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动工
丑媳妇终要见公婆。
已经进行过几十次实验,总结了近百条重要事项,又培训了土著整整两个半月。
陈舟觉得,无论如何都该动手了。
“一个粗糙的开始,就是最好的开始。
不要等准备完美了再去做,因为完美的准备永远做不到。”
他做好了开工后面对许多意料之外问题的心理建设,并准备去克服这些困难。
毕竟工厂是个大工程,与蓄水池和厕所这种小打小闹的建筑不同,在建设期间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
对此,他只能一步一步,以缓慢的速度尽量去完成,并尽量使各个方面接近完美。
……
1663年1月11日,距离第八十次神秘奖励的到来还差两天。
这一天是挑战开始的第1998天,亦是岛上第一栋完全使用21世纪建材建造的工厂动工的日子。
开工当日清晨,陈舟带着土著们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剪彩仪式。
恰好前天晚上出海捕鱼的土著抓到了一条足有70多厘米的大鱼,陈舟特地将其放在冰箱里,保存到这天,做了道烤全鱼。
当然,开工这种大日子,九个人,包括远在山另一头的放牧土著,总不能就吃这一条鱼。
宴会上还有两头烤全羊,几只“叫虾”。
这叫虾,是陈舟根据叫鸡琢磨出来的新菜品,制造流程跟叫鸡差不多。
将鲜活的大龙虾同蒜末、辣椒、葱叶,以及些许朗姆酒裹在阔叶中,然后往阔叶表面涂抹一层白泥,直接放入篝火中煨熟。
待泥干虾熟,剥去白泥,直接用刀子撬开虾的甲壳,直接食用其中白嫩的虾肉,份外鲜美。
土著们最初还不能接受这种外貌狰狞的食物,跟着陈舟尝试了几次,纷纷加入了享用海鲜的大军中。
不过由于身份地位的差别,出海捕来的虾,总要等陈舟挑选完,剩下的才归属他们。
若是陈舟犯了“虾瘾”,那无论捕到多少只龙虾,都没有土著的份儿。
当然,这种小事,负责捕捞的土著也不放在心上。
在他们从前生活的部落,捕到的鲜鱼根本就不归他们所有,别说普通成员,就是斑马这种亲信都吃不到,全得奉献给崇高的首领和祭司。
来到这座岛,虽然虾不一定能吃到,但鱼每次都归捕捞者所有,即使举办宴会,也是人人有份儿,首领从未独吞过。
光是这一点,就足以令所有土著对陈舟心生敬佩了,换做他们当首领,是绝对不会慷慨地将食物分下去的——他们饿怕了。
……
吃饱饭,补足体力,刚到11点。
阳光正烈,陈舟却未宣布休息,直接带着被晒得面庞黢黑的土著走进了遮雨棚。
他最先给土著们展示了整个工厂的模型——
其实在这段时间里,土著们已经看过这个模型不下百次了。
模型共分两种材质,一种木质,一种混凝土浇筑。
木质模型可以拆卸,用以帮助土著理解工厂的内部结构,包括各个厂房之间的划分,工作间和休息室的位置。
混凝土模型则分成好几个,从最初开挖土方、到钢筋绑扎,再到半成品,成品,都有独立的模型。
这些被拆成数个步骤的模型中,包含的是陈舟良苦的用心。
说到底,面对这群来自17世纪的土著,他还是有些信不过,不知道他们能不能把工作做好。
有时候,陈舟都恨不得把自己脑子里的知识直接灌输给土著,以便于他们更充分理解他表达的意思。
……
这种不信任绝非空穴来风,或是陈舟对土著心存偏见,而是早有先例。
他给土著们上木工课时,涉及到锯木头、刨木头等知识,亲自示范给土著们并进行讲解时,总有那么几个人嗯嗯啊啊,装得好像听懂了。
待到布置“课后作业”,让这几个家伙自己锯木头,他们就傻眼了,交上去的作业要么歪歪扭扭,要么凹凸不平,仿佛被狗啃了一样。
教育土著使陈舟理解了上学时期,班主任面对一些不懂装懂学生的那种无奈。
因此到了工厂动工时,想起其中几名土著给他制造过的烦恼,他还是隐隐有些不安。
……
