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小日本失利

第304章 小日本失利

‘抢购’的风潮进一步扩大,一些中小纺织厂的企业主也加入进来,甚至黄河流域、华北的同行也听到风声,也加入进来。

让陈光良意外的是,日本纺织厂居然还没有发现,看来应该是得意过头了,或者是语言和环境的关系。

各大纺织厂的‘预收购’价格基本都在4350元每担,先付三成的‘定金’,剩下的则在交货时支付,有白字黑字的合同为凭证,而且有‘江浙财团’作为信誉,故不管是农户,还是中介商,基本都不敢违约。

与此同时。

为了配合这次新丰纺织收购,陈光良并没有将严人美和蒋梅英手中的大洋存款,去融成白银,而是直接兑换成黄金,这些钱自然需要留在沪市作为平安银行的‘底牌’。

而且南鲸政府和美国政府达成了一个约定——美国不再从华夏境内收购白银,以及南鲸政府制定了严厉的‘不许熔大洋案例’。

变成黄金的同时,还租赁了平安银行的保险库,这样就不担心便成法币了;同时黄金也不错,而且比白银保值。

白银这几年涨幅那么高,但那只是纸面上的(例如兑美元、英镑),但实际上的‘金银兑换比’依旧保持着55以上的样子。

所以严人美的350万大洋(另外150万则需要偿还旗银行贷款),折合245万两白银,兑换成4.4万两黄金。

而蒋梅英的200万大洋,则兑换成了2.5万两黄金。

不算很多,两吨黄金出头而已。

8月初旬,距离长江流域的收获期,还有一个月的时间。

按照以往的惯例,这个时候各家纺织厂都开始出动,今年日本在沪的几家纺织厂也不例外;日本人收购,自然是要委托‘买办汉奸’。

但今年,他们失算了!

一名买办匆匆找到山田秀一,急切的说道:“山田先生,没了!”

山田秀一眉头一皱,随后说道:“没有”

买办气喘吁吁的说道:“是的,江浙财团联合华资纺织厂,早在一个月多月前,便已经通过‘预收购’的方式,将长江流域的大肆收购,目前很多农户都已经签署了‘预收购’先得一笔定金,仅少量的农还没有被收购。现在,的价格已经炒到50大洋每担以上,而且非常稀少。”

山田秀一猛拍桌子,大声说道:“我明白了,是陈光良搞的鬼!”

上一次陈光良邀请华资纺织大老板和金融大佬,便是筹备此事,不过为了掩人耳目,则以参观工厂和庆祝为掩饰。

可恶!

接着,山田秀一连忙问道:“不对,他们就算能购入很多,但长江流域的那么多.”

买办说道:“今年普遍旱涝,减产,长江流域的并不多。我甚至听说,黄河流域,乃至华北,很多纺织老板都提前听到风声,家人抢之中。”

山田秀一瘫坐下来,没有足够的,如何能打败华资纺织厂,这让这个沪市纺织领头羊的威信大减,更重要是让大日本帝国失望。

“你马上去抢购,能抢购多少是多少!”

“好的”

随后,山田秀一连忙拨通几个电话,是找大家共商应对方法。

‘江浙财团’联手‘预收购’,很快被各大媒体见报。

报纸上基本都是称赞华资纺织企业这一次学聪明了,提前抢收资源,避免大量被洋企收购。

当然,也有z派报纸批评‘江浙财团’是利用农户不懂行情,急于表现的心理,以更低的价格‘预收购’。

批评的声音,倒是也没有全错。

此次‘预收购’,均价也就在4648元每担的样子,但如今已经涨到52元以上,故那些提前卖出的农损失不菲。

特别是在初期,大家对今年的总产量是增长,还是减少,没有心理预期;但随着8月份的来临,基本上大家都知道一件事——今年减产很严重。

这时候,已经有人开始在报纸上预测,今年的价格应该在5255元才算合理。

但不管怎么说,很多华资工厂凭借‘这一役’,暂时生存下来;没有这次的提前抢购,后面的日子就艰难了。

这天。

陈光良和沪市二十多家大中型纺织厂老板,在香格里拉饭店的行政会议室,进行了继续讨论。

期间,有纺织企业主提议道:“现在日本纺织厂正急着四处收购,而且是高价,我们要不要趁机抬高价格”

荣宗敬马上说道:“不可,若是价格太高,农户和中间商的违约几率会增大,就让日本人自行太高吧!”

