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崩溃的宁昊
第679章 崩溃的宁昊
2013年2月17日,第63届柏林电影节闭幕式。
相比于戛纳、威尼斯,柏林电影节是三大电影节中成立时间最晚的。
近年来,威尼斯越发衰落,戛纳名气最盛,但是艺术性不足。
唯有柏林电影节。
凭借独特的政治和社会议题关注,成为全球最具艺术气质的电影盛会,更是扮演着政治与社会批判的核心角色,被称为“最敢发声的电影节”。
因此,作为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柏林电影节,是电影圣地,也是艺术的殿堂。
闭幕式以及颁奖礼更是其核心环节。
在这座艺术殿堂中有所斩获者,可以视为在电影艺术上登堂入室。
如果捧起重要奖项,自然成为年度杰出电影代表,扬名立万受人追捧。
华人电影导演中,张一谋、李铵、王晓帅、贾章科等导演均曾在柏林获奖。
他们在柏林电影节这座艺术殿堂,这片思想交锋的战场,用电影叩问人性、批判现实,展现边缘群体和先锋创作者的身姿。
将对社会和人类的热爱,对社会的深度思考与观察,倾注在自己的电影作品。
戛纳获奖只能多卖点版权费,柏林电影节获奖是用电影推动人类进步,用艺术改变世界格局。
相比于很多商业片导演,他们才是真正的电影艺术家,才是身处正道世界的文明人。
柏林电影节的气质,如同2月的柏林。
带着一丝孤傲,一丝冰冷,又有一丝高高在上。
波茨坦广场电影宫。
寒冬未退的柏林街头飘着细雪,电影宫前红毯铺就的艺术长廊与灰蓝天空形成强烈视觉对比。
主会场。
这座玻璃幕墙建筑,内部采用暗红色天鹅绒幕墙与金色浮雕装饰,放映厅穹顶的星云图投影正在缓慢旋转,穹顶落下细碎星光。
2月的寒风裹挟着雪粒掠过红毯,在镁光灯的热浪中化作氤氲雾气。
这不是寻常的电影节,这是种姓阶梯。
“文明”和“正道”气息几乎液化。
不要说得奖,只要得到了邀请,那就是国际认可。
在这里,多待一段时间,对于电影从业者,便是无上造化。
“牛,真牛,这范儿,老宁,老徐,咱们不会真的得奖吧。啧啧,这气质,国际范啊。”
黄搏连连惊叹,专门定制的西装熨烫完美。
国际范!
洋气!
《无人区》入选主竞赛单元,斩获金熊奖呼声很高。
这是电影艺术的巅峰对决。
来自罗马尼亚的电影《孩子的姿势》,美国的《雪崩王子》.都是经过挑选的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角逐。
主竞赛单元风云际会,《无人区》是其中的强者!
女主之一的余楠也是盛装出席。
身穿黑金刺绣礼服,孔雀翎羽随着步伐流动,展现东方美学风采,像是把夜色披在了身上。
“看这里。”
“往中间一点,对对对。”
“余楠,看过来。”
摄影师此起彼伏的叫喊,快门声响成一片。
各种语言,无数声音在余楠耳畔炸开,而她不徐不疾,展现着自己的风姿。
柏林电影节她不陌生,几年前还获得了大奖。
那次是跟着前男友,也是她的贵人王权安。
王权安斩获金熊,并且拥吻了她,官宣了两人关系。
然而不久,王权安和张雨琦搅在了一块,和她闹掰了。
如今,余楠凭借《无人区》再度来袭。
而且这部电影她的角色,更有魅力。
影评媒体反馈,有很大概率获奖。
电影节安排上更是给足了暗示。
墨境王佳伟是评审团成员,还是主席,《一代宗师》作为开幕电影。
从红毯外摄影师的热情,便能看出《无人区》的受欢迎程度。
摄影师里只有一小部分是中国人,绝大部分是金发碧眼的洋人,来自各个国家。
被这些人瞩目和关注,便是被国际关注,天然让人生出愉悦感。
柏林很重视华语电影!
