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常朝之上,小万历的“沈念式”发言
第126章 常朝之上,小万历的“沈念式”发言
正月十七日,清晨。
李太后在内廷将冯保痛斥了一顿后,以当差有失之罪过,对其罚俸半年,然后下令更换了一大批负责皇家选后的宦官与女官。
之后。
两宫太后(仁圣皇太后陈氏、慈圣皇太后李氏)先去文华殿向小万历请罪,而后又去摆放着大明历代皇帝牌位的奉先殿请罪。
二人在奉先殿哭得就像两个泪人一般。
皇家选后,关系着大明江山未来之基业,是两宫太后的最重要职责。
而今竟被宦官女官操控而谋取私利,两宫太后,皆有罪过。
幸亏是提前被发现。
若小万历大婚之后,此事败露,外加新皇后德行有失,那两太后的罪过就大了,必然会被文官记录入史,留下一个“未曾用心为帝选后”的坏名声。
与此同时。
在小万历的命令下,锦衣卫、三法司、顺天府将继续严查涉及“借皇家选后之事与宦官同流合污、谋取私利”的官员。
当日下午。
三大阁臣、锦衣卫、都察院、顺天府的主官纷纷呈递请罪奏疏。
让小万历亲自挖出京师内官员懒政、官官相护、损公肥私、百姓告状甚难等一系列问题。
他们不仅失职,而且丢尽了脸面。
此事,也让官员们对小万历有了一个新印象。
“上渐有手腕矣。”
往昔,小万历与“手腕”二字是完全扯不上关系的,大多数官员都以为他只是张居正手中的风筝。
哪曾想,今年的小万历成长飞快,带着线的风筝转眼间变成了雏鹰。
这一刻。
小万历余怒未消,将所有请罪奏疏都留中不发,暂押了下来。
他在等,等抄家的结果。
他想看一看这些“阳奉阴违”的官员到底贪墨了多少,也想通过此事,进一步增加皇权在朝堂的影响力。
……
京师的街头巷尾间,听到此事的百姓都甚是兴奋。
他们最喜看到的就是仗势欺人、制造各种不公、贪墨民脂民膏的官员宦官被绳之以法。
而今皇帝亲自出手,令他们无比激动。
一些曲社已以此事为背景编排起了戏曲,以赞颂皇帝为主题的戏曲,朝廷不但不封,甚至还有可能推广。
……
正月十九日,午后。
锦衣卫总旗石青出现在文华殿内,将一份抄家清单呈递了上去。
小万历看后不由得面色铁青,紧紧攥住了拳头。
他想到这群人定然有贪墨行径,想到他们定然积累了不少家财,但没想到竟然这么多!
“陛下,当下已查抄二十多名官员、宦官、女官的家,共抄出黄金约三千六百两,白银十二万八千两,金器、银器物、文玩字画、外加他们供认的田产、宅院、商铺,累计折合白银三十五万两。”
“其中以御用监宦官于秀最多,达五万余两白银,以大理寺评事彭冲最少,达八千两白银,已确定,这些财物非他们家中祖财,而是为官时所得。”
……
“三十五万两白银!三十五万两白银!三十五万两白银啊!”小万历咬着牙,足足说了三遍。
这些钱,足够让他大婚四次了。
在沈念的普及下。
小万历对当下各个阶层的收入已有所了解。
一般佃农一年能赚十两左右,同时支出也在十两左右,多为粮食收入,若遇灾荒,立即就会饿肚子。
自耕农一年能赚二十两左右,一般的小商人能赚三四十两,一年能赚百两以上的百姓便算作富人了。
当朝一个正二品的尚书,全年俸银为一百五十二两。
北境一年的军费约一百万两左右。
万历二年四月到万历三年四月,太仓银库(国库)岁入银数为四百一十三万六百两。
而小万历的成婚预算,更是被内阁严格控制在十万两以内。
小万历知晓官员们都是靠常例而非俸禄。
他大胆猜想,每个人有家产千两银以上,便已经很夸张了。
没想到这些官职最高者不过从五品的中低层官员,竟能贪墨如此巨量的财物。
“那五品以上呢?”小万历喃喃说道,“怪不得朝廷如此穷,怪不得百姓的日子如此难过,原来都是被这群硕鼠贪墨了!”
