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唐末之祸乱天下我在淄博吃烧烤

第54章 “甘露之变”之后的大唐(一)

此时的淄青镇正在埋头发展,对朝廷上的纷纷扰扰和藩镇之间的风起云涌丝毫不关心。

特别是基本实现经济一体化的河南道各藩镇,非常默契地采取了连结自保策略。

因为“甘露之变”的原因朝廷的权威大受打击,不说河朔三镇这样的传统割据型藩镇,就连昭义军、宣武军这样的中原防遏型也开始自行其是。

在这种背景下,河南道各藩镇逐渐开始听调不听宣,并积极向淄青镇靠拢。

尤其是康志睦的好大哥天平军节度使康全义在目睹了朝廷扣押侄子康承训胁迫淄青镇就范之后,再加上恩主大太监左神策军中尉马存亮被排挤隐退,康全义对朝廷彻底失去了信心。

于是,在“甘露之变”的消息传到河南道,康全义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信给康志宁,要求结成同盟、共同进退。

对此,黄巢给出的建议就是“连结自保”。

所谓“连结自保”有三层含义:

第一是军事上结成同盟,共同应对外部威胁;

第二是政治上共同进退,采取一致立场;

第三是经济上相互开放,实现经济一体化。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天平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淄州化”,并给周边藩镇带来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于是,原本在政治上左右摇摆,从不向淄青镇积极靠拢的兖海观察使(泰宁军)李文悦,也不得不屈从于境内新型的产业地主阶级的压力,也开始向淄青镇靠拢。

黄巢的连结自保策略给河南道在这乱世中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河南道成为了全大唐,乃至全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实现农税全免的地方行政单位。

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河南道周边的藩镇人口迅速向河南道各藩镇流失,尤其是以横海、魏博、义成、宣武、武宁几个藩镇流失最严重。

这几个藩镇被逼无奈,开始对河南道采取经济封锁策略,截断交通、堵塞商路、断绝来往的措施,以求自保。

对此,黄巢采取的策略是积极开发海路运输,和积极开发海外市场。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唐朝的造船业。

唐朝时期,中国经济发达,国力也很强盛,这就必然使得与外界的沟通与联系变得日益频繁。

由于陆路交通受地理环境影响,迫使大家都把目光投入到了海上交通。

我国内陆水系交错纵横,很多水系连接大海,这对于商品的运输有很大的便利。

水上交通的发达必然使得我国的船舶业得到了迅速地发展。

隋唐时期建造船舶的材料,大都选用较为坚硬耐久的楠木,其次是樟木,有些地方建造也采用木兰、杉树等。

因为这些木材大都产于长江流域和珠海流域,所以隋唐时期的造船业也都集中于江南地区。

隋唐时期在造船工艺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船舶的质量水准。其中最厉害的发明当属水密封舱技术了。

水密封舱技术是利用水密舱壁,把船舶分割成很多小单间。

可别小瞧了这项技术,它对船上甲板起到支撑和加强的作用,使船体具备足够的横向强度和抗扭刚性,还可以增强船的抗沉性,即使一舱漏水,由于隔离舱壁的存在,其它船舱可安然无恙。

沙船发明于唐代中晚期,并成为后来几代的主要船舶,它是由古代的平底船发展而来的。此船呢很有特点,具有平底、方头、船身宽、吃水浅的特点。船在航行时较为平稳,并且可以穿过浅水地带,实用性可是非常强的。

唐代所建的远洋船,长20余丈,可载客600~700人,船体坚固,抵御风浪的能力是很强的,非常适合海上交通,这种船也深受从事远洋贸易行业的各国商人所喜爱。

黄巢掌握淄青镇经济主导权之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登州建设船厂,并积极研发远洋海船。

黄巢自然是不懂造船技术的,但是黄巢掌握了造船业的两大命门:资本和材料。

一方面黄巢砸重金从江南各地挖造船工匠,另一方面把钢材引入到船舶建造当中。

其中最显着的成就就是实现了全钢结构龙骨的铺设,这使得登州造船厂造出来的海船异常坚固,甚至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御海上大型风浪的颠簸。

在黄巢不计成本的投入下,登州造船业迎来了巨大发展,光是太和元年一年的造船量就超过了一万吨。

要知道这可是在唐朝,一千吨(按照唐朝的造船单位是二千石)级别的海船就算得上艨艟巨舰了。

而造船业的发展,必然带来航海贸易的巨大发展。

事实上,淄青镇的工业消费能力最强的地方并不是淄青镇本身和周边藩镇,而是富裕的东南各藩。

由于经济稳定,农业发达,商业繁茂,东南各藩镇就是大唐事实上的钱袋子,历史上称之为东南财源型藩镇。

这些藩镇有着巨大的消费能力,特别是淄州出产的盐、铁、纺织品,在东南各藩非常受欢迎,主打一个便宜量又足。

尤其是淄青镇的钢铁,除了自身消费之外,主要的贸易目的地就是东南各藩,淄州巨大的钢铁产能甚至帮助海州、楚州、扬州、苏州等地率先实现了农耕工具铁器化。

而农耕工具铁器化的结果就是东南经济进一步发展,与淄青镇的经济联系实现了良性化相互促进。

彼时,就在北方藩镇和中央朝廷动乱不堪的时候,东南各藩竟然在闷声发大财,出现了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经济繁荣。