国际电影节重视华语电影!
世界艺术殿堂很重视华语电影!
他们不是蹭红毯,而是堂堂正正的展现中华文化!
相比于主演的兴奋,宁昊则总是忍不住去摸深灰色羊毛大衣的领口,在闪光灯下显得颇为紧张。
倒是站在旁边的徐征,锃亮的光头泛着温润的瓷色,神色淡然。
只看了一眼余楠,目光在兴奋摆pose的黄搏身上顿了一下。
黄搏这两年飞的很高。
有段时间更是三通娱乐旗下的演员一哥,国内第一男演员。
电影片酬再加
上三通娱乐上市的机遇,黄搏实现了财务自由。
随着地位和财富提升,自然有精神追求。
柏林电影节的演员奖只是六只银熊之一,含金量比不上奥斯卡和戛纳,但也是响当当的柏林影帝。
徐征知道黄搏有想法,只是今天注定不会平凡,徐征内心深处有惋惜,也有那么些雀跃。
《无人区》上的谋划算计,这种事只有寥寥几个人知情。
黄搏如果再往前几年,以对方摸爬滚打磨练出来的人情世故,未必不能感觉到什么。
沈三通拉爆《无人区》的电影成本,主要手段是通过黄搏的片酬。
换成几年前,黄搏不说和宁昊划清界限,也会小心谨慎。
绝不会现在这样,追逐所谓的柏林影帝。
说到底,是飞在天上太久,飘的厉害。
再加上沈三通性格好,几年相处下来,都知道沈三通比之圈内的封建做派,确实是正常人。
失去了敬畏之心,也就偏离了,逐渐脱离核心圈。
也许黄搏自己没发现,作为局外人,徐征看的清楚,黄搏连业务能力也在下降,还下降的很快。
成为大人物的黄搏,开始不喜欢最拿手的小角色,也有点演不出来小人物的感觉。
飘在云端久了,再加上黄搏不是科班出身,技巧上终归不足,属于体验派天赋派,表演吃的是过去经历的老本。
徐征也是机缘巧合之下,见识了真正的世界运转,才能一直心有敬畏。
原来他想着,沈三通是要以《无人区》拖垮宁昊以及小马的财务,如今每每想来,都觉得自己的幼稚的可笑。
太小看沈三通了。
沈三通对国内的人和事,一直有所留手,可是对外,那是毫不留情!
极为可怕!
徐征也只是在黄搏身上停留了那么一下,随后便对着镜头露出招牌灿烂笑容。
“niemandsland!(德语,《无人区》,直译为无人之地)”
“no man's Land!”
