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转基因”大豆油,几乎都是假冒产品
在全球农产品市场的庞大版图中,大豆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中国作为大豆消费大国,大豆产业的动态备受关注。深入探究中国大豆的产量、进口量以及市场上大豆油原料的来源,会发现那些标注“非转基因原料”的大豆油背后,存在着诸多值得推敲之处。
中国虽然是大豆的原产国,且东北黑土地产出的原生态非转基因大豆以其优良品质闻名遐迩,但令人遗憾的是,产量却相当有限。
目前,中国大豆年产量仅在2000万吨上下徘徊。其中,质量品质国内最优、产自东北黑土地的原生态东北大豆,其年产量仅有一千万吨。这样的产量,在满足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面前,只是杯水车薪。
与此同时,中国对大豆的需求量却极为庞大。由于大豆在食品加工、饲料生产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国内的大豆产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因此不得不依赖进口。每年中国从美洲(美国、巴西、阿根廷)进口的转基因大豆数量惊人,在8000万吨~1.2亿吨之间。这些国家凭借其广袤的耕地、先进的农业技术以及规模化的种植模式,成为了中国主要的大豆供应方。而且,这些进口大豆大多为转基因品种,因其具有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从原料成本的角度来看,对于多数规模化、商业化生产加工的中国大豆油企业而言,选择进口的转基因大豆作为原料几乎是必然的选择。进口转基因大豆不仅价格相对较低,而且供应稳定,能够满足企业大规模生产的需求。相比之下,国内非转基因大豆的产量有限,价格相对较高,若采用国内非转基因大豆作为原料,无疑将大幅提高生产成本,这对于追求经济效益的企业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然而,在市场上,我们却经常能看到一些大豆油标注着“非转基因原料”的字样。
从产量数据来分析,这些标注的真实性实在令人怀疑。国内非转基因大豆年产量仅一千万吨,除去用于豆制品加工、直接食用等其他用途,真正能够用于大豆油生产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
而市场上流通的大豆油数量庞大,若这些大豆油都声称使用非转基因原料,从产量上根本无法实现。
2022年,中国豆油产量约1757万吨,食用消费量约1660万吨,工业及其他消费量约180万吨。2023\/24年度,中国豆油预计新增供给量1861万吨,其中豆油产量1811万吨,豆油进口量50万吨。2024年,中国大豆油市场消费量增长至1600万吨。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市场上大豆油的流通量是非常庞大的。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每年大豆油的产量和消费量都在千万吨级别以上。而国内非转基因大豆产量有限,2023年中国自产大豆2084万吨,且这些大豆还要用于豆制品加工、直接食用等多种用途,能够用于生产大豆油的数量十分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市场上大量大豆油标注“非转基因原料”的需求。因此,从产量角度分析,市场上那些声称使用非转基因原料的大豆油,很大程度上存在虚假标注的嫌疑,更多是一种商业营销手段。
以下,是对市面上标注“非转基因”大豆油虚假比例的数学推导:
2023年中国大豆产量2084万吨,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中70%用于生产各种豆制品,16%直接食用,剩余14%用于生产低温豆粕、蛋白加工等。假设这剩余的14%全部用于榨油,可用于榨油的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约为292万吨。按出油率16%计算,可产出非转基因大豆油约46.7万吨。
2023年中国进口大豆9941万吨,基本为转基因大豆,假设全部用于榨油,按出油率18%计算,可产出转基因大豆油约1789.4万吨。
2023年中国大豆油消费量占食用油总消费量大约40%,总消费量为4096万吨,大豆油消费量约为1638.4万吨。
假设市场上所有大豆油都声称是非转基因,那么从产量角度计算,非转基因大豆油理论产量46.7万吨,实际消费量1638.4万吨,则虚假比例=(1638.4-46.7)÷1638.4x100%≈97.15%。
当然了,实际情况中存在进口非转基因大豆油等因素,但因进口量相对较小,对整体比例影响不大,所以可以推测市面上标注“非转基因”的大豆油,其很大的比例是虚假仿冒的。
此外,从市场监管的角度来看,虽然国家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标识有着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漏洞和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一些企业为了强化产品卖点,吸引消费者购买,不惜违反国家禁令,继续标注“非转基因原料”,将此作为一种商业宣传策略。他们利用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担忧和对非转基因食品的偏好,误导消费者,从而获取更高的利润。
消费者在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大豆油产品时,需要保持理性和警惕。不能仅仅因为产品标注了“非转基因原料”就盲目相信,而应该通过了解大豆的产量、进口情况以及市场监管等多方面的信息,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虚假标注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只有这样,才能让大豆油市场更加透明、健康地发展。
(写于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