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李太傅
第109章 李太傅
这让周策立马意识到其他三位夜卫首领依旧要保持身份的隐藏,也就没有再多问的打算。
一番思索后,周策忽然想到什么,朝着管家看去,“可是管家,你能给我什么有用的消息吗?”
管家温和的笑容挂在脸上。
“姑爷是问吏部侍郎陈恩均的事情吧?”
周策神情动容,管家果然知道一些事情。
“你知道?”
“自然知道的,朝中百官,几乎都有夜卫的人,所以属下自然知道此事。”
说着,管家从衣袖中取出了一份名单,直接递给周策。
“姑爷,这是夜卫收集到所有与陈恩均一年来有过联系的人,只是以我们查看,在其中并未发现任何有问题的地方。”
周策接过名单,而管家也在此时离开了。
在月光的照耀下,周策也是认真的审阅着名单上的内容。
名单上的名字与身份,大到朝堂上的二品官员,小到七品县令职位,其中人数之多,之杂。
一番查看之后,周策锁着眉头将手中名单放在石桌上,渐渐陷入沉思。
这份名单很杂,只能说是陈恩均交际广泛,各种官员都有所相识。
但是要说这名单上所有官员都参与谋反一事,周策自然是不信的。
而且,在这份名单上只有两位朝中二品官员。
“不,这上面并非都是朝中官员。”
忽然间,周策两眼一亮,再度将名单拿起,认真查看起来。
不多时,他的目光就已落在其中一人上。
何云飞,云王之子,享朝中三品官员待遇。
一个不在朝中为官的人,为何陈恩均会去相见?
“难道是这位云王?”
但,这也只是周策一个猜测,他并未妄下结论,只能暗中从这何云飞入手调查。
……
次日清晨,天刚亮。
周策就已吃过早餐,随后将调查何云飞的事情交给了管家,他便是乘坐马车朝着皇宫而去。
皇宫,对于周策来说已是无比熟悉。
马车不能进入皇宫,所以苏林与马车只能在皇宫外所等待。
而周策则是在一宫女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处豪华的宫殿当中。
还未进入主厅,他便是听到熟悉的声音响起,透着不耐烦。
“先生,这书上内容是死的,这人可是活的。”
“我老师说了……”
“殿下,书上内容终究是对的,依照书上内容为事,自然不会有错,而且这世人皆因书上内容为事,如此才是圣人之道。”
闻言,周策一笑,在宫女离去后,他直接跨入了大殿主厅。
主厅内,李炎满脸痛苦的抱着脑袋坐在桌前。
在他身侧,是一个满头银发的老者,温文儒雅,身着一袭白色长衫,一手拿着书,另一手则是负于身后。
李炎见到周策出现那一刻,犹如见到了希望一般,当即欣喜起身。
“老师,您可是终于来了,快救我!”
说完,李炎直接跑到周策身后,躲藏起来。
周策无语的苦涩一笑,随即朝着那银发老者看去。
而那银发老者此时目光也是落在周策身上,已是摆出一副傲然姿态。
“原来你就是陛下任命的国师,周策。”
“倒是年轻,可惜就连陛下也糊涂,如此年轻的人又怎能为我大虞国师,为未来帝君老师,这岂不是要将我大虞毁了!”
面对老者咄咄逼人,周策不悦皱起眉头。
原本他只是想要好言相说,可没想到这老者竟然是如此不讲道理。
“年少有志,譬如殿下。”
“我为国师,那是陛下慧眼如炬,而我也并未让大虞蒙羞。”
“老先生,我能平定北境乱事,老先生可否能做到?”
老者神情一滞,接着露出不屑神态,哼了一声。
“换做老夫,未尝不可。”
周策一笑摇头,“纸上谈兵,人人皆可。”
“可那是战场,瞬息万变,少有失算便会死伤数万,甚至还有灭城灭国的可能性,老先生当真能够稳操胜券?”
老者听闻后瞬间面露难色,一时之间不知如何开口反驳。
李炎松了一口气,这才向周策介绍道:“这位是国子监的太傅,曾经是皇爷爷与我父王的老师,如今他非要来教导我。”
面对这位态度,周策自然有所了解到,当即一礼。
“周策见过李太傅。”
可李太傅并不领情,依旧摆着一副高傲态度,眼神扫来。
“不必如此,你我并不相识。”
“老夫今日前来是教导殿下如何做一国之君,而不是与你在这里浪费时间。”
闻言,周策轻声一笑,来到桌前,拿起了桌上的一本书。
《大虞国策论》
对于这本书中内容,周策也有所了解,固然不错,可是在诸多方面内容过于死板,终究不合适。
“不知李太傅觉得当今陛下推行得科举制度如何?”
李太傅不知为何周策会突然提起此时,想起科举制度,由心而言。
“这科举制度的确不错,不过我听闻是你提出的?”
李太傅说完嘲讽轻笑道:“老夫不知晓你是从何处偷学而来,但凭借你的年龄,老夫确信你不可能会有如此见识。”
周策满不在意,只是平静说道:“李太傅,可是听闻过这样一句话?”
“何话?”
“读死书,死读书。”
李太傅听闻后稍作品味,当即脸色一变,直接露出恼怒之色。
“周策,你这是什么意思!”
只见周策随意将手中的书扔回桌上,转过身直视李太傅,坦然道:“书中内容纵然丰富,可若是只知晓以书中方法做事,终究与死读书无疑。”
“书中内容终究要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而不是太傅教导这般。”
李太傅怒火覆盖,两眼微眯。
“周策,你这是在违背圣人理论!”
“不以书中方法为事,这就是违背了?”
周策当即嘲讽冷笑,“李太傅,这本书中记载,灾难之年,为国者需以粮草援助百姓,为百姓度过灾难之年,可这粮草从何而来?”
“自然是百姓而来。”
“难道家家户户的百姓都有多余粮食融入国库?”
周策一步迈出,“若是国库不足,如何援助百姓,如何度过这灾难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