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从一枚储物戒开始菲力亲王
第193章 出发
小
大
第193章出发
七十三年是个重要的年份,今年还有不少名人出生:一月郭德钢出生在津门,二月邓亚平出生在商都,三月任泉出生在东北,阿杜出生在新加坡。本文搜:美艳教师 免费阅读图:猜一猜他们都是谁京城,三月初,孙志伟告别童佳佳和两个孩子,开始在语言学院封闭学习英语。刚到学院,就有人来叫他填写了一张《出国学习人员登记表》,一式三份。在填写登记表的同时,各单位还要按照(72)科教字088文件给入选者办理政审和出国审批手续。孙志伟还好,他们幼儿园是直属单位,上面直接就审核了,其他地方来的学员就要经过层层审批,那可繁琐的多了。之后就是入学学习,孙志伟所在的班级是语言进修班,里面居然也有完全不会英语的,需要从头开始学习,那可就困难了。所以,在开学后先考试,然后分了快慢班。大家边废寝忘食地学习、练习英语听力和对话,边等待与英国接收单位的联系结果。对沈志伟来说这些课程太过简单,仅仅一周时间,几个老师都觉得他已经过关。但是,他虽然第一个完成了选拔人员的英语培训,却依然不允许自由活动,学完了也只能呆在宿舍。这就很让人难受了,于是,他申请跟随理工科班级学习专业英语。英语如果按使用类型分,可以分为生活英语,专业英语和学术英语三类。生活英语不必解释,他们现在这些留学人员正在学习的就是生活英语;专业英语一般只在专门的行业中使用,比如学法律的有法律英语,学工程机械的有机械英语,学医学的有医学英语等等。这次留学生中有60名理工类学员,他们在大学都曾经学习过某一方面的专业英语,主要是用来阅读外国的论文、文献等著作。这恰恰是孙志伟在英语方面比较缺乏的知识。而学术英语一般是研究生教授等以上的学习者,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用到的英语。适用范围更加狭窄,但是逼格更高。它比专业英语更加专业,国内目前并没有能教授这种英语的老师。这时候的语言学院已经有外教了,都是最近几年聘请过来的。他们的待遇对标国外,发的也是宝贵的外汇,国内的老师完全没法比。但,跟这些外教学英语,特别是学习生活英语中的听和说就很有效。因为他们是外国人,就能模拟出在国外出现的各种情境,也能让学习的学生们得到真实的反馈。这比中国老师教中国学生要有效率的多。就这样一直到6月份,终于又有几个理工学员过关。上面看到这种情况,也没再指望能让这批学员同时出发。6月底,首批派出名单公布,一共只有5个人。分别为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孙曼霁、吴祖泽,黄浦市瑞金医院胸外科的张世泽,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沈恂,再加上孙志伟。 这一轮赴英留学,是应英方多次邀请才得以成行,国内只需要负责机票,到了那边所有费用都由英方负责。这就为他们的出发减少了很多麻烦,不然,光是审批外汇费用就是个难题。根据史料记载,咱们的外汇储备这些年都特别紧张,尤其是今年,国内的外汇储备居然是负数,到了明年才归零。孙志伟五人在确定了行程后,就开始了后期准备工作,主要是置装和思想学习。这时候公派出国人员的置装费用有600块,对比现在的平均工资就十分可观了。服装是由黄浦市专门负责出口服装的企业负责制作,这笔费用主要用来置办一套西装、一套中山装和一件呢子大衣。思想学习方面,孙志伟也是进度最快,谁叫他把该背诵的都背诵完了呢,很多老师都没他记的全面。这一等又是大半个月,21号,英国大使艾惕思爵士(sirjohnaddis)在使馆亲自宴请他们五位赴英的‘访问学者’。说起‘访问学者’这个称呼,咱们一开始在这方面并不懂,还吃了不少亏。咱们的使馆一开始称呼他们为‘进修生’,与对方的教授采用的是师生之间的称呼。这就导致咱们在学习的时候需要负担很多自理的费用,比如实验室的使用费,耗材费等等。这个费用很贵,国内根本无法承担。事实上这时候的各个大学都有相关的补贴用来承担这些费用的,但是只针对来访的学者。后来经华侨提醒,咱们才改了称呼,与对方的教授之间也从师生关系转变为同事关系,这才减免了一应费用。到了22号,临行前孙志伟终于获得了3天的假期,用来跟家人告别。他正好要回去准备一些需要携带的物资。食品方面他不准备带多少,只带一些应急食品就可以了,主要是巧克力和果。服装只带两套需要伪装的时候穿的衣服和皮鞋,如果不够,就在当地获取。武器带上几把大黑星和一些炸药包,一个对单一个对多,如果需要更多的武器,他也会在当地获得。然后就是急救箱带两个,杂物看着带一些手电,防毒面具,口罩,雨衣,胶鞋等等。最后就是可能会用来作为礼物的火腿,白酒,烟和咖啡豆。至于钱,他身上只有早年缴获的5000美元和大小黄鱼,这些他一直都是随身带着的,倒不用再整理,依然随身带在空间中。他在家里歇了两天,最后一天才去各个亲朋好友家告别。7月25号,孙志伟带着童佳佳给他准备的一些,内衣、袜子、白衬衫等私人衣物回到学校。26号正式出发。因为这时候,我国还没有任何飞往欧洲的航线,他们一行五人只得搭乘巴国航空公司的航班,经停卡拉奇、开罗、罗马飞往伦敦。中午吃过午饭他们就乘专车前往机场,他们5人身着统一的西装,拎着自己的行李箱,在机场等待上机。这时,科教组管外事的同志把他们喊到一边,给他们发了两张1英镑的纸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