同时,安东都护府(今辽宁省)、新罗、渤海、靺鞨、奚、契丹等部落也成为了淄青镇重要的贸易对象。

淄青镇主要向这些地区输入的是盐、纺织品、铁器等商品,这些地区向淄青镇输入的主要是毛皮、人参、木材和奴隶等商品。

其中,由于淄青镇研发出了羊毛梳洗技术和羊毛纺织技术,羊毛纺织业也在淄青镇发展起来,所以以上地区也开始大量向淄青镇出口羊毛。

而淄青镇出产的毛呢也成为了东北严寒地区最受欢迎的商品。

在这里需要特别提一下日本,原本日本也是一个很好的贸易对象,但是谁让黄巢给人家放了毒呢?

公元831年,日本天长八年,遣唐使高阶真人携留学生橘免势和僧人空海愿返回日本,并拜见倭王醇和。

随后倭国王室爆发瘟疫,倭国医疗技术落后,竟不能查出病因,一年之内倭国王室主要成员死绝。

同时,瘟疫在倭国开始蔓延,先从平安京开始,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一年之内整个本州岛沦为死域。

面对凶残的天花病毒,小倭猪既没有预防办法也没有治疗手段,甚至他们落后的行政组织能力连像样的防疫抗疫措施都组织不起来。

于是绝望的小倭猪开始逃往周边各岛。

公元832年,四国和九州岛沦陷。

公元833年,连北海道也沦陷。

截止,833年,小倭猪人口十不存一,剩余的少数人口开始坐船逃往大唐和朝鲜半岛。

淄青镇东莱和东牟捉守使接到节度府命令出海巡弋日本周边各岛,发现倭船立即击沉,不许俘虏。

到了太和元年(公元834年),倭国已经失去了成为一个国家的必要条件,因为他们竟然已经找不出一个可以继承王位的王室成员。

天和二年,倭国的瘟疫终于平息,不是因为倭国找到了抗疫的办法,而是该死的都死完了,剩下的寥寥几人都是靠生命奇迹活下来的,这些人自身产生了天花抗体。

等到黄巢派船准备去开发石见银山,想要抓些倭奴挖矿的时候才发现,小倭猪已经直接退化到了原始社会,因为倭国所有的城市和乡镇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了……

黄巢不忍心看这些幸存的小倭猪跟动物一样在荒野中求生活,仁慈地把他们带到了文明社会——石见银山,并且过上了每天三顿饱,顿顿有皮鞭的幸福生活。

最后这些幸存的小倭猪也没有多活几年,在给黄巢挖了几年金矿之后就填了矿坑,逼得黄巢没办法之后从新罗进口奴隶挖矿。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这会儿黄巢在刚刚启动石见银山挖矿计划,为此还特意让大伯弄了一只矿监团练派往倭岛,主要工作就是抓倭猪挖矿。

天和二年夏,在疯狂试探了一段时间之后,河朔三镇终于确定朝廷没空管他们,淄青镇也不准备援助横海镇之后,他们果断出手了。

没想到的是横海镇竟然奋起反抗,跟河朔三镇打的有来有回,战争整整持续了一年还没有一个结果。

天和三年秋,朝廷终于腾出手来干预横海之战。

天和三年九月十八,朝廷再次请出在洛阳与白居易、刘禹锡整日酣畅宴饮,放声吟唱纵情谈论的裴度出山担任河北道黜制使来解决横海之战的问题。

诏书发出后,裴度连续上表一再以年迈有病为由推辞,不愿再管河北事务。

文宗派吏部郎中卢弘前往东都宣诏说:“卿虽然多病,还不怎么衰迈,替朕垂衣拱手坐镇北门即可。”催促他起程,裴度不得已而赴任。

裴度出山之后,河朔三镇攻伐愈急,意图在裴度干涉之前攻下横海镇。

没想到裴度人还在洛阳,书信却已送到淄州。

十月二十五日,淄青节度副使康承训再次挂印出征援助横海镇。再次在白桥上演无双猛将戏码。河朔三镇再次上演丢盔弃甲故事。

横海之围遂解,但是河朔三镇和淄青镇却结下了死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