提出建议的企业主,服气的点点头。

陈光良这时候说道:“确实要考虑违约的情况,这时候我们还是要足够的团结,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同时,也要在舆论上将这场战火,放在是华资纺织和日本纺织之间的战争。日本纺织凭借政府的补贴,一直对我们进行打压,我们好不容易逮住一次机会,自然应该多多宣传。”

这一次在沪市的九家日本纺织企业,怕是要为头疼不已了。

荣宗敬高兴的说道:“不错,应该大肆宣传,重挫沪市的日本纺织信心。”

他这一次也算沾到光,凭借这一波收购的,虽然不能改变‘申新系’现状,但对于一家两家工厂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随后,大家各抒己见。

所有人的脸上,这一次都算是很荣光,毕竟他们坑了日本人一把。

不过陈光良还是比较冷静的,虽然长江流域的让他们提前下了订单,但日本控制的东三省和内蒙的产量,可是占华夏的40%产值。

另外一方面,接下来肯定有人在高利润的趋势下,将卖给日本人。

所以,这虽然是一场胜利,但也仅局部的胜利。

没有强大的国家,就没有强大的商业。

很快,长江流域的舆论起来了,凡是卖给日本人的,都是卖国贼;在这方面,自然有团队为江浙财团摇旗呐喊,毕竟这是他们想看到的。

与此同时,一些华资纺织商人趁机炒,先是去高价收购农户的,再以更高价去卖给日本人。

这些进展都已经表明,江浙沪的日本纺织商遇到了大麻烦。

这一天。

驻沪的日本领事,和纺织界进行开会。

驻沪总领事石射猪太郎,一开始就大骂道:“你们都是猪嘛,人家预收购那么久你们才知道。现在内蒙和东三省那边传来消息,今年的也大减产,还要供应大日本帝国的本土,我看你们怎么办”

十来个江浙沪的日本纺织企业负责人,此时低着头,非常的羞愧。

这时候有人提议道:“继续高价收购,华夏人贪财爱利,不会有钱不赚的!”

石射猪太郎气道:“那又该拿什么价格去倾销纱难道你觉得商务部还会给你们更多的补贴”

一边是高价购入华夏的,一边是低价倾销纺织品,这样岂不是日本在供应华夏人穿衣

事情一下陷入困境,当然这是日本在沪纺织厂的处境,而非整个日本在华纺织业的处境。

山田秀一这时候站出来说道:“是我们这次失察,一切责任由我们承担,我们可以自行想办法。”

石射猪太郎看了一眼山田秀一,忍不住说道:“我知道你们的办法,无非就是继续高价收购他们手中的。但这样一来,成本实在太高了,我已经致电满洲国,让那边尽可能帮助你们。至于其它的,你们就自行想办法吧!”

“多谢石射猪领事”

的事情,大局已定,陈光良也终于满意的将自己的精力转移。

此次收购,新丰纺织也获利不菲,仅在上的升值,就获利约50万大洋。当然这些是不会出售的,而是准备纺织成纱,再进一步加工成布匹。

只有这样,才能利益最大化。

新丰纺织二厂。

陈光良和负责新丰纺织厂的童润夫、李升伯等人,正在生产车间视察。

童润夫指着一边说道:“陈先生,这是从英国第一批进回来的纺织机,算是目前世界上第一梯队的先进纺织机。有了这样的机器,我们和日本纺织业竞争,便没有劣势了。这几年,真正的大厂都在想办法更换更好的先进纺织机,压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真是科技改变世界!

虽然说纺织业华夏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但现代纺织业还是凭借进口纺织机械崛起的,包括电力设备也是纺织厂必备的设施。

陈光良看着崭新的纺织机器,正在以高速运转的速度和更好的质量完成纺纱,心情大好的说道:“这机器看起来,就像印钞机!”

童润夫回道:“可以这样说”

作为老板,看重效益无可是非,毕竟那些不懂效益的,这一次基本是要倒闭了。

在华夏做实业,可能一年赚百分之几百的利润,但也有可能一年只有百分之几的利润。就拿南洋卷烟厂来说——销售额从1920年到1923年间从2500万元增加到3200万元,增长了28%,利润平均每年超过400万元;但是从1927年开始,由于中外卷烟业竞争加剧,民族资本得不到保护,再加上内部管理不善,家族矛盾凸显,公司连年亏损。1928年南洋亏损225万元,1929年亏损320万元。在20年代末的严重亏损后,1930至1935年间,南洋的年平均利润为70万元,仅为其早期年利400万元的一个零头。

陈光良接着说道:“将淘汰下来的设备,都保养好了封存,晚一点我准备给新厂用!”

