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唐末之祸乱天下我在淄博吃烧烤

第89章 住与行的问题

今天的人实际上很难想象“住”的问题在古代有多么严重,尤其是对游牧民族来说。

有巢氏,简称“有巢“或”巢”,号“大巢氏” ,位列五氏之首 ,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 。

中国上古时期部落首领 ,建立古巢国。

有巢氏出生在安徽省巢湖流域,后迁徙至山西省石楼山一带。

据中国历史大系表记载 ,有巢氏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创了巢居文明。

一个“第一人文始祖”的称号就足以说明“住”对于古人的意义。

毫不客气地说,人类聚居就是形成文明的基础。

而建造房屋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很显然西域游牧民族之所以被称为“野人”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进入定居阶段。

如果黄巢能够解决西域人民住的问题,则可以有效推进西域文明的发展,也能够极大地巩固汉族在西域的统治。

那么怎么才能解决西域人民住的问题呢?

其中很核心的问题就一个:定居!

因为只有定居才能建造房屋,建立据点,形成政权,建立稳固统治。

那么怎么才能让西域人民定居下来呢?

这其实还是一个经济问题。

其实看看中原人民就知道怎么形成定居了,答案只有一个——农耕!

而且你们会发现,在后世新疆、内蒙古地区的少数民族已经不再游牧了,而实现了定居。

为什么呢?

很简单,畜牧业发展成了养殖业,农业经济以棉花种植为主。

也就是说,只要西域地区的经济模式稳定了,那么实现定居也就成为了可能。

那怎么稳定西域地区的经济模式呢?

一、让大部分人去种小麦、种棉花;

二、让一部分人去种苜蓿,减少游牧的频率和范围;

三、让小部分人去参与商业,依靠丝绸之路来盘活经济。

看!其实即使在9世纪照样有办法让西域人民老老实实做顺民,关键就在于你得让人家能够安安稳稳地吃饭,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解决了住的问题,还剩下最后一个问题,那就是“行”!

中原王朝之所以对西域的统治总是断断续续,失而复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天高路远,通讯不便。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中原王朝的行政力量很难深入到西域腹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原王朝普遍采取了屯田的政策。

但是这种问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缺陷,那就是一旦中原王朝的实力衰弱,西域少数民族很容易就掐断道路,把深陷西域腹地的中原王朝统治力量吃干抹净。

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大唐的安西军。

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导致安史之乱爆发。

为了平定叛乱,唐朝政府紧急调遣数万安西军精锐前往中原。

这一调动使得原本驻守西域的安西军兵力大减,只剩下数千人戍守西域。

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吐蕃军趁机攻占了河西凉、甘等州,切断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的联系,导致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成为孤悬海外之地。

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吐蕃大军攻陷北庭都护府,李元忠及手下7000余名将士尽皆战死,北庭都护府灭亡。

尽管安西都护府失去了与中原的联系,但留守的安西军并没有放弃抵抗。

他们继续在西域坚守,直到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才重新与内地取得联系。

然而,由于唐朝政府此时已经无力再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安西军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继续抵御外敌。

安西都护府的核心是龟兹城,由安西大都护郭昕亲自镇守。

龟兹拥有较强的人力和经济资源,为唐朝守军提供了长期的后勤支持。

然而,在经过长达数十年的孤军奋战后,安西军的兵力逐渐枯竭,战斗力也大幅下降。

最终,在公元808年冬,吐蕃大军再次向围困了多年的龟兹城发动总攻。

在吐蕃大军的猛烈攻击下,安西军虽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全军覆没。

最后一位大都护郭昕也在战斗中以身殉国。

至此,安西军结束了其悲壮的历史进程。

通过以上历史史实大家发现一个问题没有,那就是中原王朝一旦衰弱就很难维持在西域的统治了。

为什么呢?不是还有忠于中原王朝的统治力量在西域生存吗?

答案很简单,镇压成本太高,中原王朝根本无法支援西域的自己人。

归根结底就一件事:中原王朝无法把军队和物资运到西域。

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原王朝的统治力量在西域太过于薄弱了。

那么怎么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

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加强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即可。

那么怎么加强呢?

两个字:修路!

有人说,在古代往西域修路成本太高了,中原王朝根本承担不起,你这个解决方案根本不现实。

我想说图样图森破。

古代中原王朝干不了的事不代表黄巢干不了。

因为古代中原王朝和黄巢修的根本不是一种路。

古代中原王朝往西域修路基本都是为了军事调动和人员往来,总结起来修的就是道路。

而黄巢要修的却是商路。

道路和商路最大的不同就是,道路是损耗性交通设施,而商路却是盈利性交通设施。

也就是说,如果修建的道路是为了调动军队和人马,那么它只会给中原王朝带来负担。

而如果修建的道路是为了加强经济联系,方便商贸往来,那么就可以给中原王朝带来利益。

其实想想后世就知道了,我大中国为什么拼了命的修路,因为“要想富,先修路”。

如果你能生产足够的商品,那么道路的修建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一本万利的买卖。

就像现在的河南道一样,黄巢虽然要花1000万贯来修路,但是河南道上上下下却没有一个瞎逼逼的,反而是一片歌功颂德的声音。

特别是工厂主和农场主,简直就迷恋于修建道路的基建游戏当中。

一些挣了大钱的资本家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搭桥、造福乡里,甚至已经形成了河南道的新风尚。

河南道现在的二级、三级公路纷纷以个人的名字或宗族的名字命名,就是这种现象的具体表现。

所以说,黄巢根本不怕花钱修路,怕的反而是地方割据状态阻碍了修路工程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