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海瑞vs方逢时!汝为山西,吾为大明
第128章 海瑞vs方逢时!汝为山西,吾为大明
二月初六,近午时。
山西巡抚方逢时来到了大同府府衙,当即便命大同府知府林乔唤海瑞来见他。
方逢时,湖广嘉鱼人。
嘉靖二十年进士,今年五十六岁,比海瑞小八岁。
他支持张居正新政,主张与蒙古人讲和,同时加筑长城,防止蒙古骑兵南下。
在山西,官声尚可。
算得上一位落实朝廷政策非常到位的地方巡抚。
与山西总督王崇古配合得非常默契。
他的最大爱好是写诗,日常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驻足吟诵诗文。
故而,身上有一抹文人的清高与烂漫气质。
……
半个时辰后。
大同府知府林乔出现在方逢时的面前。
“方抚台,实在不凑巧,海佥院昨日一早便前往应州巡察商贸民情了,驿站内留守的吏部给事中姚斌称,他五日后方能回来,另外……”
还不待林乔说完。
方逢时便皱眉道:“五日?应州距离大同府不过百余里,他即使坐着驴车,两日也能赶回来,老夫后日午后便要离开大同,你速速命人告诉他,令他立即往回赶!”
林乔迟疑了一下。
“方抚台,另外……另外……海佥院还有交待,他称,若您……您来到大同府且有急事寻他,可将事情交待给吏部给事中姚斌,下官已将吏部给事中姚斌带来了,此刻就在前厅,要不要下官将他带来?”
“本官与一个小小的给事中有什么好言的?”方逢时面带愠怒,想了想后,道:“罢了,将他带进来,本官命他去将海瑞带回来!”
方逢时对海瑞猜测到他有可能来到大同府,并不感到惊讶。
海瑞的十五竹筐文书,令整个山西官场的官员都又惊又怕。
他这个节制山西三司(山西布政使司、山西按察使司、山西都指挥使司)的主官,自然会寻海瑞了解一些情况。
“下官遵命!”
林乔拱手,然后快步走了出去。
……
片刻后。
林乔将吏科给事中姚斌带到了后厅。
“下官吏科给事中姚斌,参见方抚台!”姚斌拱手道。
方逢时望了姚斌一眼,用一道不可置疑的语气说道:“姚给事,本官命你速速前往应州,将海佥院接回来,后日午时前,本官必须要见到他!”
姚斌再次拱手。
“禀方抚台,海佥院巡察应州,任务繁重,预计五日后方能归来。”
方逢时眼睛一瞪。
“本官的意思是,让他暂停巡察应州,先回来见本官,你是听不懂吗?若海佥院舍不得用朝廷的驿乘,本官自掏腰包租赁马车去接他!”
海瑞从京师来到山西,无侍从服侍,不参与宴饮,衣食住行皆从俭,令山西百姓大为称赞。
然这也无疑打了许多出行阵仗较为豪奢的地方官员的脸。
方逢时甚不喜海瑞这种“依靠俭约,博取直名”的行事作风。
听到此话。
姚斌再次拱手回答道:“方抚台,海佥事恐不会暂停巡察应州,回返大同府。”
“大胆,是见方抚台重要还是巡察应州重要?哪有下官令上官等待之道理,海佥事若不速归,本官立即便写奏疏弹劾他!”林乔朝着姚斌怒斥道。
姚斌丝毫不惧,挺起胸膛,直视大同府知府林乔。
“自然是巡察应州重要!”
“海佥院奉圣命巡察山西,巡察应州自然也是圣命,圣命与地方抚台之命令,哪个更大?”
“此外,依照我朝法令,地方巡抚与巡察御史,行事不相统属,御史官有监察地方巡抚之责,然地方巡抚无节制御史之权,海佥事若听方抚台之命,暂停巡视而回还,岂不是违抗了圣命!”
这番话,一下子将方逢时和林乔都噎住了。
方逢时虽是二品大员,但他无法命令御史官做事,即使是七品的监察御史,与他也非上下级关系。
方逢时是习惯在山西统管一切,且历任巡按御史都太给他面子了!
姚斌之言。
于法于礼,都没有半分错漏。
就在这时。
姚斌又道:“方抚台,海佥院还有交待,他称我若是能遇到方抚台,一定要告知方抚台,麻烦方抚台令山西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司三大衙门将这三年来山西的盐粮、商税、刑案、军储情况整理一番,于本月月底前命驿乘交到海佥院的手中!”
