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书同文

秦胜嘴角抽了抽,把笔递给她:“你来。”

楚易安:……

楚易安接过笔,她倒是会画那种线稿图,但是上色不会啊,而且那种图也不符合这个世界的审美。

扔了毛笔,她从包里拿出秦淮书给她准备的炭笔来:“我画个大概,你就照着这个感觉来。”

说着动笔画了起来,秦胜饶有兴致的看着。

楚易安的手很稳,画线条一点不带抖的,几息的功夫就已经画出了大概轮廓。

秦胜认真看着,这是第一次看楚易安画画,也是第一次看到另一个世界的画,挺新奇的,跟他以往见到的都不一样。

简单的线条便能勾勒出一幅完整的画来,简洁明了,秦胜瞬间抓住了楚易安想要的那种感觉。

倒了杯水晕染了一下笔墨,他没有用别的颜色,就黑白水墨画,便足以呈现出楚易安想要的大气磅礴威严神圣之感。

等他画完楚易安眼睛都要长画上了,爱不释手,激动不已:“小胜子,就是这种感觉,你太懂我了。”

“好看,太好看了,再给我画一幅,我要拿回去挂在床头日日欣赏。”

秦胜:……

秦胜是真无奈,却还是乖巧的又给她画了一幅,这幅稍微做了些改动,看着比第一幅还要霸气一些。

楚易安又感觉最好的还是要让大家看到才好,纠结着,还是把最爱的后一幅贡献了出去。

拍着秦胜的肩膀不放心的叮嘱道:“小胜子啊,让暗卫送过去的时候告诉掌柜,一定要把这幅画给我插书里去。”

“慢点都没事,可千万弄好了,别到时候搞得丑不拉几的,我会生气的。”

秦胜笑了笑,轻轻点头。

最新的内容他早就已经看过了,倒是明白楚易安为什么这么喜欢嬴政,前面那么多人都跳过,却非要给嬴政作一幅画。

他确实值得。

第一位皇帝啊,帝号因他而起,这是何等气魄?

秦胜都有些迫不及待想知道外界看到的时候会是什么反应,期待的问道:“今日可要写书?”

许久未曾给她写书,秦胜很怀念,甚至生出了些生疏之感。

想到最精彩的地方都是秦淮书写的,他不是第一个看到的人,遗憾得不行。

楚易安沉默两秒:“你刚回京,累吗?要不要歇两天?”

秦胜摇头:“不累。”

既然他都这么说了,楚易安也没拒绝:“可以,不过不能太晚。”

在浮华院的时候无所谓,但是在这里,她还是要早些回自己院子的,一直待在秦胜这里不太好。

秦胜轻轻点头,先安排人把之前写好的稿纸和刚画好的画送去青山书肆,这才提笔蘸墨。

上次嬴政确定了自己的称号为‘皇帝’,皇帝自称为‘朕’。

待举行完称帝大典后,便与朝臣们商议起之后的治国之策来。

他们争议的点主要是,到底是继续用商鞅之法治国,还是用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治国。

皇帝陛下扫灭六国,威加海内,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是当之无愧的千古第一帝。

只是平定天下容易,要想守住天下却艰难,不少人主张用《吕氏春秋》治国,因地推治,天下可安。

商鞅之法主张郡县制。

吕氏春秋主张施行郡县制的同时广泛建立封建制(分封制),这是二者在治国大略上最大的不同。

嬴政很快做下决定,彻底废除封建制,推行郡县制。

七国土地若是施行分封制的话,不知道会分出去多少个诸侯。

历史上因诸侯而亡国的不在少数,诸侯在自己的封地有自治权,权力会滋长他们的野心,慢慢的他们会与国府疏离,而后再起争端。

是以推行郡县制才是大势所趋。

今天下初分为36郡,律法一体,官制一体,集权中央。

楚易安停了下来,等秦胜写完。

写这么多其实都是虚的,继续推行郡县制的最大原因是嬴政是商鞅的铁杆粉丝。

吕氏春秋宣扬仁爱思想,民贵君轻,跟法家思想冲突,跟嬴政的治国理念也冲突。

再加上嫪毐的事,他是一万个不同意实行分封制。

确立完治国制度后,这个新的帝国从上到下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施政体系。

顺序大概是:皇帝,三公九卿,郡县,乡官。

乡官制度又分为乡,亭,里,十里为一亭,设亭长。

秦国的官员们只是在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并施行下去,完全没有想到在不久的将来,会冒出来一个叫刘邦的亭长,掀起波澜,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很多官名楚易安都不记得,过于复杂,只能让秦胜自己编。

但有一点她很清楚,这套治国体系在战国时期形成真挺神奇的,称一句奇迹都不为过。

毕竟就算是以两千多年后的后世人眼光来看,也能看出里边展现出的系统管理思维。

尤其是国,郡,县,乡这种划分,这不是只有华夏在用,而是整个人类社会都在用,这还不足以展现古人的智慧吗?

对比一下同时期的其他国家,他们都在干什么?

古希腊还是城邦制,罗马帝国还在萌芽,别说这种完善的官员制度了,就是秦国这样规模的国家都完全没有。

楚易安尾巴都要翘天上去了,目光灼灼的看着秦胜。

秦胜结合历史典籍和现如今的官员体系现编一套出来写到书里,也很厉害。

写完后就听楚易安道:“小胜子,这个世界虽然文化断层,但咱得努力啊,不管是我那个世界,还是这里,咱都得把他们甩得远远的。”

“文化搞起来,军事搞起来,武器更得搞起来!”

秦胜挑眉:“他们?”

楚易安:“异族人啦,哎呀先不说他们了,说起来就来气,咱们继续。”

确立官制后又发生了一些事,官员呈上来的文书上边的人连字都给认错了,导致政务处理错乱。

这当然不是上边的人不识字,而是文字形制太多,写法也多。

都不说让天下黔首统一语言,先把文字给统一了再说,不然沟通都沟通不了,还怎么治国?

于是嬴政又让人召集一批人手进行文字改制。

要求只有一个,能看清楚文字笔画。

文字改制在后世只笼统的称为三个字:书同文。

但这其实是件非常庞大且复杂的工程。

统计各国常用文字数量,调查文字起源,梳理文字历史脉络……绝不是单纯的选择一种文字进行推广,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整理,升级,修改。

其中的艰辛和不易,三个字又如何概括得完?

‘书同文’之所以能成为始皇的不世功勋,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将文字标准化本身。

它不仅是秦朝巩固统治的根本,更是华夏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核心要素。

政治整合,文化认同,经济互联,此次壮举可以说是古代最成功且最伟大的标准化工程,没有之一。

如果没有书同文,文化传承和交流会受阻,国家统一会受阻,国家认同感会非常低。

经济和社会发展会受阻,民族凝聚力会削弱……

正是因为有了书同文,才有了现如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华夏历史,才有那么多精彩的记述。

始皇之功,千秋万代,惠泽万民。

ps:新章节卡审核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放出来,先睡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