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主持官人选!王锡爵or申时行
第101章主持官人选!王锡爵or申时行
九月初三,清晨,天蒙蒙亮。
皇极门下,常朝朝会。
小万历高坐于御座之上,李太后垂帘幕后,文武百官分列两侧。
海瑞站于左都御史陈瓒之后。
王家屏以起居注官站于御座东南,沈念则站在一众编修的队伍中。
通政使司当值官员念过需要通告群臣的奏疏后,小万历抬头道:“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海瑞何在”
身穿一袭崭新的云雁补子四品绯袍的海瑞,大步出列,向小万历行礼。
“老臣海瑞参见皇上,恭祝圣躬万福!”
海瑞一说话,几乎所有官员都直起腰来,包括站在最前方的三位阁老。
许多官员或许不喜海瑞的为官之道,但却非常尊敬他。
这样的官员,大明只有一个。
“海佥院快快请起!”小万历笑着说道:“朕听闻海佥院入京当日,便已开始阅览与山西军政民情相关的文书,如此勤勉,朕心甚慰!”
小万历缓了缓,环顾下方,提高了声音。
“朕在此再次表态,海佥院巡视山西,乃是奉朕之命前往,朕的态度是一查到底,绝不姑息,有敢阻拦弄虚者,朕绝不轻饶!”
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这八个字正是朝廷的态度。
这句话也将是海瑞的护身符,谁阻拦海瑞,就是与朝廷对着干。
内阁阁臣张四维听到此话,挺胸抬头,完全无视周围的目光。
紧接着。
小万历又道:“海佥院,朕欲将你留京半月,参与百家议政,你觉得如何”
听到此话,官员们全都看向站在前方的海瑞。
小万历能说出此话,显然是内阁已经商量好的,但此话从小万历口中说出,意义截然不同。
皇帝亲邀,是让海瑞在捍卫皇权的前提下,支持新政;内阁相邀,则仅仅是张居正欲令海瑞支持他。
百官皆知,海瑞在朝中没有派别,没有私党,甚至都没有什么朋友。
他只认祖制、法令与道德。
有他在,百家议政必然会更加激烈一些。
“承蒙陛下不嫌老臣驽钝,臣必殚精竭力,以大局为重,不负陛下所托!”
小万历满意地点了点头。
一旁的张居正也微微点头,他想听到的就是海瑞“以大局为重”这五个字。
小万历接着道:“众卿,百家议政在即,朕希望大家都能明白,朝廷举行百家议政的目的,不是让官学与民学针锋相对,不是争一个胜负输赢,而是让天下人了解朝廷强国富民的诚意与决心,探讨出更多新政之策。”
“朕想看到的结果,是此番议政之后,会有更多的读书人支持朝廷新政,更专注于实务,更倾向于身体力行地为朝廷、为万民做事,而非空谈治国、讲学治国,使得大明天下异端泛滥!”
……
“臣遵命!”百官齐齐拱手,声音震耳欲聋。
御座的帘幕后。
李太后望着小万历那有些单薄的背影,不由得露出满意的笑容。
她突然意识到,一直听政问政,总是提前背词准备常朝的小皇帝,已拥有了向群臣发号施令的帝王气势。
……
常朝之后。
海瑞大步走向都察院,其步子甚快,两丈之内无一人。
御史言官就是这样,清则无友,大多都是独来独往。
这时,吏科给事中姚斌,小跑来到海瑞的面前。
海瑞巡视山西,他也将全程陪同。
“海佥院,下官是吏科给事中姚斌,近日也整理了许多关于山西晋官、晋商情况的文书,稍后能否与您商讨一下。”
海瑞打量着姚斌道:“敢于弹劾当朝阁臣与刑部尚书且非风闻言事,好样的,午后便来找老夫吧!”
“下官遵命!”姚斌重重拱手。
这一刻,姚斌仰脸望天。
突然觉得京师这几日一直都灰蒙蒙的天空是那么湛蓝剔透,白云如絮似雪。
而他,精神充沛,斗志满满。
……
翌日清晨。
翰林院公布了百家议政的三百名诣阙者名单以及一千名旁听者名单。
这两个名单皆是根据各个学说门派自荐后,翰林院依据议政之策的内容类别,遴选出来的。
没有偏向或打压任何人。
甚至给了所有有影响力的异端学说代表人物发言的机会。
尽可能地让所有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文人士子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
有不满诣阙者名单或旁听者名单者,可持自己的议政之策,前往翰林院申诉。
朝廷这番“尊重所有学说,尊重所有人言论自由”的做法,获得了许多书生士子的赞颂。
这在大明朝还从未发生过!
