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燧发枪改 盔甲 弓箭

第132章 燧发枪改 盔甲 弓箭

在没有雷管的情况下,tnt和砖头之间的区别其实并不大。

由于tnt本身化学性质过于稳定,必须要经过雷管产生的冲击波和高温作用才能引发连锁反应,释放爆炸能量。

这种条件分外苛刻,身在工业制造技术极为落后的孤岛,陈舟完全无法手搓出来。

当然,如果他胆量够大的话,可以试试用黑火药引爆tnt。

不过那种引爆方式的风险就不是他能承担得起的了。

……

3月14日,将三件奖品全部搬回窑洞后,陈舟清点了一下tnt的数量。

所有tnt炸药都码放得紧密而整齐,从上到下共有四层,每层分八列,每列五块,总计160块200g药块。

不过这个黄色塑料箱中装的可不仅仅是tnt,还有配套的雷管和导火索。

这些精致的小物件都存放在箱底,分作两个区域。

雷管的直径与炸药上的孔洞相匹配,总数200根,应该是在设计时考虑到了一些意外情况,防止雷管不够用。

令陈舟欣慰的是,这些炸药使用的是非电气式雷管。

这种雷管虽然延时依赖导火索燃烧速度,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安全性较低,但胜在储存简单,便于使用,即使放个十年八年也很少损坏,正适合他在岛上使用。

只可惜窑洞已经提前用黑火药拓展完毕。

如今室内装潢都已完成大半,就算他觉得窑洞内空间紧张,也不可能冒着炸塌自己家的风险使用tnt爆破。

关于这些tnt的用途,他还没有确切的想法,只能将其妥善存放起来,日后有需求的时候再取出来使用。

……

睡眠不足,靠神经亢奋强打起的精神很快便伴着拿到奖励萎靡。

在平台上挥舞了一会儿长枪,随着倦意渐渐翻涌上来,陈舟渐渐觉得一切都索然无味。

回窑洞补了一觉,他才恢复精神。

睡醒时天色已黑,外面又下起了濛濛细雨。

沙滩上的木石墙还未整理堆砌,辣椒种子也没生芽,田地中的庄稼和小木屋那边的作物更是有段日子没查看了。

生病期间积压的待办事项为数不少,陈舟却偷了个懒,给自己放了一夜假,踏踏实实地用热水洗了个澡,美美地睡了一觉。

……

3月15日,感冒基本完全痊愈的陈舟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清早起床,他办的第一件事便是给辣椒种子催芽,以期能早日吃上辣椒。

随后他穿上蓑衣,直奔沙滩,整理垒砌了木石墙。

回家路上,他还查看了山涧旁的甘蔗和大芦荟。

前几个月勤加栽培,甘蔗地已经颇具规模。

大芦荟也颇为适应这里的环境,只是芦荟生长速度缓慢,目前也就大猫小猫三两只,若想大量使用,还得去河谷平原采集。

本来还打算去看看木屋中的葡萄。

但离开甘蔗地的时候已近黄昏,降雨又有加大的趋势,陈舟只能先回到窑洞休息。

……

雨季将于四月中旬结束,在这段时间里,陈舟基本不外出活动。

除日常照料农作物,偶尔给羊群添盐,或是去鸽子洞抓几只鸽子、采集硝石,以及每15天前往沙滩,领取奖励,整理木石墙外,他的全部精力基本都放在了扩展窑洞,改造房屋上。

厨房与储藏室的天板和地板全部铺好后,陈舟致力于挖掘地窖和养鼠房。

岛上常见的海鲜和植物基本都已试过毒,他对试毒鼠的重视程度已经有所下滑。

毕竟可供测试的毒物是有限的,而这群老鼠大概每45天就会繁殖一代,且越繁殖越多。

起初他还觉得试毒鼠不够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不够用的竟然是岛上的物产,而不是这群越来越多的老鼠。

