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唐末之祸乱天下我在淄博吃烧烤

第32章 修撰《大唐会典》

“嘿嘿,嘿嘿……”

“阿耶咱能不这样笑吗?”

“嘿嘿,嘿嘿,波斯姬、新罗婢、菩萨蛮……今天咱也算长见识了!”

“你看看那个波斯姬,真是又白又大!”黄宗旦一脸猥琐。

“阿耶,您跟一个七岁的小孩子讨论这些合适吗?”黄巢满脸黑线。

“你是神童,不碍的……”黄宗旦同志随口敷衍。

“儿砸,这菩萨蛮果然是‘盈盈一握’,怪不得富贵人家都得养一个……”

“咱不讨论这些了不行嘛?您都偷偷看了半个时辰了,还没看够?”黄巢今天才发现自己平时之乎者也的大头巾老爹这么闷骚。

“你懂什么?咱这不是没见过嘛,你阿娘又……”

黄宗旦想想自己只有一个小妾,还是老婆大人的陪嫁丫头,心中颇有些遗憾,再看自己儿子,才七岁就混的要啥有啥,这也就是亲生的,要不然非得打死才解恨呐!

“要不,那个波斯姬就……”

黄巢瞅了一眼正在拉着两小只问这问那的老妈,不怀好意地说道。

“咳!咳!说什么呢!平时我都是怎么教育你的,知道什么叫洁身自好嘛?好好学学你阿耶……你要是告诉你阿娘……”

黄爸爸急忙轻咳两声,收敛目光,做正人君子状,虽然心里痒痒,但是家有猛虎实在凶猛,还是不要作死好。

都说黄家家教好,从黄巢爷爷那辈儿就号称“黄三戒”,说的是黄家有三根戒尺,一根用来打忤逆奴仆,一根用来打不孝子孙,一根用来打偷腥男人。

规矩是诸葛大娘子立下的,祠堂是黄虎和黄宗旦父子跪下的。

至于黄巢年纪还小,又是神童,还没有享受到这般“孝敬”祖宗的待遇。

“不过,儿砸,这两个贵女,你准备怎么处理?”

黄宗旦指着康小狐狸和诸葛小狼问,毕竟他早就听说了黄巢被咬腮帮子的趣闻。

“呃!让我阿娘头疼去……”黄巢抱着脑袋就跑,刚才被他娘揪红的耳朵还隐隐发烫。

“哎!哎!家门不幸啊!”

黄宗旦很有挫败感,感觉儿子辈也没指望了。

“姨姨,姨姨,黄小郎买了好多胡人,还有好几个胡女哦!”诸葛小狼指着波斯姬给黄妈妈告状。

“姨姨,姨姨,看到那个新罗婢没?太不要脸了,说要给小郎当女弟子,也不看看自己多大岁数了!”康小狐狸难得在一件事上跟诸葛小狼达成了统一战线。

“姨姨,姨姨,我跟你说啊,还有个老高老高的妓子,就是扮演升平公主那个,老是往咱家跑,还偷偷跟小郎在一个屋子里……”诸葛小狼继续上眼药。

“姨姨,姨姨,还有好多不要脸的小娘子,说是要拜小郎学诗,其实都不是好东西!”康小狐狸说着还给黄妈妈看了黄巢写的那几首词。

“呵呵!两位小娘子,我一定好好管教他,就是以后别咬腮帮子了,须知这男人都是要脸面的……”黄妈妈拍着两小只的小手,笑呵呵地说。

“还不是诸葛小狼咬的,就她最狠!”康小狐狸自然不会放过这个上眼药的机会。

“康小狐狸,你说什么呢?!还不都是你惹得?!”诸葛小狼瞬间爆炸,掐着腰气势汹汹地就要冲上去。

两小只的和平果然是短暂的,从来没有超过五分钟。

“黄巢,黄巢,赶紧来!”眼见着两小只跟斗牛一样针锋相对,还没有当婆婆经验的黄妈妈赶紧呼叫儿子。

“阿娘,你顶住!”后堂传来黄巢越来越远的喊声,很显然,溜了!

“儿啊!我已经开始同情你了!”

