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不当所长的日子里(2)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和集中,使整个人类世界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它令某类人产生了一种幻觉,即人能活着是正常的、理所当然的,人活着就应该是幸福的,不会因资源短缺、天真无知、性别、饥饿、疾病而夭折腐烂。
在我看来,这种幻觉是一种特殊的疾病,是发达工业社会的特产。
据我了解,这样的人出现在北欧地区在内的不少北方国家,而这些国家的人口,因此,请允许我我称呼拥有这种疾病的一部分人被其他人称为“白左”,上述的幻觉就此可以被称为“白左病”。
然而,沈涵曦对我的这段解释有些异议。
她认为,在工业时代以前,就有这样的人——中国有“何不食肉糜”,法国有“不吃面包吃蛋糕”(意译,并不准确)【1】的典故,并不是东方或西方的特产,也不是发达工业社会的特产。
我于是明白了,这个病的症结不在于发达工业社会,而在于横向上的“高度集中”、纵向上的“空前绝后”。
——夏希羽,时评文章《论“白左病”》(选段),19线至,往昔皆兀。智械来、何以应,可入虚窟?”
读完后一首词后,夏雯莉对沈涵曦问道:“老哥怎么总是用些国外的典故?还有,他跟我说他上辈子高考语文不及格,这事是真的吗?”
“先回答后一个问题——他上辈子高考语文确实是不及格,距离及格线只有一点点,这事我还是很清楚的。因为他的阅读理解里的一道大题的回答争议太大了,甚至上了全国热搜。我家里有人当了那年的高考评卷人员,所以知道报道之外的情况,但我是大二那年才知道的,所以谈不上泄密。具体情况……以后再说。
“现在,我来回答前一个问题。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些诗词都是他在国外现场写成的,除了化用和反用典故之外,没有文抄成分,全是现场写下,用的都是当地的素材,这点你应该想得到。另一方面,是为了掩盖自己在中国历史典故和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严重不足。除了古代战争史以及三国历史之外,希羽对中国古代史没有任何兴趣,他的兴趣都在世界史上。他可以为了读外国原始文献学各种古代文字和现代的外语,但却对文言文兴趣寥寥。
“至于诗词?对他来说,恐怕和数学公式以及外国历史人物的名字没有区别,也不在乎什么美感。能尽量保证协调已经是难得了。只是因为近现代史之中,有不少中、日两国的文学家或汉学家填有词曲,比如你最熟悉的《沁园春·雪》这类,这才让他多看了古诗词一眼。”
得到回答的夏雯莉并没有继续追问更多诗词原文之外的问题,而是对着其中几个典故问了起来,沈涵曦也都根据自己的见闻做出了回答——
“‘日海(财团)’的典故实际上是他在初一那会给我推荐的一部优质韩剧《第五共和国》……讲的就是韩国目前在任的全斗焕上台前后的事。在我们出生前几年才有的电视剧。如果世界线变动不够大的话,你要过二十年才能看到。至于这玩意在我们那个世界有多火?如果《红楼梦》可以对应‘红学’,那么《第五共和国》则对应了‘五学’,你不知道你在网上能看到多少和我们差不多大的五学家。”(《钗头凤·答中国科学院》)
“关东大地震……那场地震对落樱帝国的形成和军部产生了重要作用,但这又涉及到大正末期的社会和工业水平问题了,短时间内没法讲清楚,你以后可以找水野教授抽空问问。”(《减字木兰花·江户梦》)
“‘轮盘胶印’的工艺会在印刷厂出现,上辈子他与我聊到过这方面的知识。”(《清平乐·光与电》)
“在这个世界,‘智械危机’应该是他的原创,估计他后续可能会写一篇文章专门探讨这个问题。”(《暗香·望月》)
……
沈涵曦在逐一回答完毕后,把夏雯莉还给她的手稿稍稍整理后,放进了自己的公文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