民间的书生士子们也都知晓,这可能是唯一一次向朝廷表达不满或献言献策的机会。
待百家议政结束后。
朝廷还会不会接着封禁书院,会不会接着禁止生员言政,全看此次议政的结果。
与此同时。
朝廷的议政官们也都在准备各自的说辞。
此时,最忙碌的不是议政官们。
而是户部。
因为议政官们都知晓要想将那些飘在云端的“国之良策”踩在地上,靠三寸不烂之舌不行,必须依靠翔实的数据与实例。
这导致,户部一众官员忙得几乎都是日日通宵旦达。
……
午后,翰林院。
沈念拿着八月的起居注录走向翰林学士马自强的房间。
刚走到门口,就听到马自强愤怒的声音从屋内传出。
“不要向老夫讲理由,一盏茶之内,你们商量出一个结果,不然老夫将你们两个全弹劾了!”
沈念探头一望。
便看到马自强正朝着王锡爵与申时行发脾气。
此刻的马自强,脸黑的就像锅底的灰,显然是非常愤怒。
就在沈念准备稍后再来时,马自强看到了沈念。
“子珩,你进来!”
沈念无奈,只得快步进屋,然后朝着三人分别拱手行礼。
这时。
申时行眼前一亮,道:“马学士,要不令子珩任主持官吧”
“下官也觉得甚好!”王锡爵立即附和道。
马自强果断摇头,道:“不行,你们两个可以不参与议政,但子珩必须参与。”
随即,马自强看向面带疑惑的沈念。
“子珩,张阁老命我今日定下百家议政主持官的人选,你觉得他们两个谁合适你认为谁合适,老夫便用谁!”
这一刻,沈念才明白原来三人在讨论百家议政主持官的人选。
所谓主持官。
类似朝廷举行祭祀时的赞礼官,主要任务是主导百家议政的进程,保障议政高效有序进行,且能迅速解决突发的意外情况。
此职位,自然是从翰林院、国子监、都察院这些通晓朝政的衙门官员里选拔。
并且对体力、心力要求较高。
像马自强这种六十四岁的高龄官员,体力显然不能胜任。
沈念想了想,觉得当下四十三岁的王锡爵与四十二岁的申时行皆适合担当此职。
但他看二人似乎都不太情愿。
王锡爵见沈念犹豫,胸膛一挺,开口道:“子珩,吾乃国子监祭酒,官学主官,理应参与议政,怎能担任主持官”
申时行抬起下巴,道:“国子监能代表官学,但不能代表新政,此次是议政而非论学,我已经准备好了议政之言,怎能去担任平衡双方的主持官”
二人都想议政,而不愿主持。
“子珩,你选谁”马自强问道。
沈念想了想,道:“下官以为,申侍讲更合适。”
“为何”申时行瞪眼看向沈念,他乃沈念的直管上官,没想到沈念会选他。
“主持官需要一个性格沉稳脾气好的官员,这点儿,申侍讲远远强于王祭酒。”
听到此话。
王锡爵笑着道:“听到没,连子珩都知你擅于和稀泥,至于议政,有张阁老、马学士、海佥院、还有我与子珩,不是缺你不行,你将准备的议政之言交给我是一样的。”
沈念无奈一笑。
王锡爵与他表达的意思一样,但“和稀泥”这个词却要难听多了。
二人关系太好,故而说话总是很刻薄。
沈念连忙补充道:“申侍讲,主持官虽不参与议政,但却能把控议政方向,令天下名士皆知您的公允无私。所有京朝官中,唯有您最适合担当此职!”
听到沈念此话,申时行的脸色才变得好了一些。
他见马自强正在瞪他,当即不再托大,拱手道:“马学士,下官愿意担任主持官。”
听到此话,马自强的脸上顿时露出笑容。
……
九月初六,距离重阳百家议政还剩下三日。
京师内突然变得安静下来。
酒楼茶肆、街头巷尾,都见不到读书人吐沫横飞的论辩场景。
大家都认真了!
诣阙者们在屋内完善着自己的言论,其他人则也都撰述议政之策,交给支持的诣阙者。
绝大多数人。
或盼着民间书院解禁,或盼着生员可以议政,或盼着自己的政治主张能被朝廷看中,或盼着大明天下能够变个模样。
有癫狂的,有偏执的,有过于理想的,有过于消极的,有充满任侠之气的……
但他们其实都是想为大明做些事情,完成自己治世济时的人生抱负。
此次百家议政的目的。
就是消除官学与民学的隔阂,取长补短,将天下读书人团结起来,让新政变成一场官民共治的改革运动。