看着已经厮打在一起的两小只,黄爸爸拍拍儿子的小肩膀表示安慰……

宝历三年二月,黄巢一家终于在长安迎来了团圆。

黄爸黄妈也没想到短短两年时间儿子就置办下如此大的家业,当然也惹下如此大的麻烦……

金龙显圣真人、开国男、朝请大夫、大唐第一神童、大唐第一善财童子……一串串辉煌光环让黄爸黄妈晃瞎了钛合金狗眼。

淄青节度使的义子,皇帝的宠臣,道教的新贵,让黄爸黄妈很怀疑自己是不是生错了孩子。

而且更重要的是自己儿子的桃花运也太好了,先不说两个贵女拿他当宝,就家里的漂亮女人就已经让人看花了眼睛,有舞剑的女侠,有做弟子的女道,有做婢女的胡姬,还有做家妓的菩萨蛮……甚至还有排队做拥趸的门外小娘子。

两口子,擦擦汗,心想,这才七岁啊!

“给,拿好,明天去司经局报到!”黄巢拍给老爹一个卷轴。

“什么呀!?”黄爸满脸疑惑地接过。

仔细一看是一份敕授(唐朝给五品以下官员授官的文书)。

“儒林郎?司经局校书郎……黄宗旦!这是给我的?!”黄爸惊叫,继而疯狂大笑。

“当然是给你的,不是让你来印书的吗?一个九品小官也值得大惊小怪?”黄巢不屑地撇撇嘴,心想你儿子都从五品了,也没见你高兴成这个模样。

“哈哈哈哈!夫人,夫人,我是校书郎了,我是校书郎了!”黄爸一溜烟地去跟黄妈分享喜悦去了,只留下好大儿在风中凌乱。

其实这就是黄巢不懂唐朝官制了,别看不起这个九品小官,这个职位品阶虽低,但是能担任这个职位的一般都是及第进士中的佼佼者或制举登科的“非常之才”。

校书郎属于清官序列,职务清闲,待遇优厚,升迁快速,前途光明,被唐人视为“文士起家之良选”,社会地位和认可度都很高,“非贡举高第,或书判超绝,或志行清洁的不轻授”。

所以朝廷给黄爸这个官职黄巢还真不算亏,黄爸从商贾身份一跃成为了“清贵”,直接实现阶层跃迁。

想想黄爸考了半辈子科举,还不如自己儿子来长安一趟,真是造化弄人、高低不同啊。

随着这份敕授的颁布,朝廷成立了一个临时机构叫做“大唐会典编修院”,总编由裴度亲自出任,副总编都是挂同平章事头衔的京官,翰林院和国子监的大臣们分别充任集册、编修、缮录等职位,黄爸以校书郎身份担任书印官,起点就是很多人的终点。

之所以成立一个如此高规格的组织机构,是因为编书在古代是一种非常高尚的国家行为,能参与其中就能青史留名,特别是这次不止是要编书,在裴相公的规划里这次原本只是要“防止文化典籍在战乱中流失”的免费印书活动,成为了类似于明成祖修《永乐大典》规格的国家大百科全书修书运动。

所以这次的修书的规格很高、规模很大、影响力极强、涉及范围很广,当然钱由黄家出,朝廷纯属白嫖。

黄巢在知道裴度的打算之后,差点没一口老血喷死,黄巢知道这次彻底当了冤大头了,这种书一编就得好几年甚至十几年,这里面的花费不可计数。朝廷这是看到自己一场拍卖会就赚了几百万贯眼红了,想要自己大出血呀!

当然,更重要的是朝廷要打着国家大义的名义来获取各大世家的文化典籍。

说到士族门阀,就免不了提到他们对于权力、土地、人口以及财富的无尽贪婪和垄断,但实际上士族门阀掌握和控制的社会资源中,影响最大和对于皇帝最具威慑作用的,却是对于知识的垄断。

在古代,知识以及其载体,即书籍的价值是远非现代人可想象的,而且是越古越贵。比如战国时的大学者惠施因为学识渊博,被庄周赞为“学富五车”——五车所承载的竹简能写下多少字呢?大概就20~30万字而已,但就这区区二三十万字却几乎是当时最有钱而且最有权的学者所能搜集到的所有知识了。

在两汉时,类似于四书五经这样的普及型教材的正版认定权都被高门大姓所垄断,寒门庶族子弟所能读到的只能是不被认可的“盗版”或“伪书”。

这样一来你连书读的都是错的,还怎么可能被察举入官?

