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 找冤家行事
第638章 找冤家行事
大同城。
李孜省和覃昌一行,在大同耽搁了八天,仍旧没有出发的迹象。
李孜省心中无比焦急,毕竟他跟覃昌得过且过的心态不一样,他是来西北立功的,再加上他身边没带庞顷,导致他在跟大同镇各级官员沟通这件事上颇有点儿束手无策的感觉,行动处处受限。
他只能寄希望于覃昌跟他站在一道,早点儿动身出发。
这天他在驿站内等了一个多时辰,才见到从外面归来的覃昌,当即一脸焦躁地迎上前去,问道:“怎么样了?大同巡抚可有提供便利?抽调多少人马协同我们往偏关去?”
覃昌摇头道:“偏头关周遭接连遭遇鞑靼兵马袭扰,导致边路不通,也跟这些年边市断绝,商贾绝迹有关。
“鞑靼人现在得不到过冬物资,就动了歪心思,拼命南下劫掠,眼下大同镇的兵马自顾不暇,就算派兵协助我们继续往西走,也只会护送我们出大同地界,偏头关那边没有得道调令,怎会派兵来接应呢?”
李孜省问道:“出了大同地界,到偏头关,路途还有多远?”
“如果走边关路,可能就二三百里。但若是走远离边关的官道,估计得走四百里上下。”覃昌回道。
李孜省皱眉不已,道:“我们是负责沿边关送军服和布料,远离边路算怎么个意思?难道大同到偏关这一路上的边军将士,我们就不管不顾了?”
“那能怎么办?”
覃昌也有些恼火,“巡抚衙门我天天去,他们就是这么跟咱家敷衍的……李尚书,要不你也时常去跑跑,借助你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早些派出兵马沿途护送?咱家也想早些完成陛下交托的差事。”
李孜省反倒宽慰起来:“覃公公,您莫要着急,只能怪眼下边关形势太过险恶……你说鞑子今年怎就这么不肯消停呢?”
覃昌道:“如果他们老老实实,还用边关将士作甚?今日你我来此目的又是为何?”
“之前的上疏,已经送去京师好些日子了,也没见回复。”
李孜省怅然若失,然后建议,“要不这样吧,咱就冒险走边路,让大同兵马护送咱一段路程,前面可以走慢一点,但只要出了大同地界,咱就抓紧时间赶路,日夜兼程奔赴偏关。”
覃昌皱眉不已,问道:“就如今边关形势,鞑子时常来犯,你到了偏关又能做什么?还不是要在那边等着?就这还得看偏关那边的巡抚和守将是否肯配合呢……”
李孜省道:“那也比我们待在大同枯等好多了吧?你说我们出了京师多少日子了?这才刚到大同镇城,你说几时能到偏关,又几时到延绥呢?更别说此后还有宁夏、甘肃等军镇,照这架势,来年开春咱莫说是回京了,怕是连最终的目的地都还没到呢。”
覃昌不以为意:“李尚书急着回去,咱家可不着急。”
“覃公公,话也不能这么说。”
李孜省试探地道,“您看,在下在京城周边地区有几垧地,平时也没谁耕种,回京后,定当送给覃公公您。”
覃昌听到这里,脸色总算好看了些,却仍旧显得不耐烦:“李尚书,你光是让我使力是没用的……你我的权力相当,我在西北的人脉还不如你,他们不会听我的。”
李孜省道:“不管怎么说,你还是司礼监秉笔,陛下跟前近臣,谁敢轻易得罪?况且这趟还是皇差!
“只要你我愿意上路,那大同本巡抚和总兵,就得为咱这路人马的安全着想,出了事谁也承担不起,杀头都是轻的。所以我的意思是……”
“你是想让咱家同意,与你冒险西进?”覃昌摇头道,“就算咱家同意,下面的将士也不会答应的。眼看马上就要过年了,难道还有人想把自己的命搭在成化年,看不到弘治年的年头?”
李孜省凑过去小声道:“只要咱不说西边凶险,下面的将士从哪儿知晓去?有些事,就得瞒着,不然这个畏战那个怕死,谁还去完成陛下交托的差事?
“在下也想过,鞑靼人不会随便就入关的,毕竟长城关隘还在,大队人马哪里那么容易突破的?就算路上偶尔见到几个鞑子,他们还能把咱的东西给抢去不成?”
覃昌问道:“你的意思是说,不顾一切,就这么走下去?”
“对,就当没鞑子骚扰!”
李孜省道,“只要心中没鞑子,那眼前就看不到鞑子。”
覃昌显得很无语,翻了个白眼道:“这是要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吗?沿途风声鹤唳,随便走到哪儿,都有鞑子活动的风声传出来,下面的将士又不是痴傻之人,哪里会不警觉?”
李孜省笑道:“那就得靠咱二人口风一致,再用利益驱使。同时让将士们觉得,有大同兵马护送,一定出不了问题。只要咱到了偏关,就算完成下一阶段的任务。到偏关后咱先休整再想办法,您看……”
覃昌问道:“你在京师到底有几垧地?”
“具体多少,我也说不清楚。”
李孜省苦笑道,“你知道的,在下从来不管这些,全都是下边的人打理。但我的为人,您还不清楚吗?我答应过的事,哪件没做到?你要是实在信不过,我马上给你立下字据,白纸黑字的总不会抵赖吧?”