为此,他甚至还要抓出其中较为瘦弱,且性格比较讨人厌,喜欢磨牙的老鼠给家里几只猫当陪教,训练它们的捕猎能力。

……

长时间拓展窑洞容易感到枯燥,当身心疲惫时,陈舟也会给自己放个假,好好休息一两天。

不过他的休息并非躺在床上睡大觉,也不是玩游戏——岛上也没有什么游戏可玩。

他通常会通过绘画、制造木质模型或是设计图纸来让自己放松。

……

除风车、水车和建筑的设计外,陈舟最上心的还是改进火绳枪。

为此,他不仅构思了十几种改进方案,绘制了近百张图纸,还亲手雕刻木头,制造了几把枪械模型。

最后他发现,想一步登天将火绳枪改进为半自动步枪是不可能的。

子弹方面的限制就很难解决了。

17世纪糟糕的工业基础生产出的铸铁枪管根本承受不住极高的膛压。

黑火药燃烧产生的残渣也会严重影响枪械的精密度。

除非能获得一批现代枪械零件,否则任何一个现代人,哪怕是设计ak系列步枪的天才武器设计师卡拉什尼科夫亲临,也无法在诸多条件的限制下手搓一把半自动步枪。

但这并不代表他学到的知识无用。

经过一番思索改进,陈舟还真造出了一把性能远胜火绳枪的奇特枪械。

……

纵观近代枪械进化史,就能发现,火绳枪和现代枪械之间,光是点火系统的差异,就隔了整整一代。

火绳枪的射速之所以那么慢,其实是受到了多方面限制。

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前膛填装和火绳点火。

火绳点火是非常容易改进的。

只要了解燧发枪的击发结构,将火绳枪改造成燧发枪相当简单。

在研究枪械设计的过程中,陈舟早就成功改出了一把燧发枪,而且这把枪的性能要比17世纪后期趋向成熟的燧发枪还优秀一些。

但燧发枪的射速依然没有质的提升,这是因为前膛填装每次只能塞一颗纸包定装弹,还要把枪收起来,倒火药,用通条往里塞子弹,步骤太慢太繁琐。

想要解决这个弊端,势必要颠覆整把枪的填装系统,把它变成后膛装填的枪械。

……

然而从前膛枪跨越到后膛枪,期间需要改进的地方可就不止一个点火系统了。

子弹、击发方式、乃至枪身结构,在此过程中都需要大改。

其中最为重要的撞击点火系统,不仅需要撞针结构,还得有子弹底火配合。陈舟不能手搓金属弹壳,也没有制造填充药的硝化纤维。

改进火绳枪的过程中,他试过拆除被褥中的絮,浸泡在油脂内,晾干后代替硝化纤维塞进自制的定装弹中,结果自然毫无作用。匮乏的化学知识使他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失败。

期间他不止一次后悔为什么当初上学时没有深入研究化学。

如果他的化学知识储备足够,在这个能找到硝石,又有火山的岛屿上,肯定是可以自制浓硝酸溶液,进而制造出劣质硝化纤维,手搓劣质子弹的。

可惜,就算他付出再多努力,也不能把忘掉的知识变回来,更不可能凭空获取没学过的知识。

……

最终,他造出的枪械也只能停留在“燧发枪改”的范围内。

枪支使用的依旧是传统燧石撞击点火,前膛填装,只在定装弹药的优化方面做了些有创意的调整。

为了应对远近距离的射击环境,陈舟特意设计了长短两款改进版燧发枪。

其中长管燧发枪的精准射程被限制在100米以内——

没办法,没有膛线,它的子弹虽然能飞两百多米,可出了一百米,能打到哪里基本就只能靠缘分了。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改进版燧发枪的定装弹药有两种,一种是纸壳铅弹,一种是木壳铅弹。