因此,那些能够传承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世家大姓,族中起码也得有本“宝书”镇宅。

比如弘农杨氏,虽然始祖是西汉宰相杨敞(也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女婿),但真正发迹却始于东汉安帝时的太尉杨震——这位杨敞的玄孙因“受《欧阳尚书》于桓郁”,而成一代大儒,备受世人尊崇,号为“关西孔子”,这才有了弘农杨氏“四世太尉”的辉煌,成了顶级大族。

随着知识的扩散和普及,非士族门阀出身的士子虽然不愁再读不到或读不对书了,但能不能读懂就是另一回事了。

毕竟圣人着书向来讲究“微言大义”四个字,说白了就是让你明明每个字都认识,偏偏弄不明白到底说的是啥……这时候哪家要是能冒出几个天才能够替圣人典籍进行诠释和作传,而且还能受到普遍认可,再传承个几百年就能形成所谓“家学渊源”的高门大姓。

比如荥阳郑氏,东汉名儒郑兴、郑众父子曾对《左传》、《周官》等典籍做出过详细的注解,备受好评,与当时的另一个经学家贾逵合称“郑贾”,其学术流派也被称为郑贾之学。

于是乎有了家学渊源的荥阳郑氏开始飞黄腾达,族中各种人才层出不穷,直到唐朝出了12个宰相。

除了用来装点门面和增加底蕴的儒学,对于农医兵算等实用之学,汉唐之时士族门阀的态度跟两宋以后的士大夫截然不同,那就是极端的重视这些杂学,相对于要拿出去大肆宣扬的儒学精义,这才真正“传内不传外”的家学。

比如东汉经学大家郑玄曾师从马融的一个弟子学习术算。当马融在无意间发现这个“记名弟子”天赋出众,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潜质后,产生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杀之而后快。要不是郑玄故弄玄虚忽悠走了马融,这位郑学的创始人恐怕早就一命呜呼了。

所以相比科举时代千人一面的进士,两宋之前在士族门阀的“家学”体系下培养出的人才可谓百花齐放,各有特色。

像陇西李氏,族内既有过西凉太祖李暠这样的皇帝、北魏孝庄帝元子攸的生母李媛华这样的皇后,也有过李冲(北魏)、李义琰、李昭德(唐朝)这样的政治家;

既有李神俊(北魏)、李师上(北齐)、李舟、李延寿(唐)这样的学术大家,也有李翱、李玄道、李商隐、李巨川这样的文坛巨匠。

就算哪天族长心血来潮想找人算卦卜命,也有曾着有《命书》的一代大忽悠李虚中随时提供服务……

既然是人家的命根子,世家大族自然也不会轻易交出来。

所以说,没有这次修撰《大唐会典》的机会,就连朝廷也没有办法让各大世家教书。

现在好了,一方面有国家大义在,另一方面还有免费书籍,更重要的是黄家印书还给稿费,这要是还不趁机坑一波,裴度这个“老头相公”不就白干了?

虽然裴度也是世家大族出身,但是也不是所有的世家大族都是敝帚自珍的貔貅啊,所以还真有不少世家贡献出了自家的典藏,算是共襄盛举了。

当然,这里面也有“线装书”和活字印刷的功劳,在明代以前的朝代书籍多是以竹简、卷轴、册折等形式存在的,文字承载量少不说,还难以保存。

更重要的是宋代以前用的还都是雕版印刷技术,印刷成本非常高,绝大多数典籍都是以手抄本形式存在,根本无法刊印成册,就连一般的世家大族都没有那个财力和技术去印制如此多的书籍。

所以黄巢的这次免费印书行为在文人圈层中形成了巨大反响,对于以“立功、立德、立言”为毕生追求的儒生来说,能发行自己的书籍简直就是光宗耀祖、泽被后人的盛举。

所以朝廷的这次修书运动一开始就获得了全国上下的支持,就是有些个敝帚自珍的世家大族也阻挡不了大势。

当然黄巢肯掏这笔钱,还把老爸贡献出来,自然不是为了做慈善,对于一个经历了现代教育的大学生而言,可以深刻认识到教育投资的回报率,黄巢大举投资文化事业,自然是为了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和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

毕竟,黄巢不能再像历史上一样靠着一群愚民搞“灭儒运动”,世家门阀固然要毁灭,但是士人阶层却不能消灭,因为消灭了士人阶层就等于毁灭了华夏文明。黄巢要做的是扭转华夏文明的进度,而不是阻断华夏文明的进步。

所以,书得修,更得印,知识得教,还得普及。反正黄巢年纪还小,未来好几十年可以用来折腾。

不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吗?咱有钱,种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