这一刻,小万历几乎要气炸了。
这些官员为了一己之私,将他的婚姻大事当作赚钱的买卖,实乃国之蛀虫、官员败类。
他眼神有些恍惚,突然感觉自己站在常朝之上。
他下面的文武百官头上都悬浮着一行小字,分别是:十二万两、二十万两、三十万两、七十二万两、九十万两……
太仓库与内帑的银钱,全都钻到了官员们的腰包里。
小万历缓了缓后,看向石青。
“明日常朝开始前,将所有抄家所得的金银财物都搬到皇极门下,朕要让文武百官们都看一看,这些人是如何报效朝廷,是如何效忠朕的!”
“卑职遵命!”石青拱手道。
……
翌日。
上元日后的第一次常朝,四更天。
天还未亮,禁中灯火通明。
当官员们经过午门,来到皇极门下,看到一座如大山一般的金银财宝堆时,都被震撼到了!
皇极门,中间处。
矗立着一个高约两丈的巨大财物堆。
里面有金银、珠宝、地契、珍珠、玛瑙、翡翠、书画、绫罗绸缎、各种首饰等。
琳琅满目,闪闪发光。
甚至还有一些宫内的御用之物。
不远处,数名宫廷画师正在绘制此场景。
这一刻。
一些官员的额头上已冒出了冷汗。
他在思索,若自己被抄家,能堆起多大的财物堆,能牵涉到家族中多少人。
沈念则是面带笑意,喃喃道:“看来,今日常朝,陛下是准备给大家上一课了!”
沈念非常希望小万历能够硬气起来。
如此,他才能距亲政越来越近。
新政若想成功,必须要由皇帝带头,不然十有八九都会失败。
更何况,张居正今年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坎儿。
没准儿,趁着小万历大婚,顺理成章就能让他尝试着亲政了,而沈念也将拥有更多施展才能的空间。
……
片刻后。
百官齐聚皇极门前,沈念以起居注官站在君王东南侧,负责记录起居注。
冯保未到。
他被小万历派去调教内廷的一些宦官了,七日后方能离开司礼监。
待行礼完毕后。小万历高声道:“众卿,都看一看这份抄家清单吧!”
随即。
一名小宦官拿着抄家名单,率先呈递给了张居正。
张居正缓缓翻开,面无表情地浏览一遍后交给了吕调阳。
吕调阳面色严肃,快速看过一遍后,交给了张四维。
张四维很认真地看了一遍,心中有些忐忑。
若他张家被抄家,规模将远大于此,绝对能轰动全国。
但他又细细一想。
家族事务早已经安排妥当,海瑞即使想要置他于死地,也绝对找不到充足的证据。
此刻,他只盼着海瑞早日呈递调查结果,让他轻松一些。
自去年年底始。
小万历、张居正、马自强等人对他都有些疏远,这让张四维尤为不自在。
唰!唰!唰!
这份抄家清单在官员们的手中迅速传递起来。
这还是小万历登基后,首次抄家。
看过抄家清单的官员们,表情不一。
有的双腿微微颤抖、头冒冷汗;有的甚是兴奋,心道皇帝圣明;还有的只是粗略扫了一遍,便迅速递给了别人……
足足过了半个时辰,参朝的官员们才看完了这份抄家清单。
这一刻。
每一名官员都甚是精神,无一人打瞌睡。
小万历环顾四周,待所有官员都目视前方后,缓缓站起身来。
“朕尚年幼,不能亲政,朝事大多由三位阁老操持,大婚之事,则由两位太后主管,此乃朕之大幸!”
“然而,一些官员,欺朕年幼,不将朕的事情当作事情,不将朝廷的事情当作事情,朕实在忍无可忍,故而派遣锦衣卫调查!”
“朕自登基以来,从未懈怠,对朝堂内外一些官员所做的丑陋之事,并非不知,然为了大局,朕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想到一些人肆无忌惮,愈发过分!”