不知道第多少次,从头到尾讲完建造厂房的详细步骤,陈舟又推出了一块巨大的画板。
整块画板足有两米多长,高度接近1.6米,上面用几十块a4纸拼成了一张巨大的设计图。
陈舟将工厂的许多处细节,包括长度、宽度、高度、透视关系等等,都绘制在了设计图上。
除了复杂的立体设计图外,陈舟还绘制了一张平面设计图,其中展示了轴网、墙柱、门窗、楼梯等建筑细节。
可以说,只要是能做到的准备工作,能交代的细节和能教授的技术,陈舟都已经苦口婆心地给土著讲过无数遍了。
就连施工时的安全事项,他都让土著们背了下来。
而且正式开工时,他还会寸步不离地守在工地,监督土著们工作。
如果这样还不能顺利完成工厂的建造,除了送个专业的土木老哥亲自指导之外,陈舟就想不到其它成功的方法了。
……
足足七十多天的培训期过去,每一名土著都心知肚明,首领对这栋“不一样的房屋”有多重视。
陈舟甚至直接告诉过他们——
“谁要是在施工过程中犯了重大错误,导致整个工程毁于一旦,谁就会挂在绞刑架上。”
在这种压力下,就连学习木匠活儿时总是走神溜号的那几名土著,都强打起精神,竖起耳朵,只恨自己脑子不好,无法将首领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在脑子里。
不过很快,他们的担忧就被陈舟化解了。
除了模型、图纸、口头讲解外,他还额外给土著们准备了几份书面文件,用以帮助几个记性差的家伙强化学习。
……
那几个人脑子不够用,陈舟早就记在心中。
攥着厚厚一迭写满文字的a4纸,在土著们身前走过时,他直接将整理好的文件塞进了那几名土著手中。
“每天晚上回家后,先读熟,然后背下来,三天后我要抽查。”
说罢,陈舟难得露出了严肃且狠厉的表情。
“三天以后,背不下来,去星期日那里领三十鞭。
我会让他使最大的力气。”
……
接过文件的几名土著听到这话,不由心生畏惧,小心翼翼地抬起头,望了望彼此,脸上都是一副大难临头的神态。
别看陈舟没有首领的架子,待人和善。
星期六作为他们的老师,平日里待人处事也极少惩罚过他们,总是一副老好人的模样。
星期日却与二人不同,他可一直都是个狠角色。从最初手刃土著开始,他就在担当“惩戒者”的职务。
七名土著中,有没挨过星期日骂的,却没有没挨过鞭子的。
在土著心里,这个整天冷着个脸的“小阎王”,那可比首领下手重的多。
而且他做事说一不二,对首领的话言听计从。
这要是背不下来,挨上星期日的三十鞭,那不死也得丢半条命。
用眼神互相交流了一下,几人都能从同伴的目光中获取到相同的信息——
“还能怎么样背呗!”
……
一个多小时后,施工全流程讲解总算步入了尾声。
陈舟不知道此番“巩固记忆”能有多大效果,他只知道自己已经尽力了。
让拿着文件的几名土著返回房屋,将文件放在家中,他开始督促其他土著尽快穿上工作服。
与钢筋水泥接触,可不能总是袒露胸膛,哪怕现在天气炎热,也得穿上厚实耐磨的衣服,戴上手套。
没有安全帽,这段时间陈舟指导土著们编了一批“藤头盔”。
这玩意对头部的保护作用的确远不及安全帽,但戴在头上多少也能起到一些保护作用,至少能保证土著们干活的时候不会被砖头砸死。
而且,有顶帽子,再不济也能挡挡太阳不是吗
……
选定的建厂地点,干燥而发黄的地面上早早就砸下了用于确认范围的长钉,钉与钉之间连着长绳。
在长绳之外,还用炭粉洒出了一道道笔直的辅助线。
土著们拎着铁锹镐头赶到现场时,陈舟已经等他们有一会儿了。
……
自1月11日下午开始,土著们的生活正式进入了“模拟土木老哥”阶段。
划定好的基坑中,处处挥洒下他们的汗珠。
时间一天天过去,随着一方方坚土,一块块顽石被挖出,基坑变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宽阔。
在陈舟的监督下,土著们工作时并未出任何纰漏。
