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空多元宇宙禁止通行之神

第16章 张九龄组建内阁,程元振送情报

天宝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长安,中书省。

午后时分,宫中风紧,秋云低垂,大明宫一角,中书省灯火不熄。张九龄亲自召集新一届抗贼内阁,正式接手平叛政务。

内阁正厅内,一张战局大图铺满半壁,张九龄身披青衫,立于图前,目光如炬。

左右坐者,皆是文武名臣:

——颜真卿,御史中丞,清廉刚直。

——孟浩然,布衣隐士,长于地理军略。

——王维,翰林学士,兼擅调兵画策。

——岑参,边疆之诗人,亦久历西域军幕。

而今日,杜甫首次被召入内阁。

这位落魄诗人,满眼血丝,神情却前所未有的清醒。

张九龄望着众人,缓缓道:

“各位,如今天下大乱,安禄山逆党突入河南,哥舒翰已殉,潼关危如累卵。李林甫残党虽退,宦官仍潜藏密谋。”

“我张九龄,一人之力不足定国安边。”

他顿了顿,环视四方:

“你们,便是我张九龄选出的心腹之臣!”

“岑参,你负责起草征召边地义军的文书,命江湖门派听调——”

“王维,你统筹京中粮储兵站,负责兵器调度。”

“孟浩然,交你密查五城谍线,杜绝内奸潜入。”

“杜甫,虽你初入官道,但我看你眼中有真忧国之志——从今日起,你协助本相,专责军报文书。”

杜甫拱手,声音颤抖,却坚定如铁:

“臣愿竭尽所学,为国为民!”

张九龄点头,转身看向颜真卿,眼神郑重:

“清臣。”

“若我张九龄,死于此役——”

“你接我宰相之职。”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颜真卿霍然起身,双手按膝,低声道:

“子寿兄如此重托,颜某纵死,亦不负所托。”

张九龄一笑,眼中却有浓浓悲凉:“这不是托福,是一场负重。大唐的未来……若非你等接续,只怕真的要亡了。”

厅中众人,皆默然拱手。

此时此刻,长安的文人,不再是吟风弄月的士子,而是捧笔为矛、执卷为刃的守国之将。

与此同时,大明宫另一侧的东宫偏殿。

太子李亨手持一卷竹简,慢慢卷起,神情淡淡。殿下站着两人,正是已被贬出中书的李林甫与杨国忠。

“殿下英明。”李林甫阴声细语,“老臣二人虽不被圣上重用,但仍愿为太子出力。”

杨国忠也俯身:“只要殿下继位,我等愿辅佐左右,还请殿下莫忘旧臣。”

李亨斜眼扫了二人一眼,淡淡道:

“放心吧。只要我继位,张九龄第一个滚蛋,你们都能回来。”

“但眼下父皇还在……且乱未及长安。”

这时,帘后走出一人,着太监官服,满面奸巧之色,正是宦官首领之一——李辅国。

他低声在李亨耳边道:“殿下,既然想继位——何不‘借刀杀敌’?”

李亨目光微动:“你有办法?”

李辅国嘴角一勾:“让潼关更快破,安禄山进长安——陛下自会驾崩,您不就……水到渠成?”

李亨低声:“你说得轻巧,潼关是国家门户。”

李辅国笑着退后一步:“正因如此,才好操作。”

不多时,另一个内宦悄悄走入,正是李亨亲信太监——程元振。

李辅国对他低语数句,程元振点头,悄然取出一只乌漆木匣,匣中装的,赫然是大唐军防布图。

李亨轻轻一拍匣子,眼神冷漠:

“送去范阳。告诉安禄山,潼关薄弱处在哪、何时换防。”

“但别太快攻进长安……要等我准备好。”

程元振鞠躬:“诺。”

转身而去,夜中穿梭。

那一刻,堂中沉寂,三人相视无语。

李林甫眯起眼睛,低声道:

“太子聪明人中之杰,老臣心悦诚服。”

夜,长安街头。

张九龄立于阁楼之上,望着一座座熄灯的民居,望着夜风中飘扬的“安”字密告传单。

他知道——敌人,不止在范阳,也在长安。

但他,绝不会退。

他低声自语:

“我既不信神佛,也不信鬼魅。”

“我只信人心未死,大唐不亡。”