童润夫马上说道:“香江那边的条件很差,用用旧设备也是可以的。”

他和李升伯是不建议在香港开纺织厂的,毕竟香港的水电都有缺陷。

陈光良笑道:“这可不是给香港的,而是准备后面给重庆工厂的,这个事情暂不考虑,明年再说。”

“好的”

在这方面,童润夫还是不会反对陈光良的意见,毕竟人家是真的高瞻远瞩。

而陈光良的心中,重庆工厂也不过是‘支持抗战’,没想赚什么钱。但正因为如此,他还是会算账的,重庆的规模也不会投资太大。

最后,陈光良还主动说道:“对了,以我们新丰纺织厂成立专门纺织院,培养更多的纺织人才,这件事你们两人愿不愿意做”

“愿意”

两人同时回答道。

太愿意了,没想到新丰纺织还没有获利,这位老板就已经看得如此长远。

陈光良便说道:“这事你们自行决定,明年工厂应该就能逐步拿出资金,培养纺织人才。”

童润夫连忙点点头,说道:“好,一定不能影响工厂的正常营业。”

新丰纺织学院培养出来的纺织人才,自然也是本厂聘用,抗战结束后,陈光良肯定还会在香港开纺织厂的,都用得着。

童润夫、李升伯两人,属于‘理想和技术’并存的人才,陈光良那个时候也用不上他们,他们也会自行创业或从政的。

8月底,陈光良再次来到香港,同行的还有‘二舅’杨青山夫妇。

到了干德道的房子,杨秀英早已经抱着儿子等候,见到杨青山夫妇可谓异常亲切,却也忍得住眼泪,还安慰杨青山夫妇一番。

二舅妈委屈的说道:“秀英在这边生孩子,一个熟人也没有,多遭罪!而且,这边的天气是真热啊,一下船就把我热得直出汗。”

杨秀英马上说道:“其实也还好,那段时间二表哥请假休息陪同,他的那些同事、朋友也纷纷来看望.”

她现在已经意志坚定,因为注定回不去沪市了,已经从丈夫那里得到明确的答案。

能让丈夫如此明确答案,那么一定是大哥已经安排了。

相比较母女俩说的‘小气话’,杨青山总算这些年看明白点东西,对女婿陈光聪说道:“光聪,你在香港有没有适应工作”

陈光聪坦然说道:“早就适应下来了,就是这边的生活我也很喜欢,特别是这边的海很漂亮。正好岳父、岳母这次来,我好带你们去看看。”

杨青山满意的说道:“你能适应就好,女人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更何况秀英在这边做富太太,日子能差到哪里去!”

这时候,陈光良笑着说道:“明年让小虎也来香港做事好了”

明年杨小虎已经18岁,虽然是表弟,但也是他培养起来的,送到学校读了八年书,多少也改变了很多事情。

二舅妈顿时跳起来,说道:“光良,你在沪市那么多产业,就不能安排小虎一个人!我们小虎肯定是没有光聪学习好和会做事,但也算有把子力气和懂点文化,多少也能做点事吧!”

陈光良坐在沙发上,说道:“说到,这个就看你们的意思了,在沪市工作也行。”

不急于一时安排到香港来,甚至二舅夫妇和杨小虎可以在租界生活到1940年,再来投靠香港的女婿一家。

下午,陈光良便来到平安银行大厦。

看到这座大厦,陈光良就知道如果他携全家来香港发展——起点实在太高了。

当然,前世来港避难的沪市富豪中,有钱的肯定也很多,例如荣宗敬后人全部倒了香港,怎么也带走的有上百万美金的财富;刘鸿生的弟弟刘吉生也携子女来到香港,多多少少也有几十万美金的财富;还有‘小哈同’也来到沪市

这些人带来的财富是巨大的,只是他们缺乏一颗‘安定的心’,总觉得香港随时会被收复,再加上水土不服的投资,故后来发展不如粤人。

“老板”

这边的主要负责人李鸿生、张树年已经带着管理层等候他,大家在会议室坐下。

“说说香港这边的情况”

“好”

香港的经济,此时和沪市挂钩,情况实际上差不多。

平安银行算是‘沪市的银行’,在这边的本地业务不算太好,但海外汇兑业务,平安银行倒是逐渐做起来。这个业务就是海外的华侨,通过香港向内地汇入资金。

张树年也汇报了投资情况:“平安银行在铜锣湾购进12万平方尺的货仓地皮、北角购入20万平方尺的工业地皮、还在西环购入了两间货仓,占地面积为3万多平方尺.”

