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旱灾

宁兰看着四周满眼绿色的禾苗,现在才到小腿高度,马上就抽穗了,长势极好,看着郁郁葱葱的,若是旱死那真是太可惜了,

“徐子元,往年青州也会这么干旱的吗?”

“往年隔上几年会旱上一回,大抵今年雨水少了些,不过现在倒是没有预想的那么严重。”

耕地的大爷从田里上来,拧着鞋上的泥水道,“主家这话可不对,我种了一辈子田,看这情形今年怕是要大旱了。”

宁兰对种地没有什么概念,也只在学校的通识课上见过稻田,并不懂其中曲折,只当这是个小插曲。

两人便围着田埂接着走,直到宁兰喊累才返回院子。

徐子元陪着宁宁向前走,心中却是心事重重。

若是干旱一直这么持续下去,这必然会发生旱灾,那时他们这些粮商便是首当其冲受到伤害的。

除开饥饿的百姓觊觎,还会被官府百般盘剥。

*

回去院子后,徐子元把院子其余人都遣出去,语气郑重道,“宁宁,我有要事要同你说。”

他让宁兰在凳子上坐下,自己在她面前蹲下,仰头看着她,

“我现从徐家族谱上除了名,把徐家家族那些财产都交给了新族长,只留了你和赵淮合作的粮铺子,还有些我父母留给我的铺子、田产。”

徐家的家产前去南疆买药便花了大半,余下的不多了,不过也够两人一辈子生活无忧了。

宁兰不敢抬头看他,她知道,他是为了自己才沦落到这个地步的。

和自己在一起是有风险的,他不想拖累徐家,所以净身出户了。

他从一个富庶大家族的族长,变成一个‘孤茕无依,族荫弗及’的孤家寡人。

都是自己连累的他,她更怕以后徐子元会后悔选择自己。

*

徐子元看她只低着头不说话,有泪滴到自己手上,他知道宁宁在哭,为自己愧疚,可是这不是他想要的。

他想要宁宁一直是快活的,徐子元用头抵着宁兰的头,“宁宁,你不需要为这事自责, 这是我做的选择,与你无关。”

“嗯,”宁兰忍不住抽抽鼻子,“真傻啊你,值得吗?”

“当然值得。”

徐子元斩钉截铁回答她的问题,

“卸下这些担子也好,我以后会把更多时间用来打理这些余下的生意,剩余的时间就在山庄陪你。”

“好。”

宁兰应了,把脸贴在他胸口,“徐子元,你怎么这么好啊。”

*

一连一个多月,徐子元除开去府城几次处理生意,便一直在山庄陪着宁兰。

两人将徐家的铺子重新整合一番,卖的卖,租的租,只留下几家还在经营。

闲暇时徐子元便陪着宁兰去跑跑马,只是近来天气炎热,她怕热也甚少出门,大部分窝在院子纳凉不出门。

晚膳时,桌上好几个鱼做的菜,宁兰稀罕道,“刘婆婆,今日这是怎么了啊,光吃鱼啊?”

刘婆子放下手中鱼汤解释道,

“后山山间里的池子见了底,底下好多鱼漏了出来,我们就把鱼捡了回来,太多了,只能变着法吃,不然要坏了。”

徐子元一听,立即接话道,“是山间最大的那个池子吗?”

“可不就是最大那个,不然哪有这么多鱼的。”

*

竹叶拿了封信来,“主子,是赵掌柜身边长随亲自送来的信件,说是有要事寻你,他人还在外面等着你回信。”

徐子元打开信封,看完信便眉头紧皱。

宁兰正把挑好的鱼肉放到徐子元面前盘子,见状也放下筷子,“怎么了?”

他把信递给宁兰 ,宁兰看完也觉得大事不妙。

*

信中赵淮说,青州刺史召令全城几家大的粮油铺子掌柜相聚,说是五日后设宴款待,并且特意点名要徐子元亲自过去。

赵家的生意有徐家钱庄有参与,这不是什么秘密,稍微一打听便能知道的事。

现在这个节点被官府注意,想来不是什么好事。

官府的事总是让宁兰很紧张,她害怕这些人。

看宁宁满脸担忧,徐子元安抚道,

“不是什么大事,往年这种事也不是没有,想来是最近大旱要粮铺捐些钱粮,我去看看再说。”

*

三日后刺史在船上设宴,徐子元一早便从庄子上赶到府城同赵淮一起去赴宴。

到船上时两人才发现此次来的不光他们,青州、甘州、莱州三个地方的粮商东家都在,几人脸上皆是一脸愁容。

徐子元同赵淮对视一眼,这阵仗两人都察觉事情有些不妙。

互相寒暄完,徐子元跽坐到地板上的案几前,赵淮盘腿坐到他边上。

立即有两名船上的花娘跪坐在两人旁侧,开始忙活给两人斟酒布菜。

花娘穿着清凉,徐子元避开眼,指了指边上赵淮,侧身小声道,“娘子你去他那,他有钱又大方,给的赏银颇多。”

女子知他不喜欢服侍,便应了去到赵淮那。

赵淮一脸不可置信,嚷嚷道,“徐兄你这就不地道了,你还不了解我吗,我可不好这狎妓喝花酒的事。”

他当徐子元是大舅子,可不敢在他面前乱来,连忙从荷包拿了两颗银锭分给两人。

花娘欢欢喜喜拿银子,娇声道,“奴家服侍郎君饮酒。”

赵淮捏捏捏捏女子脸,“你们都下去吧,我们不用服侍,都去对面那几位东家那。”

