤给罢官了,现在应该赋闲在老家。
哦,对了,他还有篇奏疏是:论核饷练兵方略,但因牵扯甚大,没有被采用。”
“派人传旨,传侯恂回来!”
对于王承恩说的这些崇祯不太清楚,但他知道此人会慧眼识人、有能力就行了。
至于说是不是东林党都无所谓,禁军在手,听话好好做事则罢了,不听话搞幺蛾子他也不惯着。
搞定了这些,崇祯才长长的出了口气。
第二天的早朝,群臣行礼后,孙承宗出班了。
“陛下,臣恳请朝廷组建大明火器研究院,理由有十,一、红夷大炮在宁远大捷中威力已经验证……。”
足足说了一刻钟的时间,将火器的利弊都讲了个遍。
然后内阁的其余三人也都站了出来纷纷表示赞成。
见状,崇祯问道:“诸位爱卿的意思呢?”
“请陛下示下!”
群臣自然没有反对,昨天銮驾出了皇宫,没有丝毫的掩饰,随驾的有哪些人,也不是什么秘密。
很显然,皇帝和内阁已经定好了,到这里只是走个流程,他们若是不知趣反对,那就好日子也到头了。
“既然诸位爱卿都同意了,此事交由内阁去办,速度要快,各部要积极配合。”
崇祯说完又看向了户部尚书:“郭爱卿,火器研究院的成立会用到大量的铁,今年铁的产量有多少?”
“回陛下,截止到十一月初,各地报回来的产量为8000万斤,预计今年在9700万斤左右,但因为有些地方是直接折银子的,所以估计朝廷能得到的生铁预在7000万斤。”
“户部存铁量有多少?”
“陛下,约600万斤。”
听完数据崇祯眉头轻皱,脑海中闪过一道灵光,从这个存量中,他似乎发现了一些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