观众们高呼《无人区》的名字,有德语也有英语,还有法语。
宁昊笑着和观众打招呼。
“为了这部戏等了几年,值了!”李名也是喜气洋洋。
作为《无人区》的资方之一,这部戏拖了太久。
好在这些年圈内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钱。
这些天,李名享受了一把国际追捧的感觉,《无人区》一片好评。
以中国西部荒漠为背景的犯罪故事,又是探讨人性与生存法则,荒凉、法外之地的主题设定,简直是为柏林电影节而生。
不管是媒体还是专业影评人,或者是观众,都对电影展现的西部世界赞不绝口,惊叹于宁昊的才华。
李名可惜道:“最近几年,少有华语电影如此受追捧,再等等就好了。”
宁昊投了不少,着急回本,颁奖礼还没开始,不少版权都卖了。
按照李名的想法,先把中小国家版权卖了,至于主要电影市场的发行权,再等等。
不只是发行权,也有国际导演,想要《无人区》的翻拍版权。
很多发行商,暗示《无人区》得到了跨国影视资本的关注。《无人区》很大可能获奖,到时候说不定更高。
“让利出去,我们获奖可能性更大。”
好导演基本都会演戏,宁昊不动声色打了个哈哈。
现在不卖的话,颁奖典礼之后不一定有机会。
狗哥想着国内国外两开花,只能说想的太好了。
决定来当沈三通的刀,宁昊通过徐征接触到了不少知识,不乏沈三通的最近理论成果,只能口耳相传。
宁昊倒不是觉得徐征好心透露机密,无非让他彻底死心,好好办事。
如今宁昊心不说死了,也是差不多。
狗哥想着在国际上赚钱,想的太简单了,不可能。
不是他们做的不好,而是外面收缩了。
八九十年代给的口子,尚且可以做达利特。
通过日耳蛮规定的路径进行“梵化”,实现种姓的自我跃升。
这也是五代导演,只是弯腰,而不是跪下的原因。
人家留了一个可以弯腰进入的洞。
到了六代导演,变成了狗洞,只能趴下,爬着。
等到00年后,宁昊刚入行的时候,日耳蛮对于东大的定位是毛子一样的阿修罗,不可“梵化”,也不能跃升。
是永生永世需要沉沦的敌人。
08年之后,干脆是“伏地魔”,不可言说、不可直视、不可想象。
按照沈三通的判断,随着东大发展,再过些年,更是会变得越来越不可名状。
直到彻底不可直视、不可接触、不可窥探。
看到,便会导致日耳蛮整体世界观念的崩溃。
宁昊对于未来将信将疑
,但是沈三通构架的理论,完美解决了过去和现在。
很多宁昊冥思苦想而不得的疑惑,有了顿悟一般的明悟。
过去评奖屡屡受挫,他的电影比很多中小国家要好得多,但还是没机会,连个曝光机会都没有。
因为路断了啊!
五代、六代的路那是以往有的,新一代人家是连个缝隙都不给,跪下也不要。
除了沈三通凭借无匹实力,和华纳捆绑破局,一杆子插到底。
其他华语电影,08年后,日耳蛮给的口子,彻底闭合了,也就不可能走出去。
而且以沈三通的实力,除了他自己之外,其他三通娱乐的电影也走不出去。
最多做到亚洲范围发行,在东大眼皮底子,再加上收购嘉和获得了发行网络,才能卖点票房。
而哪怕在亚洲,日韩也几乎关了门,东南亚偶尔也会出问题。
沈三通都没法开拓国外市场,三通娱乐也做不到,小马奔腾又怎么可能呢!
宁昊愿意做刀,也是因为外面没有利益。
外面是一点利益都不给,艺术、商业都没有。
李名、黄搏、余楠越是开心、兴奋,宁昊越是复杂难明。
所有的名誉和荣耀,只因为他挑战沈三通,扮演一个挑战者的角色,才敲开了口子。
当人家口子开放之后,荣誉啊,名誉啊,媒体版面啊,影评啊,商业啊.
一拥而上,都来了。
宁昊觉得可怕、可叹又可悲。
媒体、影评,乃至于市场,都可以操控。
毫无疑问沈三通赢了!
遥想当年沈三通还是一个单纯的青年,在学校里便看透了。
那时,宁昊自己还傻傻的抱着拷贝全世界跑奖。
到了采访区。
徐征立刻远离宁昊,拉开了两人距离,变成黄搏和余楠一左一右伴着宁昊。
徐征扮演的角色,是和宁昊闹翻了,但为了电影,给国际电影节一个面子。
《无人区》海报之下,宁昊深灰色羊毛大衣,与余楠的黑金刺绣礼服交相辉映。
走在前面的国际影星伊莎贝尔·于佩尔,给宁昊送去鼓励:“加油。”
评审团主席王佳伟特别驻足与宁昊寒暄,提及《无人区》里秃鹰盘旋的魔幻长镜头令人难忘。
余楠热情问:“王导,我给自己礼物能送出去吗?”
