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段:企业的转型与升级第636章 成本控制的困境
深秋的寒风裹挟着细雨拍打着写字楼的玻璃幕墙,李阳盯着财务总监陈琳递来的季度报表,指节捏得发白。报表上刺目的“亏损800万元”字样,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将企业华丽转型的表象层层剖开,露出内部千疮百孔的经济肌理。
“李总,智能化设备的维护成本比预期高出40%,研发投入持续烧钱,再加上市场推广的巨额开支......”陈琳的声音有些发颤,“如果不采取措施,现金流撑不过三个月。”
会议室陷入死一般的寂静。窗外,员工们抱着文件匆匆走过,谁也没有注意到这场关乎企业生死的会议正在进行。李阳的目光扫过墙上的战略规划图,那些曾经振奋人心的“智能化转型”“市场扩张”标语,此刻却像无声的嘲讽。
“启动裁员计划。”李阳的声音低沉而冰冷,“优先精简行政、后勤等非核心岗位,目标127人。”他顿了顿,补充道,“同时削减所有非必要开支,茶水间的进口咖啡换成速溶,高管的专车接送改为补贴地铁费。”
消息传出的当天,平静的湖面瞬间掀起惊涛骇浪。午休时间,行政楼前聚集了数十名员工,他们举着“反对裁员”“保障权益”的标语,情绪激动地要求见公司管理层。李阳站在办公室落地窗前,看着楼下混乱的场景,耳边仿佛响起了当年创业时,大家挤在小厂房里吃泡面、谈梦想的欢声笑语。
“李总,工会代表要求谈判。”秘书小心翼翼地探进头。
深夜十点,会议室的灯光依旧明亮。李阳对面坐着三位工会代表,其中一位是在公司工作了十五年的老员工,此刻他的眼神里满是失望和愤怒:“李总,我们理解公司有困难,但说裁就裁,连缓冲期都没有,这让大家怎么活?”
李阳揉了揉太阳穴,将财务报表推过去:“各位看看,这是公司的真实情况。如果不壮士断腕,整个企业都会倒下,到时候所有人都要失业。”他深吸一口气,“但我承诺,不会让任何一位为公司拼过命的员工寒心。”
经过长达五个小时的谈判,最终达成协议:被裁员工除了法定补偿金外,额外获得两个月工资作为“转型贡献奖”;愿意转岗的员工,公司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并优先安排到新成立的电商物流部。当工会代表们离开时,天边已经泛起鱼肚白。
裁员风波暂时平息,但成本控制的难题远未解决。李阳亲自带队审查每一笔开支,在采购会议上,他指着办公用纸的采购单质问:“为什么非要进口打印纸?国产的不能用?从明天起,所有文件双面打印,非重要文件用废纸背面。”
在研发部,他要求暂停非紧急项目:“我们要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智能焊接线的优化必须优先,其他项目能缓则缓。”研发主管欲言又止:“可是李总,竞争对手正在研发新一代产品......”“活下去,才有资格谈竞争。”李阳打断道。
为了降低人力成本,李阳推出“一人多岗”计划。行政人员兼任仓库管理员,市场部员工参与客服接线,甚至连高管都要轮流值班检查生产线。起初,员工们怨声载道,但看到李阳也亲自参与仓库盘点,在客服岗位上耐心解答用户问题,抱怨声渐渐变成了理解。
然而,成本压缩带来的副作用也逐渐显现。办公设备老化却没钱更新,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市场推广费用削减后,新品曝光度锐减;员工福利减少,士气再次陷入低谷。李阳的办公桌上,摆满了员工写的匿名信,有的言辞激烈,有的饱含失望。
“李总,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陈琳再次敲响办公室的门,带来了更坏的消息,“银行拒绝了新的贷款申请,供应商也要求预付货款,否则停止供货。”
窗外,夜幕降临,城市的霓虹闪烁。李阳独自坐在办公室,回想起创业初期,无论遇到多大困难,团队总能齐心协力渡过难关。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大字:“向管理要效益”。这一次,他决定不再单纯依靠裁员和削减开支,而是从流程优化、技术创新、资源整合等方面,寻找新的成本控制之道。
第二天清晨,李阳召开全员大会。他站在台上,目光坚定:“我们确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我相信,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从今天起,每个人都是成本控制的主角,每一个节省下来的铜板,都将成为我们东山再起的基石。”
散会后,李阳的办公室门始终敞开着。第一个进来的是车间工人老张,他提出了设备节能改造的建议;接着是年轻的程序员小李,带来了自动化办公流程的方案......看着员工们重新燃起的热情,李阳知道,这场与成本的博弈才刚刚开始,但他已经做好了背水一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