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他们两个都是城里长大的孩子,根本不会种田。虽然自己回乡三年,跟着大伙一起种了三年地,可知道的也不过是些皮毛,和那些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是没法比的。
如果真要靠种地生活,他真有些担心,一旦粮食失收,全家人吃什么。
不过好在他不是个怕困难的人,不会就请教,多下点功夫,勤劳一点。
他不知道,自己从分单干想到以后怎么种田养活一家,赵美美想的却是,要怎样结合分单干这一改革,给他讲讲个体经济。
赵美美想了好一会,还是没想好怎么跟施茂彦说。
她忽然有点理解做老师的不容易了,要给跟白纸一样的学生传授新知识,真不是件简单的事。
要跟施茂彦解释个体经济,必然需要先讲中央最近提出的经济政策——改革开放。但改革开放具体是怎样的,她又不是很清楚。毕竟她长大后的那个时代,已经改革开放四十多周年了,市场经济早已很成熟。
思来想去,她决定采取迂回办法,开始讲那天给孩子们买衣服,一开始他们怎么都不同意,懂事的让人心疼。
施茂彦听着心再次一痛,想到赵美美最后只给孩子们买了衣服,自己都没有,更是难受的像被千斤巨石压着。
没能把家人照顾好,对于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来说,无疑施是诛心。
他想说以后一定会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但这样的承诺太空洞飘渺,且无力。
施茂彦两手紧握成拳,压下那到唇边的空话。他想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再也不需要顾虑钱。
但是,要怎么做呢?
自己高中差一年就毕业,可因为父亲和兄长的原因,加上不想让三个孩子继续待在城里承受那些不属于他们这个年纪该承受的风言风语,他毅然放弃了学业,带着他们回到了遥远的施家村。
回到这里后,风言风语是没了,可日子好像也闭塞了。
如果当时自己咬牙坚持读下去,是不是也能熬到恢复高考。考上个好大学,这日子也就有盼头了。
但世上没有如果可言,若问他后悔吗,答案是肯定的。做出这个决定,他永不后悔。
孩子们能健康快乐成长,比什么都重要。
施茂彦告诉自己,办法总比困难多的,眼下的困境施暂时的。
赵美美专心说着前情铺垫,没怎么注意到他不知何时捏紧了拳头。
美目一转,赵美美又对他说道:“既然国家现在提出改革开放,我们何不乘着这股春风,做这个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改革开放经济政策,去年底的施茂彦在人民日报上看过相关报道。当时看完他也是极为震撼,知道社会即将要发生重大改变,却没想过短时间内,这政策会与自己生活有多大关系。然而看赵美美这样子,她似乎有了主意。
施茂彦心一动,正准备让她细说一下,却听到四面八方陆陆续续传来鞭炮声。
原来已经快凌晨十二点了,大家开始放鞭炮了。
听到鞭炮声,赵美美率先站起身,暂时时放下正在谈的这个话题,催促施茂彦去放鞭炮。
虽然她不迷信(不是),但也是尊重传统的。凌晨准时放鞭炮,是这会的头等大事。况且,这是她活了两辈子,第一次在除夕夜放鞭炮呢。
施茂彦点了点头,走出院子打开院门,把自家早已准备好的鞭炮点着。
劈里啪啦的鞭炮声在施家村上空响彻,一度把漆黑的夜空染出了红晕。
这鞭炮声,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也寄托了人们在新一年的期许。
十几分钟后,整个村子才终于又恢复平静。
赵美美满心欢喜回到屋内,劳累了一天,终于干完最后一件事,疲倦顿时席卷而来。
她已经忘了要和施茂彦说的事,洗了脸后,爬上床钻进被窝,不一会就睡着了。
施茂彦就惨了,躺在床上想了许多。赵美美说的做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是什么意思呢?
---
年初一,施家村有抢头炷香的风俗,好多村民天没亮就带着香烛来到两公里处的小庙,只等着庙门一开,抢头炷香。
往年施茂彦都没去,今年赵美美说想去看看,他便决定去。但赵美美又说,上香贵在心诚,不用那么早折腾自己。故而一家五口是吃过早饭才出门的。
沿路遇到不少上完香回来的村民,一些平时就喜欢开玩笑的,看着他们新婚夫妻带着三个孩子去拜神,免不了会调侃几句。
“这家里还是得有女人张罗这些事,你们说是吗?”
“可不就是,茂彦结婚后,这日子是越过越像样了。”
“记得求菩萨保佑你们早点生个大胖小子。”
施茂彦被说得红了脸,低下头看着手里提着的竹篮。
因为上面还盖了块布,村民看不到里面装的是什么,还以为是香烛之类的,心里暗笑年轻人果然不懂,上香讲究心诚,通常人家带一扎香就够了,哪用多到到用篮子提。不过人家愿意,他们也不好说什么。
他们哪里知道,赵美美看着今天天气晴朗,既然要出门拜神,便干脆决定在外面玩上半天。
平时宅在家里就够了,过年嘛,肯定要好好放松一下。
所以除了带上拜神必备的香烛外,也装了些昨天做的糕点和馒头。
来到寺庙,上香的人已经不是很多。赵美美等人上完香,便转去小庙附近的山丘转悠。
看看山看看水,看看蓝天白云,看看花草树木。
二十一世纪的城里人,想爬山还得跑好远呢,而且那时候的青山绿水,哪有这时候纯天然无公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