*

赶走碍事的人,赵淮才同徐子元寒暄,

“徐兄你去哪了,我去徐宅找了几次都找不到你,兰姑娘呢,我给她道个歉,上次我真不是故意的。”

徐子元并未告诉赵淮他同宁宁成婚的事,宁宁的意思先瞒着,反正两人也见不到,能瞒一日是一日。

徐子元不想骗他,但是也不想同他说实情,正踌躇间,有小厮吆喝道,“刺史到。”

熊刺史被一群三个州的官员前呼后拥的进来,看到邀请的几人都来了, 满意的捋捋胡子,“几位都到了。”

众人都从位置上站起来,给刺史作揖行礼。

青州刺史姓熊,原先是个青州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官,后来新朝建立时,率先投降大开城门,祖上便混了刺史的职位。

边塞采用流官制,刺史本应三年一换,只是新来的刺史做不了几日便会上表辞官归乡,后来熊刺史接了位置便一直做到现在。

而且其他两州本应与他平级的刺史,往日都以他为首。

上辈子,他最后弃城逃跑前,诱骗百姓往南城门跑为他们争取时间,他却带着亲众和大笔钱财从北面翻山偷跑了。

再见他,徐子元恨不得一剑将人捅个对穿。只恨恨看他一眼,便垂下眼眸,遮掩心中恨意。

*

熊刺史上方主位上坐下,甘州、莱州两个刺史分坐两侧。

熊刺史看了掌柜来,是有个生意想和你们商议。”

“现下附近几个州大旱,眼见这一季米粮歉收,几位掌柜几乎掌握着三州的粮道。”

“我手上现在有十万石大米,到时此季歉收,粮食稀缺,需要劳各位掌柜替我出售,我按每斗米九十钱给各位,各位按每斗米一百钱同价出售。”

这话吓的

现下正常每斗米不过三十钱上下,最高不超过三十五钱,突然提到一百钱一斗。这三个州泰半人都吃不上饭了。

这事事关重大,如此定价一个不好就会被朝廷定个奸商罪名,那是要抄家灭族的。几人不敢随意应答。

熊刺史看向徐子元,这人做过小将,见识自然不是这几个商户可比的,“徐东家,你怎么说?”

徐子元心中暗骂,这个熊刺史当真丧尽天良。上辈子弃城逃跑害死多少人,现在又让他们这样售卖粮食。

而且他去哪拿这十万石米粮?忽然徐子元想到一个可能,‘义仓’。

义仓是朝廷设置的应对灾年的储存的粮仓。青州、甘州、以及附近的莱州三个州的义仓都在他这个刺史手中。

他要拿着这笔百姓的救命粮敛财,他不敢直接拒绝,转而说自己的担忧,

“此事怕是有些难做,若是大家都按一百钱一斗售卖米粮,吃不起饭的人必定要做流民,跑去隔壁州县。”

“到时候人多了,此事便瞒不住了,那到惊动朝廷怕是会有大麻烦的。”

熊刺史无所谓道,“此事我自能解决,各位只按我说的售卖粮食即可,各位掌柜先回去好好想想吧。”

从船上下来,赵淮拦住徐子元,他愁的不行,“徐兄这可怎么办,我是见利忘义,可这生意我可真不敢干。”

“不着急,现在还只是个说法,说不得马上下雨了,此事便不了了之了。”

*

徐子元心事重重回到府城的徐宅,身上都是脂粉气正准备去净房沐浴。

“徐子元!”

听到声音徐子元惊讶抬头,就看到宁宁从院子出来,眼见就要往他怀里扑,他想到身上脂粉气,伸手挡住,

“宁宁,你怎么来府城宅子了?”

最近两人一直住在一起,这两日徐子元都住在府城的宅子,宁兰想着无事便过来瞧瞧他。

她一靠近就闻到徐子元身上的脂粉味,伸手拎住他耳朵,怒吼道,“徐子元你老实说,你到底去哪了。”

“我去赴刺史的宴了。”

“赴宴你身上的脂粉味是哪来的?”宁兰不信,转身就回到房内反锁上门。

徐子元跟在后面疯狂敲门,

“宁宁你听我说,我确实去赴刺史府的宴,他包了条船,上面是有些女子服侍,不过我没做什么的,不信你问赵淮。”

“算了不能问赵淮,你问竹叶,他陪我去的,你问他我是不是早早就下船了。”

那当然不能问赵淮,赵淮现在对宁宁还没死心。

竹叶本来进来想问明日回山庄的事,看到夫人拧着主子耳朵,马上背过身,念叨着,

“我可什么都没看见。”

想想又觉得不对,“不不,我看见了,主子什么都没做的。”

*

“这刺史心肝是黑的吧,简直没有一点人性。”

徐子元把刺史的事说了,宁兰气愤咒骂道。

宁兰忘记哪看到的说法,如果市场缺粮百分之十,不是粮价涨价百分之十,而是一直涨价到百分之十的人饿死为止。

这人现在就是这么丧尽天良的做法,还要拉着她们的粮铺一起做奸商。

“那现在怎么办?他如此行事朝廷不管吗?”

看她气的‘蹭’的一下站起来,徐子元把人按着坐下,同她解释道,

“此地偏远,道路阻塞,朝中那群为官做宰的人又不会亲自过来,他们对这的认知只是堪舆图上的一块罢了。”

“就算朝廷派偶尔来个钦差,花船一上,温柔乡一躺,皇帝收到的只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的奏折。”

“那就拿他没办法了吗?”宁兰仍然不敢相信世上有这么无法无天的人。

“先不着急,此事还不到紧要关头。”

-------

还有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