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唐末之祸乱天下我在淄博吃烧烤

第69章 禹城之战(一)

太和四年十二月十七日,黄巢率领淄青军抵达禹城。

由于贯钢军被黄巢给打残了,只剩下护送他回淄州的那一百来人,所以黄巢这次带领的军队除了500学生兵之外,基本都是团练,连镇兵都很少。

这些团练主要由淄州和齐州的巡警队组成,还夹杂着一些屠洪刚那样的临时团练,总规模约8000人,加上齐州的镇兵3000多人,此次黄巢领兵人数大概在人左右。

而他们要面对的魏博军本来有五万多人,但是因为王仙芝在魏博镇临黄县放了个大招,所以魏博节度使韩君雄调走了一万人前往临黄县镇压王仙芝。

不过魏博军也不是没有后招,韩君雄以五千石海盐、五百副铠甲为代价,邀请阴山府都督、代北行营招抚使朱邪执宜出兵相助。

此时朱邪执宜已经病重,遂派遣其子朱邪赤心(后赐名李国昌,也就是后唐太祖李克用的老爹)率领骑兵五千,前来助阵。

同时,成德军节度使王元逵也支援了魏博军两万五千人。

太和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魏博联军到达禹城,一场震惊大唐的惊世大战即将在新年到来之际上演。

面对如此多的敌人,黄巢之所以敢以寡敌众,是因为他带领的是一支火器化的军队。

首先,所有团练都已经火枪化,只有那些临时团练还在使用冷兵器,虽然还有训练不足的短处,但是武器的代差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其次,3000镇兵和2000临时团练都配发了手榴弹,而且这种简单易造的武器,黑铁山兵工厂给生产了10万枚,足够这些跳荡兵每人20颗了。

最重要的是,黄巢几乎把学生军炮兵科的学员都带来了,除了他的一百亲卫以外,剩余的400学生兵都是炮兵。

而且还带了10门120毫米重炮和60门80毫米轻炮。

由于黑铁山钢铁技术的发达,所以这些炮都是全钢铸造,直接跨过了铜炮和铁炮的研发路径,直接进入了钢炮阶段。

更重要的是 ,黑铁山火药研究院研发出了硝化棉和苦味酸,这样优秀的发射药硝化棉和优秀的炸药苦味酸使得开花弹成为了淄青军火炮的标配。

之所以能造出开花弹,得益于两项技术:

1、木管延时引信:

这种引信是插入到开花弹的内部的,只留一点点引信头子在外面,但是这一点点头子燃烧的非常的缓慢。

简单说下木管引信的基本构造吧,木管的两头都是木头,中间一大段是空心的,里面放的就是这个药埝,药埝的燃烧非常的稳定,说多久烧完就多久烧完。

木管上面是有刻度的,刻度就对应了多久后爆炸,这样就可以根据打击的距离来准确的算出开花弹爆炸的时间了。

那么这个刻度的工作原理又是怎么样的呢?

其实也很简单,比方说距离很近那就是刻度1,士兵就在刻度1的地方打一个小孔,然后把木管引信插入开花弹里面,这样点燃开花弹外头的引信之后过不了多久就能从开小孔的地方引燃开花弹内部发生爆炸了。

如果说打击的距离非常远那就在木管引信的刻度10这个地方打个小孔,然后插入到开花弹里面,点燃引信头,开花弹会在空中飞一下,不管引信再烧一下,最后烧到10的时候从小孔引燃开花弹,最后爆炸。

2、炮弹木托:

然后再说说炮弹木托,如果不用炮弹木托,那么开花弹就很容易炸膛,所以就得用的低膛压火炮,这样打出的距离真的不够看。

在开花弹的底部安装上木制木托以后,就能用上高压火炮了,因为安全很多了。

木制木托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让开花弹头重脚轻,这样会更加的精准。

而且开花弹用上了木托之后,是不用提前点燃开花弹的,直接点燃火炮发射药的引信就行了,因为发射药爆燃后会直接通过炮管和开花弹的缝隙喷出自己引燃开花弹的引信,然后发射出去,这个时候的开花弹的引信是安全的,比较是稳定的木管引信。