“朕在这里想告诉大家,朕已不是一个孩子,朕也不是那么好欺的,但凡有不法之官危害朝政,朕绝不姑息,有一个便杀一个!”
这一刻。
小万历的身上流露出一抹浓浓的杀气,俨然有了几分“小元璋”的感觉。
他所言的“欺”字,既有欺骗之意,又有欺负之意。
小万历缓了缓。
“此次,朕令锦衣卫暗查,发现了三个问题。”
“其一,京师百姓求告无门。京师百姓告状都如此困难,遑论偏远地方州府!”
“朕希望一些衙门的主官不要总躲在衙门里面,见见阳光,见见百姓,在衙门外摆张桌子,每日坐上半个时辰,让百姓看到你们,让百姓有胆量告状,很难吗?会累到你们吗?你们若没空去,那朕亲自去!”
小万历此话,针对的自然是三法司与顺天府。
“其二,官官相护。”
“朕不喜欢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朝堂氛围。《大明律》才是一名官员做事的准则,日后,朕再发现官官相护,凌驾于律法之上行人情世故那一套,一律从严从重惩罚!”
“其三,懒政之官,危害大矣。”
“朕最厌恶的便是尸位素餐的懒政之官,朕希望吏部再拟定一个条例,针对官员懒政,逃政,不应是罢黜那么简单,理应重惩,让他们感觉到痛!”
……
小万历说完后,张居正、吕调阳、张四维、马自强、申时行等人突然齐齐望向沈念。
刚才。
小万历这番说辞、语气与解决方式,与沈念的行事风格,实在太像了。
霸道,硬刚,锋芒毕露,不留一丝情面。
要知,小万历自登基以来,还从来未像今日这样强硬。
沈念感受到下面的目光时,先是一愣,然后瞬间就明白了。
他也感觉刚才小万历所言很像自己的风格。
可能就是近朱者赤吧!
此刻,他没法张口解释,称小万历之言非他草拟,与他没有任何关系。
即使解释,估计也没有人信。
下面的眼神,让沈念感觉到他们似乎在说:似乎只有你沈念是近臣,我们都是远臣。
就在这时。
小万历看向张居正,问道:“元辅,您可有补充?”
往昔。
小万历遇事不决,问的都是:“元辅,您以为该如何做?”
这一刻。
小万历突然感觉自己已经学会如何当皇帝了。
这种感觉,让他感觉肩上的担子非常沉重,同时也觉得特别美好。
张居正大步走出,高声道:“臣无异议,内阁将依照陛下所言,拟定条例!”
小万历满意地点了点头。
他望向不远处的财物堆,心中想着:将这些财物归入内帑,完全可以让大婚的预算再多一些。
就在这时,张居正又开口了。
“陛下,这些抄家之财,实乃民之膏血,国库之失,臣建议将这些钱财,充入太仓银库,以备军需。”
听到此话,小万历眉头微皱。
充入内帑的钱,是小万历的私财;而充入国库的钱,则是朝廷的钱。
二者相差大着呢!
但张居正所言有理,小万历再次笑着说出了那句习惯说出的话:“元辅所言有理,就依元辅所言去做。”
随即,便退朝了。
官员们离开皇极门后,便朝着各自的衙门奔去。
小皇帝今日为文武百官上了一课,课罢,大家自然是要撰写罪己奏疏的,包括沈念在内。
不到午时,一道道官员的罪己奏疏便送到了文华殿。
人人称错,人人称受教。
……
入夜,苏宅。
沈念向父亲沈尧山与岳父顾东易讲述了今日常朝发生之事。
小万历能如此霸气,他父亲与岳父可谓是居功至伟。
翌日一大早。
沈尧山与顾东易便非常低调地带着商队,离开京师,奔向了北方。
二人并未让沈念相送。
他们不想让别人知晓沈念与他们的关系。
他们践行着那句“穷者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名言。
与沈念一样。
只是想着要为大明做些什么,为大明的百姓做些什么。
至于那封小万历的亲笔书信,则是被二人贴身保存着,那是沈家与顾家的护身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