货仓也是工业地皮,但陈光良熟知香港后世的土地法则,工业地皮改商住性质,除了补点钱给政府,其它没有任何问题。

此次平安银行大概是投入100万大洋,约140万港币购入工业地皮和货仓;前者可以建工厂,后者现在就可以出租收益。

“好,各方面进展顺利,今年我们平安银行不仅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反而在投资上更胜一层楼。困境只是一时的,我觉得南鲸方面很快会出台相关的币制改革,香港也会追随的。”

此时香港也是银本位,和沪市的经济息息相关。

“是”

随后,陈光良在平安大厦考察起来,这里已经成为长江地产、环球航运、新丰纺织、维他奶等陈氏企业的‘重要分部’。

这座大厦还有‘收藏室’,陈氏企业的一些资料,也拿了一份过来。例如说长江地产从开业的经历,以文字、照片、胶片的方式,这里都有一份全的。

第二天,陈光良便来到北角名园山(七姐妹道)的‘时代影业香港二厂’考察,恰逢庄铸九也在香港,便陪同他一起考察。

而原来的凤凰影业的演职人员,更是已经排队等候着陈光良前来考察。

香港二厂的负责人高文源,为陈光良介绍了在场的演职人员。

“陈先生,这位是导演侯曜、演员吴楚帆、导演李应源、莫康时,演员王元龙、王次龙,技术人员李文光、万涤寰”

陈光良一一和大家握手,随后说道:“香港的同事也有,上海的同事也有,如今都是在为中华电影事业做出贡献。我们时代影业一直是商业电影路线,但在收购凤凰影业前,我们也开始拍摄一些文艺片,不为获奖和盈利,就是为了支持一些有才华的人梦想当然了,输出g的电影,我们是绝对不会拍摄,毕竟我们不是了解我的人,也知道我办报纸的理念,这和我做电影院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学习美国的电影”

他不太喜欢‘左右’方面的电影,要么商业电影,要么艺术电影。

就那去年去莫斯科获奖的《渔光曲》类电影,时代影业是不可能拍摄的。

在场的人没想到,这位新老板一来就给大家画好了红线,忍不住心惊胆战——意思是理念不合的话,大家可以选择自由离开。

侯曜这时候说道:“陈先生,你也是一位爱国实业家,我想问一下抗日题材的电影,能不能拍摄,例如东北抗日、一二八抗战”

陈光良不太清楚早期的导演和编剧,但听人说候曜是个不错的电影导演和编剧。

“你可以拍摄,但如果想上映,那么只能去东南亚上映,这个你们是明白的。正好,我们现在也在加强东南亚电影院的投资,如果那边能拿回成本,你拍当然没有问题。”

本来南鲸政府就不允许抗日的电影上映!

候曜顿时放下心来,说道:“我明白了”

随后,陈光良参观了这家制片厂,这里果然设备非常先进和齐全,正好弥补香港一厂的不足部分。

当天,两家制片厂的主要负责人员,都听了陈光良的讲话,第一个是要两家开始正式合并,后续由沪市来的陆涵章整合。

到了晚上,时代影业发挥历来的特色,在自己的制片工厂举行了宴会,陈光良还看到了阮玲玉。

“陈先生,我在香港住下来了!”阮玲玉主动前来打招呼。

“这是好事,恭喜阮小姐找到自己的人生新目标!”陈光良笑着说道。

救人一命的心情,还是很不错的。

阮玲玉随后邀请陈光良跳舞,两人混在人群中,倒也不显眼。

“陈先生,其实我还没有人生新目标,只是我觉得你说的话有些道理,我们女人不能缺了男的就不行。”

“你应该有人生新目标,例如是坚持演戏,取得更好的成就;平常抽空学习编剧和导演,说不定将来你成为一名女导演。总之,事业的目标可以先定下来,真正的爱情自然也会来。”

“谢谢,你真是一个好人!”