其实原理很简单了,就是木管引信比较稳定,可以做延时,木制弹托又起到了保护开花弹的作用,还不用先点引信了,所以安全系数,射程系数大大增加了。

所以黄巢的钢炮虽然还是前膛炮,但已经是前膛炮技术最先进的火炮了。

而且黄巢还带了陆军版的多管火箭炮(50x50管),专门用来对付集群步兵。

有了这些划时代的武器,黄巢才敢领着步兵就硬撼敌军,还包括5000骑兵。

于是,让魏博联军瞠目结舌的一幕出现了,就见披甲率不足50%的团练兵直接在禹城城下列阵,要跟8万魏博联军打野战。

韩君雄一看敌人要送,直接乐了,生怕敌人缩回城内。

于是韩君雄违反常规作战战术,直接命令朱邪赤心发动骑兵冲锋,准备摧垮敌人的阵型后,发动全员进攻,一口气消灭敌人的主力,那么战场战争就稳操胜券了。

朱邪赤心一看淄青军既没有陌刀兵也没有长枪兵,甚至没有全员披甲,瞬间觉得这买卖太好做了。

于是获得韩君雄进城后让他们大掠三天的承诺后,就率先发动了进攻。

朱邪赤心先用重骑兵发动冲锋。

唐重骑兵沿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型的金属扎甲,大多数唐军的扎甲由披膊,甲袍和连接兜鍪的盆领组成,中后期,还会在士兵的胸部加装被称作(护心镜)的装甲。

而且,附加在甲胄上的铜甲或是铁甲甲片,不仅仅会装在胸前,后背也常常会加装。

唐军的扎甲与历代不同,更体现在一体化程度上。

首先,唐军采用比历代更大型的甲片编撰铠甲,这可能也是得益于冶铁技术的进步,大甲片宽阔交叠,这种盔甲在实战中的表现是令人满意的,而大甲片也能为铠甲带来更好的抗打击能力与更低的维护成本。

唐代重骑兵多数装备长及脚踝的长摆扎甲,配以耐用坚固的乌皮靴,骑手(只是普遍情况)的防护能力显着提高。

沙陀骑兵头上戴的是被称为(顿项)的大型软甲盆领头盔,具有典型的少数民族风格。

在武器方面,唐军使用较多的是弓箭,马槊和马刀。

马槊可以说是南北朝至隋唐骑兵的标配。许多名将善于持槊作战,例如尉迟恭。

《资治通鉴》载(李)世民谓尉迟敬德曰:“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坦克程咬金也善于使用马槊。

《旧唐书》载:程知节,少骁勇,善用马槊。大唐猛将秦琼也善用马槊,《旧唐书》:叔宝善用马槊,拔贼垒则以寡敌众,可谓勇矣。

唐军骑兵的近战武器则是马刀。

其时,无环首短柄铁刀成为马刀的主要类型。

其型制是刀身窄而直,刀尖下斜,刀有椭圆形护格,刀柄末端通常有-小孔,以穿饰纽带,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的唐三彩骑兵俑即是此种。

隋唐以后刀的制造,以灌钢法代替百炼法。

即先把生铁熔化,浇灌到熟铁,再增加熟铁的含碳量成钢,然后分别用牲畜的尿和脂肪淬火。牲畜尿中含有盐分,淬火时比水冷却快,淬火后的钢质坚硬;

用牲畜脂肪淬火时冷却慢,因而钢质柔韧。经过这两种淬火处理后的刀,可“斩甲过三十扎”,刀刃锋利程度和韧性都得以提高。

与一般人中的印象不同,唐军骑兵很少单独作战,而是与步兵密切协同。

唐军是一支步骑协同,高度协同的精锐部队。

唐军的作战方式,也是以骑兵的突击作战为主,而不是跃马弯弓骚扰,辅以精锐突击骑兵突破的游牧作战方式(帕提亚战术)。

例如《通典》卷一五七记载唐军的经典战术:

其马军各在当战队後,驻军左右下马立。布阵讫,鼓音发,其弩手去贼一百五十步即发箭,引手去贼六十步即发箭。若贼至二十步内,即射手、弩手俱舍引弩,令驻队人收。其弓弩手先络膊将刀棒自随,即与战锋各队齐入奋击。其马军、跳荡、奇兵亦不得辄动。

若步兵被贼蹙迫,其跳荡、奇兵、马军,即迎前腾击,步兵即须分回整顿缓前。

若跳荡及奇兵、马军、被贼排退,战锋等队即须齐进奋击。

其贼却退,奇兵及马军亦不得远趁,审知惊怖散乱,然後可乘马追趁。

这段类似军队操典式样的记载,实际上说得很清楚,唐军的骑兵是在步兵后下马列阵的,等到两军接战,也是以弓弩手先攻,第一波次是弓弩手和战锋队一同白刃突击,此时马军不得动。

骑兵的使用,更像是预备队,进行阵列中的短促突击和追击,而非直接冲击敌军。

吸取隋朝的教训,为了保证骑兵的机动性,唐军骑兵多是人披甲马不披甲的重骑兵,在必要的时候才披马铠作战,十分机动灵活。

因此,唐军骑兵在战役层面非常擅长追击和长途奔袭作战。

虽然说沙陀骑兵也是游牧骑兵,但是作为一个汉化很深而且主动汉化的少数民族,沙陀骑兵使用的骑兵战术完全是地道的唐军骑兵战术。

但是今天,不管是韩君雄还是朱邪赤心都轻视了敌人,一再违反骑兵战术规则,他们注定要为自己的狂傲而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