听到此话,方逢时脸色铁青,拳头都攥起来了。
他来此,本想着是教训海瑞一顿,没想到不但没见到海瑞,还被海瑞安排做事。
但依照大明法令。
海瑞提出此要求,方逢时有义务全力配合。
经由方逢时之命令送来的文书,若有虚假错漏,方逢时也将有连带之罪。
此刻的方逢时,非常后悔来大同府。
他想了想道:“本官有协助海佥院巡察山西之责,此事,本官稍后便安排。”
“多谢方抚台!”姚斌重重拱手。
这些话语都是海瑞教姚斌的,他没想到有朝一日还能指挥一名正二品的巡抚做事。
“无其它事了,你退下吧!”方逢时说道。
此刻,他是一眼都不想看到姚斌,生怕后者再给他交待任务。
“是。”姚斌朝着二人拱手,然后便退去了。
……
片刻后。
方逢时亲自写信,告知山西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司三大衙门准备海瑞所需的文书。
他即使不交待,海瑞也能拿到这些文书,且还会弹劾他失职。
方逢时写完后,缓了缓,看向大同府知府林乔。
“林知府,本官在此不可能等上五日,你速速安排马车,本官要立即前往应州见海瑞!”
“下官遵命!”林乔回答道。
……
半个时辰后。
方逢时坐上马车,在十余名护卫的保护下,奔向百余里之外的应州。
他准备连夜行路,争取在明日午后便见到海瑞。
此刻的方逢时,装了一肚子对海瑞的质问之语。
不吐不快。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劝说,能让海瑞明白什么叫做:做官应以国事为重,什么叫做:国朝大事,没有对错,只有利弊。
唯有海瑞离开山西,山西才能够恢复到往昔的正常状态。
他亲自来解决此事,也是想要给山西总督王崇古一个交待,不然山西的官场商界一乱,边境便有可能爆发战事。
……二月初七,近黄昏。
落日西斜。
方逢时在应州的一处乡道上,追到了便装出行的海瑞。
海瑞巡视地方。
向来都是先问民,再问吏,最后再问官。
山西的官员们再强势也堵不住所有百姓的嘴,故而海瑞到底挖出了多少山西官员违背法令与商人勾结的证据,除了海瑞,谁都不知晓。
“下官海瑞参见方抚台!”海瑞拱手道。
方逢时望着这个面色黝黑、身材削瘦、一身尘土、一脸正气的花甲老者,想要大骂海瑞一顿的冲动突然就没有了。
他私下里会以“沽名钓誉、博取直名”来贬低海瑞,但当着海瑞的面儿却不敢说这些。
因为他不得不承认。
海瑞就是大明第一直臣,且会直一辈子,更会名垂青史。
他能付出的代价,是大明当下任何一名官员都难以付出的。
方逢时的脸上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
“刚峰兄,此非官衙,无须行礼,咱们坐下喝杯茶,聊一聊吧!”
海瑞自然知晓方逢时想要说什么,当即点了点头。
很快。
方逢时的随行下属从马车上搬下一桌两椅,一个刚刚点燃的炭炉,一个茶壶,数囊山泉水、两个茶杯,还有茶叶、点心之类。
此乃方逢时出门的标配。
无论在哪,他都能迅速喝上热茶,吃上点心,然后还可随着心意吟诵一首诗。
此举,在他眼里乃是志趣,并无任何逾矩之处。
不到片刻,壶水沸腾。
一旁的烹茶人迅速为二人烹茶。
眨眼间。
两盏热茶与四盘精致的点心便摆在小桌上,配合着昏黄的落日,道旁绽青的树木,别有一番雅趣。
这正是方逢时最喜欢的氛围。
方逢时摆了摆手,其下属便都离开了,护卫海瑞的锦衣卫也都站远了一些。
“刚峰兄,你来山西到底是要干嘛?是救山西,还是要毁了山西?”
海瑞面色平静。
“海瑞才薄,既无力救山西亦无力毁山西,我只是遵照圣命,彻查山西官商勾结之事!”
