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恩断义绝
鼹鼠低垂着头,却凭借着多年来对主子的了解,敏锐地察觉到。
乾隆即将下达的这个命令,恐怕是一道极其棘手的难题。
从乾隆叫出他名字的那一刻起,直至此刻。
乾隆始终没有再开口,只是周身散发的凛冽寒意,让周围的空气都仿若凝结成冰,寒意刺骨。
太后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心中一片了然。
她清楚,乾隆这是动了杀念,想要取她性命。
可此刻,她心中却莫名涌起一股坦然,或许是在这普宁寺漫长孤寂的日子里,绝望早已将她对生的眷恋啃噬殆尽;
又或许是她骨子里那股执拗的倔强,让她妄图用这最后的“挑衅”,再狠狠刺痛乾隆一回。
她嘴角勾起一抹诡异而癫狂的笑,死死地盯着乾隆,大声叫嚷道:“你想弑母,想杀哀家,好呀,尽管来。
你就算杀了哀家又有何用?
那萧云这辈子都不可能再怀孕生子,哀家就算是死了也没输。”
言罢,她仰头狂笑起来,那笑声在空荡荡的偏殿内回荡。
声声透着绝望、疯狂与不甘,震得人耳膜生疼。
乾隆静静地站在那里,听着太后的狂笑,看着她近乎癫狂的模样,怒意却在这一瞬间神奇地平静了下来。
他的眼神仿若经历了一场暴风雨的洗礼。
从最初的盛怒,渐渐变得冰冷而决绝,仿若一潭深不见底的寒泉,再也泛不起一丝波澜。
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字字清晰,仿若每一个字都带着千钧之力,重重地砸在太后的心间,“从今天开始,你我母子之间,恩断义绝。
你这辈子就在普宁寺伴青灯古佛吧,你想死,朕不想成全你。
朕的云儿,朕会用朕所有的爱去弥补没有孩子的这个遗憾。
鼹鼠,派人看着,不许叫太后自尽,朕要她活着,生不如死,痛不欲生的活着。”
鼹鼠连忙应了一声,单膝跪地,低头抱拳,“奴才遵旨。”
乾隆看都不再看太后一眼,大步流星地跨出殿门,融入那无尽的黑夜之中。
太后怔怔地望着乾隆离去的背影,满脸的不可置信。
她怎么也没想到,乾隆竟会如此绝情。
她之所以这般肆无忌惮地刺激他,不就是求一死,想要从这无尽的痛苦中解脱吗?
在没见到乾隆之前。
她心底还尚存一丝微弱的希望,盼着母子间或许还有转圜的余地。
可如今,见了乾隆之后,却连自尽的机会都被剥夺了。
她的心中涌起无尽的悔恨,暗自思忖:早知如此,自己是不是应该早点寻个了断,也省得受这生不如死的煎熬?
普宁寺的夜,像是被一张密不透风的黑网死死罩住,万籁俱寂中。
唯有太后那歇斯底里的呼喊声,如利箭般一次次刺破这沉重的夜幕,却又被无尽的黑暗无情吞噬。
太后瘫坐在那把冰冷坚硬的雕花椅上,双手紧紧揪住衣角,指节泛白,仿佛要把那布料生生扯碎。
她眼神空洞而又透着深深的迷茫,口中喃喃自语,“他本是哀家亲生的儿子啊,哀家笃定他孝顺。
他不是一向最渴望哀家的怜惜与温暖吗?
往昔里,只要哀家对他稍微展露一丝温柔,即便哀家偶尔行事严苛,他又何时不是默默包容?”
回忆如潮水般汹涌袭来,那些年母子相处的画面走马灯似的在她眼前闪现。
幼年的乾隆跌倒在地,泪眼汪汪望向她时,那带着孺慕与期待的眼神;
少年的乾隆在课业上取得佳绩,满心欢喜向她报喜,渴望得到夸赞的模样……
可这一切,都在今夜被无情粉碎。
“怎料到这次,他竟如此决绝!”
太后猛地抬起头,发丝凌乱地散在脸颊两侧,眼中满是绝望与不甘,“他当真不再稀罕哀家的母爱了吗?”
说到此处,她像是被抽走了最后一丝力气,声音渐渐低弱,却又陡然拔高,冲着殿门的方向声嘶力竭地哭喊,“皇帝,不要把哀家关在这,哀家给你想要的,你放哀家出去!”
那声音颤抖着,带着最后的哀求,在空荡荡的殿内反复回响,撞在墙壁上,又折回来,狠狠刺痛着她自己的心。
然而,乾隆离去的脚步坚定而冷硬,他仿若被一层寒冰包裹,对外界的一切都置若罔闻。
太后的呼喊明明清晰可闻,却没能让他的脚步有半分停留。
他挺直的脊背像是在昭示着内心已然下定的决心,就这样径直走出殿门,融入了外面如墨的夜色之中。
下山的路,崎岖蜿蜒,仿若一条通往无尽深渊的幽径。
乾隆步履沉重却又步伐不乱,他一言不发,周身散发着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气场。
鼹鼠悄无声息地隐在暗处,像一抹忠实的影子紧紧跟随。
可他大气都不敢出,甚至连呼吸都刻意放轻,生怕惊扰了此刻沉浸在痛苦深渊中的主子。
他深知,乾隆此刻的心,仿若被千万根钢针同时刺入,痛意早已蔓延至全身。
任何一点细微的刺激,都可能让这紧绷的情绪瞬间决堤。
乾隆并未依原路返回直隶的官驿,他深知此刻自己的心乱如麻,恰似狂风中的湖面,根本无法平复。
更重要的是,他绝不愿让云儿瞧见自己这般失魂落魄的模样,不愿她知道那痛苦的真相!
所幸,从普宁寺下来后,他在山脚下寻得一处静谧的河边。
月光如水,洒在河面,泛着清冷的银光,仿若一条通往月宫的天路。
乾隆缓缓在河边的一块巨石上坐下,身姿依旧挺拔,可那背影却透着无尽的落寞与孤寂。
他就那样静静地坐着,双眼直勾勾地望着河面。
仿若要把满心的哀愁都倾注进这悠悠流淌的河水之中,让它带去远方,永不复返。
周围的静谧仿佛被他的悲伤渲染,连虫鸣鸟叫都销声匿迹,好似整个世界都在为他默哀。
鼹鼠隐在不远处的灌木丛后,悄悄注视着主子的一举一动。
他自小便跟随着乾隆,主仆二人一同历经风雨,见过无数的人间冷暖、宫廷纷争,因而他比任何人都了解乾隆。
主子是个极重亲情之人,在他心中,血浓于水的亲情,一直是最为珍视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