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卖一级致癌物白酒的,竟然担心转基因不安全
在网络上,常能看到魔幻的一幕:某白酒博主一边宣称“纯粮酿造白酒养生”,一边转发“转基因食品致癌”的谣言。
这种“贩卖一级致癌物,却忧转基因风险”的双标操作,不仅是对科学的无知,更暴露出部分人在健康认知上的混乱与投机。本文将从致癌物分级、白酒与转基因的安全性对比、双标背后的认知逻辑等维度,解析这场当代荒诞剧的本质。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88年就已将酒精饮料中的乙醇列为1类致癌物(对人类明确致癌),这一结论基于大量流行病学调查与动物实验。乙醇在人体内代谢会产生乙醛,而乙醛能直接损伤dnA,诱发基因突变。《柳叶刀》2023年的研究显示,全球每年约74万例癌症死亡与饮酒相关,其中中国占比超过30%。即便少量饮酒(如每日1两白酒),也会使口腔癌、食管癌风险增加30%;长期酗酒者患肝癌、胃癌的风险更是普通人的数倍。然而,许多白酒营销内容却刻意回避这些科学事实,甚至宣扬“适量饮酒养生”“纯粮酿造无危害”等错误观念,本质上是利用信息差误导消费者。
反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科学界早已形成明确共识。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全球已有超过10万篇sCi论文围绕转基因技术展开研究,涉及60多个国家的科研工作者。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支持转基因安全性的论文就有2万篇左右,美国国家科学院、欧盟委员会等权威机构均明确表示“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在安全性上没有实质差异”。转基因技术通过精准转入已知功能的基因(如抗虫的Bt基因)来改良作物性状,所有商业化产品都需经过严格的毒理学实验、致敏性评估和长期生态监测。例如,中国自主研发的抗虫棉推广20余年,累计种植超5亿亩,农药使用量减少70%以上,从未发生任何安全性事故。
值得深思的是,为何有人对白酒的致癌性视而不见,却对转基因食品忧心忡忡?这背后存在多重认知误区:
其一,对风险的感知偏差。酒精的危害具有“延迟性”,饮酒者往往难以将当下的行为与未来的健康问题联系起来;而转基因作为新技术,其“未知感”容易引发本能的恐惧。这种“近因效应”与“未知恐惧”,导致人们对明确风险麻木,对潜在风险过度反应。
其二,商业利益的驱动。白酒产业规模庞大,部分商家为推销产品,刻意淡化酒精的危害,甚至编造“传统酿造=安全”的伪概念;而反转基因的谣言则能通过制造焦虑收割流量,例如某些博主一边渲染“转基因致癌”,一边推销高价“非转基因”农产品,形成“恐慌—流量—变现”的灰色产业链。
其三,科学素养的缺失。许多人缺乏对致癌物分级、转基因技术原理的基本了解,容易被情绪化表达误导。例如,将“转基因”与“有毒”划等号,却不知传统作物在自然演化中也会发生大量的基因变异,人类食用的番茄、香蕉等作物本身就含有天然毒素,但通过选育和加工得以控制风险。
这种双标现象还反映出更深层的社会问题:当科学事实被商业利益扭曲,当理性讨论让位于情绪宣泄,公众的健康认知就会陷入混乱。事实上,任何食品或技术的风险都需基于科学证据评估,而非凭借“传统”或“天然”的标签主观判断。白酒的致癌性不会因“纯粮酿造”而消失,转基因的安全性也不会因“人工干预”而升高。
面对复杂的健康议题,我们需要建立更理性的思维方式:既不盲目追捧“传统天然”,也不妖魔化“新兴技术”,而是以权威机构的科学结论为依据,用证据链而非想象判断风险。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的:“最大的健康风险,往往来自我们不愿承认的事实。”唯有摆脱认知双标,拥抱科学理性,才能在信息洪流中守护真正的健康与安全。
(作者:怀疑探索者,写于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