天宝十四年,十月二十七日,都畿道,洛阳南郊。

黄河之北,朔风初起。整片中原大地正在迅速崩裂,一场前所未有的巨浪从北往南铺卷,下一步,便将直扑大唐东都——洛阳。

此刻,洛阳南郊的道州军营内,聚集着唐朝自开元以来最为强大的一批战力。

营帐中央,正设临时将帅会盟。

高仙芝,统帅都畿道防线,满脸坚毅,沙场老将之气扑面而来;

郭子仪,神情如常,沉稳如山,双目如鹰,锐意藏于不语;

李光弼与高适并肩而立,一文一武,分别统率轻骑与粮道;

更有封常清、李景珑、孔鸿俊作为内线指挥、暗线联络,皆列座位;

而在偏席之列,不同于披甲的军将,却聚着一众文武异人:

李白、李逍遥、赵灵儿、李忆如、公孙大娘、公孙离、李十二娘、斐旻、陆羽皆在此。虽然是江湖人士,但皆应张九龄密诏而来,为护卫东都,受命协助唐军。

帐中气氛紧张,地图铺开,战线已压至汴州与洛阳之间,距离不过百里之遥。

高仙芝缓声开口:

“诸位,今日聚首于此,不是为议和,而是为战。都畿道虽小,却囊括洛阳,若洛阳破,则长安将失其援。”

郭子仪道:“汴州之敌,仅是安军先锋。但我军未掌其真正动向,后军兵力未明。”

孔鸿俊插言:“唐门暗线回报:安禄山本人,连同史思明、严庄、天陨、穆阿维叶、莫日根、阿尔托莉雅等大将……皆已至汴州。”

帐中一片寂静。

郭子仪眉头紧皱:“他竟亲至?”

高仙芝立刻下令:“从即日起,全军五级戒备,李光弼、高适,你们率轻骑两千,沿黄河一线设防;封常清,镇守洛水西渡;李白等江湖诸人随我入夜间布防。”

李白抚剑起身,豪气凛然:“若洛阳有难,李白第一个杀到!不为官、不为名,就为我这片江山不倒。”

公孙大娘轻笑:“太白兄别喊得那么大声,你那把剑最近喝酒多,怕是钝了。”

众人一笑,气氛微缓,却也未散杀意。

但他们不知道,此刻的汴州军营,一场阴谋正在悄然落地。

同一时间,河南道,汴州西城。

狂风骤起,夜色沉沉,一名身穿内宦服饰的老者,悄然在安军重兵包围下,被押入营帐。

此人,正是太子李亨的亲信内宦——程元振。

当他露出手中黑漆情报匣时,四周刀剑落下,安军将士纷纷低头退避。

营内,一人缓步走来,肥躯压地,眼光如狼——安禄山。

他看着程元振,咧嘴一笑:“你就是太子派来的狗?”

程元振拱手:“在下奉东宫殿下密令,前来献上都畿防线所有布防之图。”

一旁的史思明接过密匣,展开地图,一看之下,眼神顿变。

“是真的。”

高适换防之时留下的空隙、洛水浮桥夜间无军驻守、粮道迁调时隘口薄弱……情报详尽至军令换班时辰,毫无破绽。

安禄山仰天大笑:“大唐啊大唐……连太子都要卖你一份。”

穆阿维叶舔了舔刀尖:“要不要杀他?”

安禄山摆摆手:“不急。此人是李亨的狗,杀了可惜。”

他走上前,拍了拍程元振肩膀,低声而语:

“回去告诉你家主人。”

“朕收到他的情报了。”

“他若助我破潼关、拿长安,封他为辅政大臣,只要他不先反悔。”

“将来,朕坐在龙椅上,他太子坐东宫,不也是双赢吗?”

程元振连忙躬身:“小人必转达。”

可走出营帐后,程元振脸色却猛然一变,眼中闪过一丝寒意。

“哼……你也太小看太子殿下了。”

“情报给你是真的,但——你若敢乱来,殿下也早布好杀局。”

他不再多言,乘夜回返长安。

翌日清晨,十月二十八日,洛阳。

李逍遥在操场练剑,赵灵儿已开始绘制结界符阵,小小的李忆如坐在营前听斐旻讲剑意。

而在军帐中,高仙芝正点兵布阵,李白、郭子仪、王维、封常清、李光弼等人各就其位。

战云如山,压境而来。

大战将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