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不在城市里吃闲饭

第168章不在城市里吃闲饭

时间过的飞快,到了12月底,大事件终于来了。

日报12月22日的头条:《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里吃闲饭》。

随后,轰轰烈烈的宣传开始了。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

“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不去不行啊,6届毕业生齐聚城市,哪里来那么多工作岗位,年轻人没工作就要出问题。

孙志伟也松了一口气,终于要送走了。

为什么,因为他这里也积攒了两年的毕业生没办法升学呀。

到今年,幼儿园里年龄最大的孩子已经有8岁了,但是小学不招生,他们也没地方去。

孙志伟不可能放任他们这么小就流落到社会上,只能硬着头皮开了个‘学前班’,把两届大娃娃们都留在幼儿园里。

去年幼儿园超员100人,今年已经超员200人了。

幸好这几年每次拨付的物资都有超额,他努力积攒,又发扬勤俭节约的精神,再加上城墙上的12亩地的产出,这才勉强供应的上。

但他也不可能再支撑1年了,如果下半年再不招生,他这里就要超员300人,他再能攒钱也耗费不起这么多孩子。

如今6届毕业生下去了,空出了学校的教室用来招新生,‘学前班’终于可以解散了。

消息一传出来,他就联系了育英学校。

他这里可是有200个已毕业生,其中有很多孩子的家长都已经不在京城,他需要找一间寄宿制小学,好把孩子们安顿下来。

所以,不跟学校提前联系是不可能的,在他了解的所有小学中,也只有育英才有能力一次吃下这么多‘一年级’生。

如今育英已经划归地方管辖了,里面的不少老师原来就是教孙爱来的,孙志伟还都认识呢。

借着孙爱来早年的名头,他直接找到了育英的曹校长。

等他把情况一说,曹校长就苦着脸连连摇头。

“孙校长,您可别为难我,200个学生,我们学校怎么安排的下来,我们还要招海定的学生呢。”

“别急,别急,您看,我这不是在给您出主意么。”

“我这批学生又不是真的才幼儿园毕业,这两年我在幼儿园里开了‘学前班’,他们都是学习过小学课程的。”

“您看这样,等孩子们来了您就让他们考试,然后把分数最高的一部分散到二年级三年级去,这不就空出一年级的名额了么。”

这个说法,让曹校长思维都空缺了一会,然后他就意识到,这真是个好办法。

“你确认他们都学过小学课程了”

“曹校长,这我还能骗你不成,你不是还要考试呢么。您放心,真学过,我还亲自教了他们音乐课。”

“行吧,那你下个月把人送过来吧,我们这边也有三届毕业生要进中学,你这个主意我拿过去到育才去用一用没问题吧”

“随便用,我不收版权费,哈哈哈哈。您放心的去找育才的袁校长,他肯定吃这一套。”

“育才现在不是袁校长当家罗。”

“哦那袁校长他现在在哪里,现在育才谁当家”

“袁校长听说是下去学习去了,现在接任的好像是个胖子,具体的名字我没打听到。”

听他这么一说,孙志伟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一个戴眼镜的胖子形象,正是当年给他做入学登记的那位同志——教导主任庞大牛。

呵呵,当初他还差点笑话人家的名字呢。

“您说的这个人我大概知道是谁了,他是育才原来的教导主任庞大牛。为人圆滑,脸庞喜庆,没想到他当了校长了。”

“你认识啊,看来这也是个有本事的,怪不得他能趁势而起。”

“有没有本事我不知道,这位庞校长吃不吃这一套,我也不知道了。我只知道,这个庞校长特别爱面子,不喜欢人家喊他的名字。”

听他这么一说,曹校长心中就有数了,孙志伟虽然只提供了一条建议,但有的放矢总比瞎琢磨强。

“孙校长,这批孩子里面,有特别麻烦的么”

能当上校长,还是这个时候,哪个不是人精,曹校长也担心接收的学生里面,有谁家里有问题,连累到他的。

“曹校长,我要说一个没有,那肯定是糊弄人。”

“不过,人家既然能容下孩子在我那边两年,都没人来找我的麻烦,就说明问题不大。”

“为了孩子着想,我还把可能有问题的孩子全部改了母姓,您正常接收就成,真要有个万一,责任也不在你,因为资料里面都没有登记。”

孙志伟笑着回答了曹校长的问题,曹校长愣了一会,才叹了口气拍了拍孙志伟的肩膀。

“孙校长,我不如你。”

“行,这批孩子我接了,过一个月你再送来,我要先把我这批孩子送去初中,才能空出床位来。”

“谢谢您了,曹校长。”

“都不容易,互相理解。”

搞定了学生的升学问题,孙志伟心情一下子就好了很多。

之后的几个月,街道上,车站里,一车一车的毕业生披红挂彩,在一片锣鼓喧天,钟鼓齐鸣中,奔赴祖国的大江南北。

这种响应号召的送行仪式,每次都被街道搞的热闹的不得了。

他们其实还算幸运的,因为现在还是实行初期,无论是执行者还是被执行者都没有经验。

上面也担心出问题,还给每个学生发了安置费和第一年的口粮。

安置费是用来给他们到标准发的。

想人家接收这么多学生,没点好处怎么行呢,这些钱,也算是用来开路的。

等上下形成了惯例,以后再安置下来的毕业生,就开始一项一项取消各种补贴了。

先是安置费减少到取消,然后口粮减少到取消,现在还有去农场当工人的,以后就只能去村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