方逢时端起茶,轻呡了一口。
“刚峰兄,你太拗了!山西没有官商勾结,只有官商互赢,官离不开商,商也离不开官,自我任巡抚以来,山西的官场商界虽有瑕疵,但瑕不掩瑜。”
“你那十五筐文书,毁不掉张、王两大家族,却能将山西的官场、商贸秩序彻底打乱,害官、害商、害民,我不允许你这样做。”
方逢时最怕的,就是海瑞以正义之名毁掉山西。
他接着说道:“自隆庆和议后,王部堂(王崇古)与我在山西一共做了三件事:其一,封贡互市;其二,加固边防;其三,新政改革。”
“山西盐政、封贡互市,张、王两大家族,居功至伟。”
“加固边防、新政改革,张阁老、王部堂与山西的所有地方官们更是功不可没。我不敢言山西是当下执行新政最好的行省,但足以排进全国前五,这点儿,我相信陛下与内阁都是清楚的!”
“天下之事,利弊比对错更重要。而今,你巡察山西,严查官商勾结之事。若全依大明律,中底层官员被废,大小商人被废,于朝廷何益?于山西何益?”
“即使你为了心中那狭隘的正义与对错,严惩了这些人,山西为了发展,还会再次扶植起一批这样的官员与商人,你何必呢?”
“不如就选出一些十恶不赦的官员与商人,在不损害山西官场商界稳固的前提下,向朝廷交差,你还是大明的海青天,山西还是当下的山西!”
……
在方逢时的眼里,海瑞的这番巡察动作,完全是在伤害山西,对山西无任何益处。
海瑞轻捋花白胡须,看向方逢时。
“方抚台,我的目的不是令山西大乱,不是将山西中低层的官员与商人全清理掉,我知晓大局为重,我巡视山西,是想让山西变成大明的山西,而非张、王两家的山西,是想让大明不再存在高官巨商一体的家族!”
“内阁没有张阁老(张四维)会乱吗?边境没有王部堂会乱吗?山西没有张、王两大家族会乱吗?”
“不会!绝对不会!”海瑞自问自答。
“六部部堂官都能顶替张阁老,你也能完全顶替王部堂,而山西诸多的小商人联合起来也能顶替张、王两大家族……”
“我来山西,想做的就是这些!”海瑞面色平静的说道。
当下的海瑞,已没有了往昔的锋芒毕露,但当下的他若坚持做一件事情,必然会用整个余生去坚持了。
方逢时听得一愣一愣的。
“你……你不仅想要毁掉张、王两大家族,还想要毁张阁老与王部堂,你简直是个疯子,这根本不可能!”
“没有什么不可能!我手里的十五筐文书便是证据,里面记录了张、王两大家族控制了多少商人、多少官员,能让多少官员担任替罪羊,能操控多少官商勾结之事,他们的势力太大了,他们已经快目无朝廷了,这不是一个正常的山西,不是大明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应有的模样!”
“方抚台,你心中装着山西,但却没有装着大明!”
这一刻。
方逢时彻底明白了海瑞的想法。
海瑞的目标是张四维与王崇古,将这二人打倒,张、王两大家族便走向衰落,而山西还不会乱。
“海瑞,你是不可能扳倒张阁老与王部堂的,你就不怕边境开战吗?”
方逢时很清楚,张、王两家与蒙古人的商贸尤为频繁。
一旦张四维与王崇古被攻击,张、王两家失势,蒙古人为了利益,很可能引战施压,让张、王两家再次起势。
毕竟,张四维与王崇古都是主和派,二人若倒下,边境可能就要变天了。
海瑞淡淡笑一笑。
“若有战,那便战吧!内患比外乱更可怕,必须先除之。”
“海瑞,你简直就是痴心妄想,你势单力薄,不可能成功的,陛下与内阁绝对不可能依你之言去做!张阁老与王部堂都是大明安边的功臣,朝廷不可能只因怀疑他们势大而重惩他们!”
海瑞站起身来,望向京师方向。
“我不是一个人,京师还有许多为大明长治久安所计的官员,他们定会让此事变为现实的!”
这一刻。
海瑞脑海中,率先浮现的官员,便是翰林院编修,沈念。
这时,方逢时也站起身来。
二人观念不一致,再聊已无益,此事的结果如何,最后还需看朝廷的旨意。
“走了!”方逢时大步朝着马车走去。
他的随从们连忙收拾茶桌茶具,桌上的茶水与点心,海瑞是一口未尝。
海瑞望着方逢时的背影,突然道:“方抚台,麻烦告知王总督一句话:该退了!”
该退了!
这三个字,重如千钧。
若王崇古愿意致仕,此事就变得简单多了。
海瑞丝毫不惧张四维与王崇古知晓自己的想法。
政商不能一体,高官与巨商不能同在一个家族中,是他余生最大的奋斗目标。
他相信朝廷会有明断,给出一个对大明、山西伤害最小决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