“哈哈,你别套我话。”王佳伟玩笑道。
他没有多待,之所以和宁昊说两句,也是电影节的意思。
这次柏林电影节有不少东方元素,否则的话,他多少要避嫌。
一行人站定,宁昊被一群记者围住。
国内的记者们被挤在了外面,但看着宁昊被国际同行追捧,不少人与有荣焉。
一个德国记者问:“《无人区》经历五年波折,导演,你是如何在严苛的审查之下,完成个人的艺术探索和蜕变的?”
“我尊重柏林电影节。”从翻译口中了解问题,宁昊先表达了对电影节的尊重。
“《香火》《绿草地》是我的最初电影作品,也是我的艺术追求所在。”
“《无人区》的修改过程,让我知道了艺术的真谛,导演必须在艺术和市场面前做出取舍。”
宁昊牢记之前的训练。
不能提沈三通,也不能过于谈及电影审查。
多谈对柏林电影节的尊重,以及希望获得国际认可。
但绝不能表示出任何的过度顺从,不能给人廉价感。
日耳蛮都是贱皮子。
不管是欧蛮还是美蛮,要是给日耳蛮错觉,以为自己已经成了达利特领班,不管给不给好处,都会做出对方希望的样子,也就没必要给好处。
又有个说英语的记者继续问:“你接受《环球银幕》专访时,谈到了如何将西部公路片解构成人性寓言,你将《无人区》创作比作在流沙上建城堡,你对遭遇的审查风波如何看待?”
锲而不舍啊!
宁昊不得不佩服这些记者的信念感,很明显这些人都深信不疑《无人区》上的话术。
不同于前世中的上映轨迹,《无人区》这部黑色公路片既保留了荒诞基因,又增添了存在主义哲学意味。
在一些力量推动下,西方媒体将宁昊打造成挑战者,沈三通的挑战者,审查的挑战者。
因为敢说,再加上荒诞和哲学的电影世界,所以成为本届柏林电影节最受瞩目的亚洲电影。
记者们希望从宁昊嘴里说出他们希望他说的话,看向宁昊就像是看迷途的羔羊,希望他尽早走上正确的路。
可是宁昊早已看透一切!
这些记者不是被操控,也不是受控于某个部门。
而是日耳蛮体系的媒体框架,只给这样媒体人、记者留口子,不是这样的记者进不来。
记者们在通过浓郁的日耳蛮氛围,对他的进行
驯化。
要让他自愿成为日耳蛮信徒,走向“梵化”之路。
第一步就是切割原生文明,解构自己的出身,践踏和唾弃曾经的文化,才能从达利特,成为更高种姓,接近日耳蛮正道文明世界。
最终的佼佼者,则是达利特领班。
正常人眼中他们是自甘做奴隶,但在领班自己眼中,他们是日耳蛮主子的管家。
当完成了自我逻辑循环,那就“天下无敌”了。
在这套逻辑之下,原生文明的人越是批判达利特领班,领班越爽,越是认为修为在加深,在远离原生文明,接近日耳蛮文明世界。
宁昊也是从这些隐秘知识中,猜到沈三通为何隐退。
和达利特领班的争吵,没有任何作用,只会强化他们心中的自循环。
类似柏林电影节,可以视作日耳蛮教的教堂,还不是一般的教堂,是大教堂。
而这些记者们则是扮演者祭司的角色,着急的把宁昊转化,转化为他们心中的达利特领班。
他们俯视宁昊,不需要理由便可以俯视。
因为他们种姓高于宁昊。
宁昊不过是幸运儿,只是因为作为沈三通挑战者,才有了从不可名状、从阿修罗,成为达利特的资格,走向“梵化”之路。
拯救迷途羔羊,也是这些记者们的“梵化”之路,所以穷追猛打。
只是记者并不清楚,越是追着不放,眼前这位东方导演心里越悲哀,沈三通又赢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