覃昌连忙摆摆手:“不用了,咱家相信李尚书的为人……再者说了,你我目标一致,都是为朝廷办事,也不能说谁帮谁。”
“对对对。”
李孜省嘴上应承着,心里却在想,你这是怕咱俩留下纸面证据,被人指责我贿赂你,回头落人口实拿来跟你算账吧?
覃昌道:“这样,今晚我再去向本地官将施压,这张老脸豁出去不要了!总归,最迟后天一大早,一定出发!这次也的确耽误了不少时间,从出居庸关开始,咱就一直在拖延行程,实在等不了了!”
“是啊。”
李孜省脸上显得很振奋。
心里却想,你如此拖拉,莫不是一直在等着我贿赂你?
这样你既能交差,还能从我这里捞得好处。
唉,便宜你了!
我这是钱来办差的么? 千辛万苦帮皇帝办事也就罢了,还得自掏腰包……真是心疼啊。
来瞻在哪儿?
赶紧帮我说项一下,让我能顺利完成西北差事啊!
……
……
腊月二十九。
这天叶淇去司礼监秉笔太监李荣府上拜访……他是受邀而来,等他登门后,不但见到了李荣,竟还见到司礼监掌印怀恩,不由让他悚然一惊。
最近一直在京师等待就业的他,难得见到朝廷的实权人物,心情有些莫名激动。
但他又知道,自己身为外臣,跟宦官有私下往来,一旦传出去,对自己的名声有很大妨碍,甚至可能会成为自己人生最大的污点。
“怀公公,李公公。”
叶淇上前恭敬行礼。
李荣作为东道主,把叶淇请到客位坐下。
先闲谈几句,随后李荣才把话题抛出来:“朝廷有改革盐税之意,欲改粮开中为银开中法,这件事你知晓吧?”
叶淇颔首:“也是这两日才有所听闻。”
李荣看了眼怀恩,等待指示,其实就是变相告诉叶淇,我是替内相怀恩问你的。
“但外间都传说,你叶中丞在回京前,曾多番跟先皇上奏,其间就提到改盐税之事……为何新皇登基后,这件事不是由你提请,而是由户部张侍郎提出来呢?”李荣正色问道,“莫非,你在背后提点了张侍郎?”
“在下对此一无所知!”
叶淇一脸懵逼,摇头否认后才问道:“却不知这盐税改革策略,与在下主张有几分相似?在下并未见到张侍郎提出的盐税改革的具体章程,更谈不上隐身幕后指点了,或许……两位公公,你们要问策的话,是不是直接问张侍郎本人比较好?”
叶淇心里也有些窝火。
看这架势,你们是对盐税改革有自己的看法,想与始作俑者探讨一下。
但问题是……
这事儿压根就不是我推动的,找我来就为这目的?
我冒着被士林同僚轻视的风险,来见你们内官,你们就给我这么个“见面礼”?
真是欺人太甚!
李荣还要说什么,却被怀恩伸手打断。
怀恩招呼:“叶侍郎。”
“不敢当。”
叶淇恭敬地道,“在下尚不是侍郎。”
“其实这么称呼也无不可,因为从一开始,你就是先皇作为户部侍郎调回京城等候叙用的,只是中途发生变故……年前吏部呈报,准备由你以侍郎之身兼任提督易州山厂之事。”怀恩道,“此人事任命已经报了上来,但仍旧有说法。”
叶淇听到后,脸色更加难看了。
咋的,我一个正职的户部右侍郎,变成了提督易州山厂的兼任侍郎,就这还有疑问?意思是,不想给我官职呗?
还得我立下点儿功劳,好好争取一下,才能给这么个让人心碎的官位?
真这么搞下去,官我都不想当了!
大不了请辞回乡!
怀恩道:“因为户部右侍郎,也就是张国丈,很可能马上就要入阁,而他留下的职位要找人接替的话,必然以你为先。”
叶淇一听,心想,你要这么说的话,那咱还能继续谈下去。
怀恩从怀里拿出一份盐政改革条陈,递给了叶淇,道:“叶侍郎,这是盐政改革的初步方案,却说上面有很多内容与你先前主张大同小异。你仔细阅览下,看看是否能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呢?”
叶淇拿在手上。
他已经敏锐地察觉到,怀恩和李荣并不是想帮张峦,而可能是想坏了这件事。
但要挑毛病就必须得找专业人士。
而如今以张峦在朝中的地位和能力,想找人反驳其主张,就得找跟张峦有“过节”的人,于是乎被张峦抢了户部右侍郎职位的他,就成了当下最好人选。
叶淇大致看了一遍张峦的奏疏,摇头道:“既要保证西北边储丰盈,还要改粮为银,以折色法将银子收归太仓国库,这几乎是办不到的事情。”
“哦!?”
怀恩眼前一亮,连忙建议,“那你应该直言上奏啊。我们这些人,对于盐政之事缺乏了解和研究,所以难以反驳。
“再者,此事尚未拿到朝会上去公开议论,但若是有人能提前将利害陈述清楚,给陛下和张国丈一个参考,也是极好的事情。以叶侍郎曾在西北供职多年的经验,我想这件事,非你莫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