更令他欣喜的是,选定的这块土地地质条件非常不错,土壤很紧实,其中掺杂着大量小块砂石,且体积巨大难以挖掘的石块极少。
整个基坑挖掘和地基处理的过程堪称一帆风顺。
尽管如此,待基坑挖掘完,也过去了整整一个月,岛屿的雨季又要开始了。
……
担心进入二月中旬,岛上的强降水积蓄在基坑内,使地基松动。
陈舟准备趁雨季未至,先找些木板将地基表面覆盖起来。
同时他还得让土著在地基内增添几条引流槽,使积水流向集水坑,待雨季过后再将其排出。
除此之外,陈舟又提前筛出了一批小石子。
如果地基表面铺的防水板没有发挥作用,使基槽泡了水,影响了地基承载力的话,他就将这些石子铺在地基内部,以增强地面硬度。
当然,这些都是权衡之策。
一旦地基真受到了严重影响,无法挽救,他就只能壮士断腕,放弃这一个月的劳动成果,找个新地方另起炉灶了。
多费一个月时间,总比住在危房里,提心吊胆二十多年好。
……
2月17日,一场暴雨如期而至,拉开了长达两个月的雨季的序幕。
在这倾盆大雨降临前两日,陈舟和土著们堪堪完成了基槽的防水工作,用木板,白泥和树枝将整个基槽完全封闭了起来。
降雨当天,陈舟去看了地基不下十次,生怕防水设施是豆腐渣工程,第一天就被暴雨攻破。
好在他所担心的事并没有发生。
至少在雨季初期,防水设施还是达成了自己的使命,抵御住了雨水。
至于两个月后情况又会如何,陈舟也不好说。
……
雨季的到来给了土著们喘息的机会。
他们摆脱了工地的重体力活,开始转向另一项工作——耕种。
……
自登岛以来,出于某种囤积癖或是未雨绸缪的心态,无论是养殖还是耕种,陈舟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一直都远超他个人所能消耗的极限。
比如稻谷。
星期六和星期日被他救下时,家中的稻谷足够他们三个人食用半年有余,更别说还有小麦和大麦。
待岛上人口扩张,对于食物储量的危机意识便又爬上了陈舟心头。
即使他明知道靠赶海、捕捞以及岛上原有的物产就能让每个人都不必挨饿,却总是控制不住地督促土著们开荒,种地。
再加上三周年奖励送来了西红柿和胡萝卜种子,更使他坚定了种植的决心——
送来种子都不用,那这种子不是白送了。
……
就算进入工厂的施工期,陈舟依旧没有将农耕的重要性放低。
他知道,土著们之所以能任劳任怨地给他干活,除了怕他手上的枪之外,还因为在这里每天不管多累,晚上都能吃上一顿饱饭。
若是粮食方面出现了危机,工作效率降低不说,这些勤勤恳恳的“17世纪”牛马,也会撂挑子的。
因此在挖掘地基时,每隔几天,他都会腾出五名土著,让他们“休个假”,回去打理一下庄稼。
这也是挖掘地基工作持续了这么久才完工的主要原因。
毕竟工厂的占地面积并不大,七八个人拿着现代的挖掘工具,铆足了全力干,顶多二十天就能忙活完,哪至于干了整整一个月。
……
所幸,位于热带或亚热带的岛屿的气候条件比陈舟老家强得多。
就像印度那片“神佑之地”一样。
在这种地方,哪怕不耕种,只靠采集和捕猎为生都饿不死,更别说开垦施肥,科学地大面积种植庄稼了。
不耽误时间,合理播种,岛上一年能收获三茬稻谷,两茬大麦小麦。
虽然因为品种差,这些农作物的产量不算太高,架不住种的多,收的快呀。
到了二月底,岛上的粮食储备非但没有告急,反而还多了几百斤,加上田地中尚未收割的庄稼,预计足够吃到1663年年底了。
而且食物的丰富不仅体现在主食上,各类种子源自现代的蔬菜产量更高。
尤其是辣椒,也不知怎的,这玩意种在岛上后,竟然不死了。
天长日久,辣椒长成了一棵棵半人多高的小树,常年开结果,搞得岛上现在人人吃辣,无辣不欢。
但就算这样消耗,辣椒的产量依旧在持续增长,有些甚至熟过头,烂在了地里,可把陈舟给心疼够呛。
若不是时间不够,他甚至都想杀几头羊,做些羊肉辣酱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