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油认知的变迁:三次街头采访
2012:梧桐叶上的问号
秋分那天,阳光穿过斑驳的梧桐树叶,在地面洒下细碎的光影。洪广玉背着那只洗得有些发白的帆布包,走在武昌的街头。作为食品安全领域资深媒体人,前北京科技报社记者,如今的食品安全新媒体主编,他对追踪民生热点有着敏锐的嗅觉,这次,她将目光聚焦在转基因油上,还邀请到了三位在转基因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罗云波,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严建兵,以及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林拥军。
“阿姨,耽误您几分钟,能问下您对转基因油的看法吗?”洪广玉笑着拦住一位拎着菜篮的中年妇女。那妇女警惕地抬眼,将菜篮往身后拉了拉,操着一口武汉方言说道:“转基因油?那哪敢吃哟!听说吃了对身体不好,说不定还会影响下一代,我家一直都买非转基因的油。”她边说边摇头,脚步匆匆,似乎生怕被转基因油这个话题沾上。
不远处,罗云波正试图和一位大爷交流,大爷皱着眉头,把手里的收音机音量调小,大声说道:“我还是相信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这些新玩意儿,心里总归不踏实。”严建兵和林拥军在一旁耐心解释转基因油的安全性和优势,可大爷只是礼貌性地点点头,眼神里的怀疑并未消散。
这一天,他们询问了许多人,得到的大多是类似的回答。傍晚,洪广玉坐在街边的长椅上,翻看着采访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市民们的担忧和拒绝。愿意尝试转基因油的市民,仅仅只有18%,而拒绝的比例高达73%,剩下的则处于观望状态。夕阳的余晖洒在她身上,带着几分无奈与沉重。
2018:蝉鸣里的松动
七月,光谷广场被蝉鸣笼罩。洪广玉再次和三位专家站在街头,开展对转基因油接纳程度的第二次调查。此时的她,已经策划主持过多届媒体转基因研修班,对转基因科普和风险交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姐姐,你平时会关注食用油的种类吗?对转基因油怎么看呀?”罗云波拦下一位穿着时尚的年轻女孩,笑着问道。女孩拨了拨耳边的头发,思索片刻后回答:“我知道转基因油,以前也有点害怕,但是后来看了一些科普文章,还有专家的讲解,感觉只要是安全的,也没什么问题。而且听说转基因油价格更实惠,要是品质有保障,我会考虑购买的。”她的回答让在场的人眼前一亮。
就在这时,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穿着格子衬衫,腋下夹着几本专业书籍,知识分子模样的男士主动走了过来。“我必须得说几句,”他推了推眼镜,神情认真,“转基因油是安全的,国家批准上市的产品,经过了严格的检测和评估,不可能不安全。我们不能因为不了解就盲目排斥科学技术的成果。”他的声音不大,却坚定有力,周围的人纷纷投去关注的目光。
随后,他们又采访了一些人,不少年轻人表示对转基因油并不排斥,甚至有些大学生群体还表现出较高的接纳度。一位大学生说道:“我们在学校学过生物知识,知道转基因技术并没有那么可怕,而且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农药使用,对环境也有好处,我觉得转基因油没什么问题。”
这一天结束后,洪广玉和专家们在咖啡馆里整理数据,愿意尝试转基因油的市民比例上升到了38%,拒绝的比例下降到了48%,而观望的市民占14%。看着这些数据,大家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
2023:菜花香里的答案
春日,微风中弥漫着油菜花的香气。洪广玉和三位专家第三次站在汉口江滩的市集入口,进行转基因油接纳程度调查。如今的他,作为食品与营养科学传播联盟副秘书长、“公共食谈”执行主编,在科普的道路上愈发坚定。
“大妈,您平时买油会考虑转基因油吗?”林拥军笑着询问一位正在挑选食用油的大妈。大妈热情地回应:“会呀,现在我知道转基因油和普通油没啥区别,价格还便宜些,我家都吃了好几年了,身体也好好的。”她的回答让周围的人都笑了起来。
接着,他们又采访了一些年轻人和大学生,发现大家对转基因油的接纳度明显提高了。一个年轻小伙说道:“我觉得转基因油挺好的,科技在进步,我们的观念也得跟上。而且现在信息这么发达,能了解到很多关于转基因油的知识,知道它是安全可靠的。”一位大学生也点头赞同:“是啊,我们学校还举办过转基因科普讲座,让我们对这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身边很多同学都不排斥转基因油。”
在采访过程中,还有不少市民主动过来分享自己对转基因油的看法,大多都是正面和接纳的态度。这一次的调查结果令人振奋,愿意购买转基因油的市民比例达到了68%,拒绝的比例降至18%,仅有14%的市民还在观望。
洪广玉看着手中的采访本,上面记录着市民们越来越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心中感慨万千。从2012年的疑虑重重,到2018年的逐渐松动,再到2023年的普遍接纳,这十年间,转基因油从被误解、被排斥,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而这背后,是无数科普工作者的努力,是信息传播的力量,更是人们对科学认知的提升。就像这春日的油菜花,在阳光的照耀下,肆意绽放,充满希望。
(写于2024年。数据由中国科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