这个好人卡,他愿意手下。

随后,陈光良便和阮玲玉分开,他还是避嫌的,毕竟庄铸九也在。

接下来的几天,陈光良主要考察了各家公司在香港的情况。

比如长江地产,经过五个月的吸纳住宅地皮和旧楼,在九龙和港岛差不多买下50万平方尺的地皮(旧楼以占地面积计算),200万港币的资金也费得差不多了。

陈光良对这边的负责人严宽说道:“接下来,你们先组织好,建筑资金预计十月份到港,随即展开分批建筑。”

严宽当即说道:“我们在收购地皮的时候,就对每一幅地皮和旧楼进行了计划,将旧楼整理好,随即用于出租。事实上,我们现在就有能力开始分批动工,香港平安银行那边可以支持我们,他们也需要业务。”

陈光良一愣,没想到自己还漏点了这一点。

不过他是个听得进去的人,马上说道:“行,那就准备动工,由平安银行进行贷款支持。不过所有的地皮和旧楼的建筑方案,晚点整理成资料,让人拿回香港给我,这边也要备份。”

基本都是修建35层的唐楼(要规划许可),预计在1936年10月左右,第一批就可以开始出租了。而全部建筑结束,正好赶上有钱人第一波来港避难。

严宽回道:“嗯,这个我们有在整理。”

长江地产和其它地产企业不同,它一直是一家现代化的地产企业,陈光良再信任一个管理层,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是不一样。

例如严宽,他虽然在香港负责地产,但他在财政上,是受长江地产的财务经理吴新河监督和辅助,甚至支付是直接从平安银行过账,严宽等人不直接接手财务。

重庆方面也是如此,那边也有平安银行的办事处。

当然在这个时代,很多有能力的人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希望单飞和创业,陈光良属下也有过,但比较稀少。这个时候,陈光良也不会阻拦,反而会予以支持。

但事实上,陈光良企业的离职率,一直是这个时代最低的大企业之一,很多老臣都一直跟着他,演变成‘家臣’了。

因为在做每一个企业,陈光良就给大家设计一套‘养老金’系统,这个养老金不仅管退休后的薪水发放,而且公司还隔三差五的组织员工家庭聚会、交流等,形成一个大家庭。

这可是乱世,大家都会想着,万一自己哪天出现意外,有公司给自己养家糊口,也是非常好的。

这样一来,陈光良的属下及其家庭,实际上已经牢牢的绑在陈光良家族身上,子女长大后,基本也是为陈光良家族效劳;反之,陈光良家族也会器重这些‘家臣’们,毕竟时代不一样,这样的家臣及子弟后人,用起来也更信任。

“香港最近有什么新闻”

严宽马上说道:“南洋万金油富豪胡文虎、胡文豹兄弟,在铜锣湾大坑道附近,正在修建一幢豪华的虎豹别墅,规模庞大,造型奇特,让人叹为观止.说起来,这些人都喜欢住超级大的房子,上海的富豪如此,华侨如此,香港的富豪也是如此。其实,他们和老板您比起来,在商界上的成就差太远,但老板你在住宅上,从不会太奢侈。”

陈光良并不在意这些,轻笑道:“弄的再好,以后日本人占领了,都得征用,所以我干脆都适当就行。”

严宽一愣,说道:“日本也敢染指香港”

陈光良说道:“我观德国、日本的国内政治,认为世界将有一场真正的世界大战,届时德国在欧洲、日本在亚洲,都跑不了。不过你放心,再乱我也会帮助你们和家人安身立命,不然我到处布局是为了什么,不仅仅是为了我的家人,也是为了大家。”

严宽顿时非常感动,说道:“老板一直对大家很好,我们也愿意跟着老板死心塌地做事。”

陈光良摆摆手,说道:“养老金系统,本来就是你们的福利。战争不可怕,我们要有信心,总有一天会结束的,而且是胜利的结束。”

“嗯”

新丰纺织、维他奶等企业,也纷纷在香港开设分厂,陈光良也参观了这些企业的厂址,目前都在建设中。

陈光良的原则是:合法的资产,能带走就带走,不给任何团体染指的机会,毕竟是他辛辛苦苦赚的。

所以每一家企业,都已经做好‘分阶段搬迁’。到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就会提前停工,将装备封存至安全地方。

新丰纺织、维他奶的工厂,都在九龙湾,占地面积都很大,而且地价也便宜。这些地皮的价格,未来都是价值不菲。

当然,陈光良是诚意在香港开工厂的。

新丰纺织在香港的工厂,预计投资是150万港币,算得上香港最大的几家纺织工厂之一;在香港生产的纺织品,自然是准备抗战时,向内地抗战区输入,既能支持抗战,也能赚钱。

等到1941年时,陈光良肯定会第一时间停工,将设备运到澳门保管,不给日本人占领的机会。

很快,陈光良就结束香港之行,此时他已经心中有数,他旗下的各大产业,在香港的资产已经是千万级别,地产和物业占据很大的比例。

难怪现在沪市都有人在说,陈光良很喜欢投资香港,显然这事也不可能一点不走漏消息。一开始,大家还以为只是顺势发展至香港,而现在大家可是清楚陈光良对香港很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