木壳铅弹是陈舟一枚枚自行雕刻的,装药量比纸壳铅弹大,气密性和精准度更高,但生产速度很慢,不耽误日常工作的情况下,每天顶多生产两枚。

一般情况下,使用纸壳定装弹就够了。

除长管燧发枪外,陈舟还制造了两把枪身较短的燧发枪,用于对付进入30米范围内的敌人。

这两把短管燧发枪便于携带,且定装弹中填充了许多细小的金属碎屑。

这些金属碎屑发射出去便会溅射开来,威力与严重削弱的霰弹枪类似,攻击面积大,对披甲单位基本造不成伤害。

但对付土著这种不爱穿衣服,喜欢**搏杀的敌人刚刚好,一枪就能把他们变成血葫芦。

……

从船上带下来的火绳枪中,可供改造的优质枪械有限。

陈舟一共改出了四把长管燧发枪,加上两把短管燧发枪,提前装填好子弹,最理想的情况下估计能发射两轮子弹。

如果食人土著的总数在30名左右,两轮射击过后,至少能减员8人。

按书中对土著的描写看,接近三分之一的减员已经足够使他们士气溃散了,即使还剩几个悍不畏死的家伙冲到近前,也有左轮手枪可用。

假如发生意外情况,譬如土著“锁定士气”,折损三分之二依旧充满勇气,陈舟就只能且战且退了。

……

这些日子,拓展窑洞、设计制造枪械之余,他也没忘记继续学习藤编,研究护甲。

他计划制造一身镶嵌金属的藤甲,用以抵御土著的木箭。

还要制造一面藤制盾牌,抵抗土著势大力沉的木矛。

起初,他打算将大马士革钢坯切成小方块,直接捆绑在藤甲上。

经过估算,他发现这样一身藤甲实在太过沉重,光头盔和胸甲的重量就有五十多斤,穿上以后根本无法正常活动。

好在历次送达的奖励中有许多可供使用的材料——比如保险柜外层的薄铁皮。

利用时空切割将大马士革钢坯切成凿子,便能在铁皮上打孔,然后用麻绳紧绑在藤甲表面。

整套工序并不复杂,陈舟前前后后制造了三套藤甲。

……

因为经验不足,他制造的第一套藤甲过于厚重,防御力十足,但关节灵活度极差。

随后制造的第二套藤甲稍微轻便了一些,赋予了关节足够的活动空间,然而舒适度欠佳。

到第三套藤甲,陈舟便改进缺陷,实现了相对较高的防御力和较轻的重量,活动空间也足够大。

不过舒适度方面,就只能靠将海豹皮作为内衬垫在藤甲里解决了。

一身战铠,总不能穿上去和居家服一样舒适。

多加适应,没什么习惯不了的。

毕竟是生死攸关的防御力来源,别说稍微不舒服,就是硌得身上肿痛,也得忍着。

……

至于盾牌,陈舟制造的是能挡住整个身体的大盾,只要低下头,缩在盾牌后面就能抵挡土著的进攻。

其实按书中所述,土著使用的弓箭根本突破不了普通藤甲的防御。

可谁叫他们除了弓箭以外还使用木矛,那玩意投掷出去穿刺能力惊人,陈舟可不希望自己隔着几米远被扎成刺猬。

因此大盾是必不可少的。

待土著用尽远程手段抵近,他便可以放下大盾,让土著见识一下盔甲的厉害了。

……

当然,先进的装备只是取胜的诸多因素之一。

为了防范各种意外,陈舟还练习了其它技能。

比如弓箭。

他知道传统弓箭中的复合弓性能极佳,其弓臂是由木材、角质和动物筋腱构成的复合材料。

奈何对传统复合材料的制造方式不甚了解,他只能制造纯木弓。

为此他挑选了各种木材进行实验,前后制造出了十几把大小不一的长弓,挂在储藏室的墙壁上,乍一看像个弓箭展览馆。

做好弓后,他又开始制造箭。

别看弓臂是落后的纯木材料,造箭头时陈舟可下了血本,直接用上了切割成三角形的大马钢坯。

超时空切割出的箭头分外尖锐,三十米内,能轻松射穿薄铁皮。

用自己熬制的鱼鳔胶将箭头黏合在重量适中,强度足够的笔直箭杆上,再用细线缠绕加固,精致实用的大马士革箭便完成三分之二。

最后的箭羽使用野雁的羽毛,说不上优秀,但也中规中矩。

制造弓箭期间,难免又走了许多弯路。

不过自从来到孤岛,陈舟经历过的失败和挫折早就不止一点半点,他已经习惯了。

……

从搬运奖励回窑洞,到枪械改造完成,编织盔甲和盾牌投入使用,自制弓箭成功。

前前后后一共用了将近两个月时间。

期间雨季结束,新一轮旱季开始,庄稼收割播种,辣椒长大开,大蒜扩大规模,羊羔渐渐成年……

加上窑洞的开辟,挖掘地窖竣工等等诸多事项,以及四次奖励的领取,使陈舟忙得不可开交。

转眼,便到了1661年5月10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